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儒学文化大观【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 汤一介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4722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909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9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儒学文化大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道脉逶迤1

一 壮丽的日出——轴心时代的华夏文明3

(一)大道之源3

1 天命鬼神观念3

2 阴阳观念4

3 礼的观念4

(二)生命价值的确认——“至圣”孔子5

1 生命人格与乐感精神5

2 仁礼学说:生命的理论反思7

3 “天生德”与“知天命”10

(三)善的阐扬——“亚圣”孟子12

1 “仁义礼智根于心”12

2 人性本善14

3 “诚者天之道也”16

二 皓日中天——独尊地位的确立19

(一)儒家的经典19

1 经书与经学19

2 从五经到十三经20

(二)经学的兴起24

1 汉初儒学的探索24

2 经书复原与博士的设立26

3 董仲舒与独尊儒术27

(三)两汉经学29

1 古今经学之争29

2 两汉的谶纬之术29

3 石渠阁与白虎观议以31

4 两汉的经学大师33

5 两汉经学的异同36

三 奥义世界——探幽发微的儒学38

(一)玄外之音——魏晋南北朝朝时期的儒学38

1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和儒学的兴替39

2 魏晋之际的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44

3 两晋时期的儒家学者及其思想53

4 南北朝时期的儒家学者及其思想60

(二)隋唐儒学64

1 “道济天下之溺”与“文起八代之衰”64

2 天人观的新进展71

3 性情论77

4 隋唐儒学的社会历史观80

(三)唐末儒学的新趋向86

1 新的时代课题86

2 儒学的使命86

3 儒学学风的变化87

4 关于三教关系的辩论89

5 唐代后期儒学的意义和影响93

四 巍峨殿堂——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96

(一)理学概观96

1 “发明圣学”96

2 接续道统97

3 心性思辨98

(二)定名缘起99

1 两宋的所谓“道学”100

2 “道学”与“道统”100

3 “道学”与“理学”101

(三)形成因由101

1 经学101

2 佛学103

3 道家106

4 社会政治文化背景107

(四)“太极图”模式109

(五)体贴“天理”111

1 相关概念之分疏111

2 “天理论”体系之建构114

(六)“天人合一”117

1 张载“天人合一” 思想的产生117

2 “天人合一”在心性论上的反映119

3 “天人合一”理论的社会政治作用120

(七)性论集成121

1 命:心性之大原121

2 心:情性的总脑122

3 性:先天之禀赋125

4 情意志:心理活动种种127

(八) 穷究奥义128

1 太极论128

2 理气论130

3 格物致和论131

(九) “发明本心”133

1 发明本心134

2 易简工夫135

3 陆学与道学136

(十)定于一尊138

1 真德秀的理学思想138

2 魏了翁的“正心”“养心”思想140

(十一)心学视角142

1 吾性自足,求尽其心142

2 物我一体,心物一体144

3 知行合一,知行本体145

4 良知即是天理146

(十二)圣贤气象148

1 “观圣贤气象”148

2 “看孔颜乐处”150

(十三)理欲之辨153

1 无欲:从老庄到理学153

2 历史上对于“存理灭欲”思想的论辨156

3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理欲之辨159

(十四)静敬之辨160

1 宋明儒之主敬说161

2 宋明儒之主静说165

(十五)儒禅之辨167

1 程朱理学与禅学167

2 陆王心学与禅学169

(十六)鬼神新解170

1 “气灵论”的提出171

2 以“气灵论”解释祭祀活动171

3 以“气灵论”解释怪异事物173

4 以“气灵论” 解释“神仙”之说174

五 乱世图存——明清之际的儒学175

(一)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175

1 启蒙思想与明清之际时代精神本质175

2 中西比较方法的检讨177

