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法灸法图解【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针法灸法图解
  • 蔺云桂编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354895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512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图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针法灸法图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针刺治疗手法图解1

第一章 毫针手法基本要求图解3

一、毫针的规格要求3

(一)毫针各部位名称3

(二)毫针针尖的形状要求3

(三)毫针针体的形状要求4

(四)毫针针柄的形状要求及应用5

(五)毫针的质量要求6

(六)毫针的长度规格6

(七)毫针的粗细规格及应用7

(八)一次性毫针7

二、掌握毫针手法的基本条件7

(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8

(二)要有敏锐的指感8

(三)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8

(四)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9

三、毫针手法练习法9

(一)指力练习法9

(二)准确度练习法12

(三)指感练习法13

四、自身练习法15

(一)减轻疼痛的体验练习16

(二)得气(针感和手感)的体验练习17

(三)基本手法的体验练习18

(四)补泻手法的体验练习18

五、施行针刺前的准备工作19

(一)安排好治病的环境19

(二)安定患者的情绪19

(三)安置好患者的体位20

(四)找准穴位20

(五)消毒注意事项21

六、施术者刺针前的思想准备22

第二章 毫针手法基本原理图解23

一、毫针治病的理论基础23

(一)补气、泻气理论的来源23

(二)毫针补泻的原始概念24

(三)毫针调气理论25

(四)调气与“补气”“泻气”的区别26

(五)调气的基本原则26

(六)古代对毫针作用研究的一个侧面27

二、得气针感和手感29

(一)针感29

(二)手感35

(三)得气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41

(四)得气与经络分布43

(五)针感与神经系统44

三、影响手法疗效的若干因素44

(一)手法疗效与穴位46

(二)手法的疗效与时机50

(三)手法刺激的量和质53

第三章 毫针基础手法图解58

一、减痛和无痛刺针法58

(一)压迫皮肤减痛法58

(二)转移病人注意力减痛法58

(三)提捏减痛法59

(四)快速刺针减痛法59

二、进出针手法61

(一)捻转慢进针手法62

(二)捻转快进针手法64

(三)直刺进针手法65

(四)摇刺进针手法65

(五)慢速出针手法66

(六)快速出针手法66

(七)捻转出针手法67

(八)按压出针手法67

(九)后遗感的处理方法68

三、产生及寻找针感的手法68

(一)留针候气法(留针产生针感的方法)70

(二)引气催气法(诱发和激发产生针感的手法)70

(三)慢捻转进退寻找针感的手法71

(四)提插寻找针感的手法73

四、调整针感程度的操作手法74

(一)飞法74

(二)捻转法75

(三)搓针柄法75

(四)压法76

(五)敲击法76

(六)震动法77

(七)捣动法77

(八)提插法77

(九)顿式提插法78

(十)震动提插法79

(十一)提插捻转法79

(十二)刮柄法80

(十三)拨柄法80

(十四)弹柄法81

(十五)剔法81

(十六)摇法81

(十七)摆法82

(十八)弩法82

(十九)倒针法83

五、针感传导的激发和诱发手法83

(一)循法84

(二)捏法84

(三)敲击法85

(四)按压法85

(五)切法86

(六)阻断法86

(七)针向法(倒针法)86

(八)接力法87

(九)语言诱导法87

(十)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88

六、留针手法88

(一)静止留针法90

(二)旋针留针法90

(三)间断留针法90

(四)动留针法90

(五)消除针感的留针法91

第四章 古代毫针补泻手法图解92

一、古代毫针基础补泻操作手法的分析和应用92

(一)徐疾补泻法92

(二)开合补泻法94

(三)呼吸补泻法95

(四)迎随补泻法102

(五)阴阳补泻法108

(六)提插补泻法114

(七)捻转补泻法117

(八)三刺补泻法126

(九)营卫补泻法128

(十)“九六”补泻法134

(十一)平补平泻法138

二、古代毫针复式补泻操作手法的分析和应用140

(一)《内经》复式补泻法140

(二)烧山火法143

(三)透天凉法151

(四)阳中隐阴法156

(五)阴中隐阳法159

(六)青龙摆尾法162

(七)赤凤摇头与白虎摇头法166

(八)苍龟探穴法171

(九)凤凰迎源法176

(十)龙虎交战法179

(十一)子午捣臼法183

(十二)龙虎升降法185

(十三)进气法(运气法)187

(十四)纳气法190

(十五)留气法192

(十六)交经法(五脏交经、隔角交经、通关交经、关节交经)196

(十七)汗、吐、下三法202

(十八)母子补泻法205

(十九)纳支补泻法(纳子法)、纳干法(纳甲法)、子午流注法、十二经流注时刻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法、灵龟八法、八法交会八脉法207

