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13 宋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13 宋 下
  • 张其凡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18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721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7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13 宋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国家控制编319

第一章 皇帝制度319

一、父死子继的皇位传承319

二、日臻完善的皇储制度320

三、至高无上的皇权321

四、控制严密的宫廷制度323

五、对宗室和外戚的优遇与约束324

六、监督制约下的内侍制度326

七、逐步完善的经筵制度328

第二章 中央决策体制330

一、中央决策的层次330

(一)皇帝坐殿视朝听政330

(二)宰执二府议政和理政331

(三)朝廷官员集议331

(四)临时性决策机构332

二、决策依据和信息渠道333

(一)二府(或三省和枢密院)分班或合班奏事333

(二)臣僚章奏334

(三)臣僚上殿奏事334

(四)大臣留身奏事335

(五)台谏官的“本职公事”335

(六)监司和帅司的奏报335

(七)经筵官的议论336

(八)士民的上书336

三、决策执行程序337

(一)圣旨的形成和颁布337

(二)各级官府的执行程序338

四、决策中的辩论、监督与独裁339

(一)外朝对内廷的干预339

(二)朝议与廷争339

(三)封驳与执奏340

(四)皇帝的最终裁决权340

第三章 中央行政体制343

一、成熟的宰辅制度343

(一)中书门下与三省合一后的宰辅体制343

(二)枢密院的编制及职权344

(三)宰相事权的分割与集中345

(四)相权与皇权的关系346

二、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346

(一)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和寺、监、局的编制347

(二)职能分工及其变化348

(三)不同阶段的运转方式349

三、宗教事务管理制度350

(一)宗教事务机构——祠部与鸿胪寺350

(二)制度与措施351

四、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管理制度353

(一)机构与职掌353

(二)制度与措施353

第四章 地方行政体制356

一、州县两级的地方行政系统356

(一)府州军监、县镇寨、乡里等的设置356

(二)地方行政系统的编制、职权357

(三)保甲制的推行358

二、中央派出机构及其机制转换359

(一)路的设置359

(二)漕司、宪司、仓司、帅司及饷司的设置359

(三)不断扩大的职掌361

(四)路级机构的机制转换362

三、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363

(一)帅、漕、仓、宪等互不统属363

(二)府州军监的军权、财权、司法权逐步减少363

(三)同级长官互相牵制364

(四)严格按程序运行365

四、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集权与分权365

(一)集权与分权的演变365

(二)集权与分权的争斗366

第五章 立法和司法制度368

一、立法制度368

(一)立法机构及其编制368

(二)种类繁多的法典和法规369

(三)日益规范化的立法程序372

二、司法制度373

(一)朝廷各司法机构的司法权及其执行情况373

(二)都城各机构的司法权及其执行情况375

(三)路、府州军监、县的司法权及其执行情况376

(四)临时设置的制勘院379

第六章 监察制度380

一、御史台和谏院组成的朝廷第一监察系统380

(一)御史台和谏院的设置与编制380

(二)御史台和谏院官员的任命制度381

(三)台谏系统监察权的行使382

二、以给事中和中书舍人为主的朝廷第二监察系统383

(一)给、舍封驳系统的设置384

(二)封驳系统监察权的行使384

三、路级监察系统386

(一)监司和帅司、走马承受公事所的设置与编制386

(二)监司和帅司、走马承受公事所系统监察权的行使386

四、州级监察系统388

(一)通判厅的设置与编制388

(二)通判权力的行使389

五、各监察机构的权力制衡389

六、监察制度的特点390

第七章 军事制度392

一、中央和地方统兵机构392

(一)皇帝的统帅权392

(二)朝廷统兵机构392

(三)地方统兵机构393

二、兵种和编制394

(一)兵种394

(二)编制395

三、招募和养兵制度396

(一)募兵制度396

(二)军俸制度396

四、训练制度398

五、管理制度399

(一)拣选制度399

(二)官资、阶级和迁补制度400

(三)军法401

六、军器制度402

七、军队在国家控制方面的作用403

(一)“内外相制”的兵力部署403

(二)在地方广泛实行“军制”404

(三)对农民起义和兵变的镇压405

第八章 财政管理制度407

一、三司财政管理制度407

二、户部财政管理制度409

三、内藏库管理制度410

四、元丰、左藏等库财政管理制度412

(一)元丰等库412

(二)左藏库和左藏南库413

(三)左藏封桩库414

五、地方财政管理制度414

(一)路级理财机构415

(二)州、县级理财机构416

第九章 行政人事管理制度419

一、科举和学校考选制度419

(一)科举制度419

(二)学校考选制度419

二、荫补和流外补选等制度420

(一)荫补制度420

(二)流外补选制度421

(三)进纳、军功等授官制度422

三、官员的品阶、加官和俸禄制度422

(一)文官和武官的品阶制度422

(二)加官制度423

(三)俸禄制度423

四、官员铨选制度424

(一)铨选机构424

(二)任用制度425

(三)铨试和呈试制度425

(四)叙迁制度426

(五)选人磨勘改官制度426

(六)边远地区铨选制427

(七)荐举制度427

(八)考课和奖惩制度428

五、官员致仕制度429

(一)致仕的年龄、条件和手续429

(二)官员致仕后的待遇与管理429

(三)致仕官复出任职430

(四)奖罚措施430

六、官员休假制度430

(一)各种节假和旬假430

(二)忌日与婚、丧假431

(三)病假和事假431

(四)其他假432

七、官员回避制度432

(一)亲属回避432

(二)地区和产业回避433

(三)交往回避433

(四)其他嫌疑回避433

八、吏胥制度434

(一)吏胥的类别和来源434

(二)吏胥的职掌和资级、俸禄435

(三)吏胥的政治地位和作用436

九、各种行政法典和法规436

(一)一司条法437

(二)吏部条法437

第十章 文化政策与思想控制439

一、右文抑武的统治政策439

二、崇尚气节的道德教育440

三、“尊王攘夷”的民族意识441

四、文字狱442

(一)贬谪旧党苏轼的“乌台诗案”442

(二)贬谪新党蔡确的“车盖亭诗案”443

(三)绍兴年间的文字狱443

精神文化编451

第一章 学术思想与流派451

一、宋初的黄老思想451

(一)黄老思想与宋初政治451

(二)吕端、李沆等人的黄老思想452

二、宋学各派的兴起453

(一)宋初三先生的活动453

(二)疑古惑经之风454

(三)为变法服务的王学455

(四)张载关学455

(五)二程洛学之发展456

(六)苏氏蜀学458

三、理学的发展459

(一)南宋初期理学的发展459

(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459

(三)“伪学之禁”461

(四)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462

四、陆九渊心学的发展463

(一)陆九渊的心学463

(二)朱陆之争464

(三)陆学的继承者465

五、理学的批判者——事功学派466

(一)陈亮与永康学派466

(二)叶适与永嘉学派467

六、史学469

(一)欧阳修的史学思想469

(二)司马光及《资治通鉴》469

(三)郑樵的史学批评及《通志》470

(四)理学与史学471

七、佛学472

(一)语录体与“文字禅”472

(二)契嵩的三教合一新论473

(三)天台宗的山内山外之争474

八、道教理论475

(一)陈抟、陈景元的道教思想475

(二)张伯端、白玉蟾的道教思想476

第二章 自然科学理论和思想478

一、领先世界的数学478

(一)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478

(二)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480

(三)联立一次同余式的解法482

(四)数学思想482

二、富有成果的物理学和化学483

(一)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483

(二)几何光学和声学的研究485

(三)火药的应用486

三、不断探索的天文学487

(一)天文仪器的制造487

(二)天象观测488

(三)历法编制490

(四)宇宙理论492

四、普及并发展的医药学494

(一)运气学说494

(二)脏腑学说495

(三)伤寒学说498

(四)医方、本草学500

第三章 文学艺术502

一、主理尚意的诗歌502

(一)宋初诗坛的“三体”502

(二)欧阳修和苏舜钦、梅尧臣的变革503

(三)王安石和苏轼等人的开拓504

(四)江西诗派的兴起505

(五)“中兴四大家”的超越506

(六)宋末诗风的蜕变507

二、登上高峰的宋词507

(一)柳永对词体的发展508

(二)苏轼对词风的变革510

(三)周邦彦对词艺的规范化511

(四)李清照的异军突起512

(五)辛弃疾对词体地位的最终确立513

(六)姜夔别立一宗514

三、追求晓畅的散文516

(一)北宋散文的艺术追求516

(二)南宋散文的战斗精神518

四、开辟新纪元的话本小说519

(一)话本的源流和体制519

(二)话本小说的价值和意义520

五、空前发展的绘画521

(一)宋代的画院521

(二)山水画522

(三)花鸟画522

(四)人物画523

六、重神尚意的书法523