附:古代几种刺针方法图解211

(一)十二节刺法212

(二)九变刺法215

(三)五腑相应刺法216

第五章 现代各家针刺手法图解218

一、承淡安针刺手法218

(一)进针后之手法218

(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219

(三)出针之手法221

(四)得气与补泻222

二、任作田针术222

(一)八法222

(二)十术224

三、鲁之俊手法226

四、朱琏手法227

(一)捻转法227

(二)刺入捻转法228

(三)退针法229

五、裴斌烧山火、透天凉临床操作经验230

(一)烧山火230

(二)透天凉230

(三)烧山火、透天凉操作点滴体会231

(四)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局限性231

(五)烧山火、透天凉操作注意事项232

(六)手法操作和临床效果的关系232

六、焦勉斋针刺操作手法233

(一)进针、出针的操作方法233

(二)补泻方法234

(三)实践经验和体会236

(四)烧山火与透天凉法237

七、楼百层的烧山火与透天凉针刺手法239

(一)烧山火法239

(二)透天凉法239

八、陆瘦燕烧山火、透天凉手法242

(一)烧山火法242

(二)透天凉法242

九、司徒铃针刺补泻手法243

(一)得气与候气243

(二)补泻手法的操作243

(三)针刺补泻有效的准则244

(四)针刺法的发展244

十、郑魁山针刺手法245

(一)针刺前的准备245

(二)进针法245

(三)得气法245

(四)补泻手法247

(五)守气法248

十一、赵缉庵补泻手诀249

(一)补法手诀249

(二)泻法手诀250

(三)平补平泻手诀252

十二、杨甲三毫针单手进针法252

(一)空压式253

(二)角度压式253

(三)捻压式254

(四)连续压式255

十三、郭效忠针刺手法256

(一)有效点256

(二)得气效应256

(三)三通256

(四)神经类型257

(五)手法257

(六)治疗时机258

(七)留针258

十四、刘天健运气行针法259

(一)运气行针手法的理论259

(二)练气方法259

(三)应用运气行针法的注意事项260

(四)运气行针的手法260

十五、王乐亭十二透刺法261

(一)透刺法的作用与特点261

(二)十二透穴方262

十六、师怀堂针刺手法264

十七、方吉庆凤凰展翅补泻法266

十八、张信滞针术268

(一)滞针术268

(二)螺旋弧度刮针法269

(三)临床意义和应用269

十九、孙明—呼吸激发经气法270

(一)呼吸法的具体操作271

(二)呼吸法的临床体会272

二十、李志明针刺凉热补泻手法273

(一)操作方法273

(二)临床应用274

二十一、王启明针刺手法274

(一)进针法274

(二)补泻法275

(三)出针法276

第六章 其他针刺治疗手法图解277

一、鍉针(浅针)术277

(一)针具277

(二)操作方法277

(三)刺激强度的掌握278

(四)取穴279

(五)适应证279

二、挑刺术279

(一)针具279

(二)操作方法279

(三)刺激部位280

(四)应用280

三、梅花针(七星针)术283

(一)针具283

(二)操作方法284

(三)刺激部位284

(四)应用285

四、刺络术287

(一)针具288

(二)操作方法289

(三)刺激部位293

(四)出血量293

(五)治疗时间及次数294

(六)禁忌证及注意事项294

(七)应用294

五、穴位注射术295

(一)穴位注射操作法296

(二)病灶组织注射操作法296

(三)疾病反应点注射操作法297

(四)应用297

六、耳穴治疗术299

(一)耳穴治疗方法300

(二)应用301

(三)耳穴的分布302

七、芒针术302

(一)操作方法303

(二)应用304

(三)取穴305

八、火针术305

(一)针具305

(二)操作方法306

(三)注意事项308

(四)应用309

九、头针术309

(一)刺激部位309

(二)刺针方法311

(三)注意事项312

十、点穴术(指针术)312

(一)指力练习法313

(二)点穴操作法313

(三)应用314

十一、穴位埋藏术315

(一)埋藏物质及埋藏方法315

(二)注意事项317

(三)应用318

十二、小针刀术318

(一)针具319

(二)操作程序319

(三)操作技术320

(四)注意事项321

(五)应用322

十三、电针术322

(一)工具333

(二)操作方法334

(三)应用334

(四)注意事项335

十四、电热针术335

(一)工具336

(二)操作方法336

(三)应用337

(四)注意事项337

十五、电火针337

(一)构造338

(二)操作方法338

(三)应用339

下篇 灸治法图解341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344

一、皮肤组织的层次结构344

(一)表皮344

(二)真皮345

(三)皮下组织345

(四)皮肤的血管及淋巴345

(五)皮肤的神经分布345

(六)皮肤的附属器346

二、皮肤的经络分布346

第二章 损伤性灸348

一、损伤灸的等级349

(一)Ⅰ度灸伤349

(二)Ⅱ度灸伤349

(三)Ⅲ度灸伤349

二、灸伤的处理350

(一)Ⅰ度灸伤的处理350

(二)Ⅱ度灸伤的处理350

(三)Ⅲ度灸伤的处理350

三、损伤性灸的禁忌和适应范围350

(一)禁忌部位350

(二)禁忌证351

(三)适用部位351

(四)适应证351

四、无痛性损伤灸法351

第三章 无损伤灸(温灸)352

一、无损伤灸的标准352

(一)灸后不起疱352

(二)皮肤潮红352

(三)患者的感觉352

(四)艾炷灸的燃烧线353

二、关于禁忌证的问题353

第四章 各种灸治方法图解355

一、有温度灸法355

(一)艾355

(二)艾绒的选择356

(三)艾绒制作法357

(四)艾炷357

(五)艾条365

(六)灸疗器370

(七)发热药物灸376

(八)其他发热灸法376

(九)针体加热灸379

二、无温度灸法图解379

(一)单味药灸法380

(二)药膏灸法381

(三)无温度灸疗仪器灸法382

三、保健灸法383

(一)儿童保健灸法383

(二)老年保健延寿灸法384

(三)运动员保健灸法386

附篇 56穴位的针法、手感、针感、灸法应用图解389

一、头部穴位392

(一)百会392

(二)太阳394

(三)头维396

(四)睛明397

(五)听宫399

(六)翳风401

(七)风池403

(八)哑门405

(九)四白406

(十)下关408

二、胸腹部穴位409

(一)膻中409

(二)中脘411

(三)关元413

(四)大赫415

(五)期门417

(六)天枢418

(七)腹哀420

(八)腹结421

(九)五枢422

三、背腰部穴位424

(一)大椎424

(二)命门426

(三)腰俞428

(四)大杼429

(五)肺俞431

(六)膈俞432

(七)胃俞433

(八)肾俞435

(九)上髎与次髎437

(十)膏肓438

四、会阴区穴位440

(一)长强440

(二)会阴441

(三)玉门头442

五、上肢穴位443

(一)肩髃443

(二)极泉446

(三)曲池448

(四)尺泽450

(五)曲泽451

(六)天井452

(七)内关454

(八)外关456

(九)列缺458

(十)神门460

(十一)合谷461

六、下肢穴位464

(一)环跳464

(二)足五里466

(三)箕门469

(四)鹤顶470

(五)委中472

(六)阳陵泉474

(七)足三里476

(八)三阴交479

(九)悬钟481

(十)然谷483

(十一)金门485

(十二)内庭486

(十三)涌泉487

参考文献4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