(一)北宋四大家523

(二)宋代的书学研究525

第四章 语言学——从名物训诂到阐释义理的变革526

一、新文本的选择526

二、新思想的阐释528

三、新方法的探索530

(一)崇尚简约530

(二)力求会通531

(三)讲究义理与考证的相互制衡531

四、新专著的编撰532

(一)文字学532

(二)音韵学534

(三)训诂学536

(四)辞章学538

第五章 民间文化的发展540

一、混杂难辨的民间宗教540

(一)妈祖崇拜540

(二)民间弥勒等秘密宗教541

(三)吃菜事魔诸民间秘密宗教542

二、千象万状的民间神祠文化545

(一)千奇百怪的民间神祠545

(二)神祠的社会影响及文化特点547

三、特色鲜明的市民文艺549

(一)以农民为取笑对象550

(二)浓郁的商业气息550

(三)柔软婉转的说唱艺术550

(四)固定的大型演艺场所551

四、普及活跃的民间音乐552

(一)大型的歌舞聚会552

(二)向高水平、专业化、商业化发展553

五、达到新高度的民间工艺美术554

第六章 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556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556

(一)范仲淹、欧阳修的倡导556

(二)南宋英雄志士的履践557

二、重节义的道德观558

(一)宋人的义利之辨559

(二)民族气节的弘扬560

三、重文轻武的价值观561

(一)重文轻武的国策与价值观的形成561

(二)状元“崇拜”与读书风气562

(三)文士对武将的轻视与武将换文资563

(四)“今人都柔了”564

四、讲究事功与修身养性565

(一)讲究事功与救世精神565

(二)人格的内敛与追求人格的独立自由566

(三)市朝与山林的两难选择567

五、宋代的人才观568

(一)王安石的人才思想与平稳时期的人才观568

(二)岳飞、辛弃疾的人才思想与危机年代的人才观569

第七章 礼乐教化571

一、提倡天命论571

二、宣扬正统论573

三、冯道评价的变化575

四、旌表义门576

五、严禁谶纬之书578

六、维系教化人心的禁令579

七、识字读本的教化作用580

第八章 文化传播与交融581

一、汉文化中心的南移——东南文化的发展581

二、汉文化的北移——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583

三、宋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585

(一)宋文化与朝鲜(高丽)文化585

(二)宋文化与日本文化586

(三)宋文化与越南(交趾)文化587

社会生活编594

第一章 衣食住行594

一、服饰594

(一)“衣服之制”594

(二)男子的主要服饰596

(三)妇女的服饰风尚598

(四)“衣服变古”599

(五)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601

二、饮食603

(一)南食和北食603

(二)饮茶与饮酒606

(三)饮食业的兴旺608

(四)烹饪技术的提高610

(五)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611

三、住宅及家具613

(一)室屋制度613

(二)住宅614

(三)家具617

(四)南方少数民族的居室618

四、出行及行具620

(一)出行620

(二)行具622

(三)南方少数民族的出行625

第二章 生老病死627

一、生育627

(一)育婴之俗627

(二)杀婴之风628

(三)慈幼之举630

(四)南方少数民族的生育礼俗631

二、养老633

(一)敬老633

(二)养老635

三、医疗636

(一)医药636

(二)卫生639

(三)保健641

四、丧葬644

(一)禁忌644

(二)习俗647

(三)火葬650

(四)南方少数民族的丧俗654

第三章 婚姻礼俗与性问题656

一、趋简、多样的婚姻礼俗656

(一)较简便的婚仪656

(二)多样化的婚俗659

二、禁欲与纵欲662

(一)言行不一的士大夫662

(二)宫庭畸形的性生活664

(三)家妓、官妓与私妓665

(四)梵嫂、尼站与男娼667

三、南方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与性问题668

(一)大理辖区668

(二)五溪蛮669

(三)壮、黎等族669

第四章 节日与娱乐671

一、节日671

(一)帝后“圣节”671

(二)官定重要节日673

(三)节气性、季节性节日675

(四)宗教性节日677

二、艺术表演679

(一)杂技679

(二)戏剧680

三、体育运动682

(一)武术682

(二)相扑683

(三)球类运动684

(四)水上运动685

(五)棋类活动等686

四、游艺活动687

(一)儿童游艺687

(二)斗禽虫688

(三)博戏689

(四)赌博之风与禁赌691

附录695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695

附录二 宋朝历史纪元表717

附言7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