3 理论转换机遇的丧失及中国启蒙运动的曲折性179

(二)黄宗羲180

1 三元合一的意义论180

2 超越本体的消解183

3 《明夷待访录》中的几个问题185

(三)顾炎武187

1 对理学的评论187

2 社会政治思想189

3 治学方法190

(四) 傅山192

1 对理学弊误的抉摘192

2 “无理胜理”说193

3 抨击奴俗,提倡个性解放194

4 自居“异端”,开创子学研究195

(五)王夫之197

1 继承和发展张载气本论197

2 批判理学唯心主义199

3 保留理学一些基本观念205

(六)颜元205

1 颜学的理论倾向206

2 颜李学派在理论思维上的经验教训207

3 颜李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命运208

(七)“实学” 考辩210

1 从二十五史所见“实学”概念谈起211

2 以宋明学者文集中的“实学”用语来印证史书中的“实学”意义212

3 以清人文集、报刊中的“实学” 用语来印证史书中的“实学”意义214

4 当代学人对于“实学”概念的若干误解216

六 幽微章句——清代儒学218

(一)儒学回归218

1 江河日下: 理学的衰微218

2 水到渠成:汉学的复兴219

(二)群星璀璨220

1 求是辨诬:阎若璩与胡渭220

2 高扬汉帜:惠栋223

3 早其惊雷:戴震224

4 问学专深:王念孙与王引之父子227

5 一代儒宗:阮元230

(三)文化高峰233

1 《四库全书》:传统文化的清理和总结233

2 异彩纷呈:专科学术的发展与兴盛238

(四)“汉”“宋”之争242

1 门户水火:《汉学师承记》与《 汉学商兑》242

2 补偏救弊:汉学宋学的冲突与调和245

七 迷梦惊觉——近代儒学246

(一)现实的重缚与理论之鹰246

1 “万马齐喑究可哀”247

2 “幽咽泉流水下难”249

3 “风云渐厚鹰飞扬”251

(二)旧邦维新——康、梁的意义252

1 从岭南布衣到文化巨匠252

2 “孔教之马丁路德”254

3 维新主将255

4 文化奇才257

(三)卓尔不群的王国维258

1 直迎西潮探骊珠258

2 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者259

3 开拓近代史学的新区宇261

(四)章太炎的建树263

1 近代“订孔”的先行者264

2 “用国粹激动种性”265

3 新旧文化交接点上的巨人267

八 魂牵梦萦——现代儒学269

(一)返本开新269

1 重构心性之学270

2 借助西方哲学271

(二)最后的儒家——梁漱溟271

1 中国的“文艺复兴”271

2 中西之“沟通调和”272

(三)熊十力的体用观273

1 “体用不二”哲学之新创274

2 “性智统摄量智”的本体方法学275

3 性修不二与思修交尽的工夫论276

(四)冯友兰的新理学277

1 寻求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结合点278

2 “由知实际而知真际”280

3 改造程朱的理气说281

4 从存在到伦理:新理学体系的内在矛盾与逻辑归结284

5 “负的方法”及其意义287

6 面向未来的思考290

(五)心学的现代版——贺麟291

1 生平与著作291

2 学术渊源292

3 儒学现代发展的道路294

九 海外游魂——第三代新儒家296

(一)海外新儒家的崛起296

1 激进与保守296

2 危机与中兴297

3 飘零与崛起297

4 龙腾与凤飞299

(二)飘泊与寻根300

1 儒学的失落301

2 第三代新儒家的处境与心态302

3 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304

(三)新儒家大师305

1 唐君毅305

2 牟宗三308

3 徐复观311

(四)根本旨趣——“开出”民主与科学314

1 一个难题314

2 两全之方315

3 三期发展317

4 数语点评318

(五)大陆回音壁——反应与批判319

1 回流反哺319

2 现代新儒家的定位321

3 现代新儒家批判321

第二编 位极北辰325

一 儒学文化的特质327

(一)宗法性327

1 家国同构327

2 纲常名教329

(二)天地人神之间——人文本质332

1 人为天地之心332

2 境界的追求:内圣外王337

(三)“语绝于无验”——儒家思想方式340

1 直觉思维340

2 模糊思维342

3 整体思维344

(四)没有“释义学”的释义346

1 “述而不作”:踵事增华347

2 两汉经学:以章句求经义348

3 宋明义理之学:不治章句,以求其理351

4 清代考据学:训诂明则义理明353

二 儒学文化的地位355

(一)九流之一355

1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355

2 道家:“以虚无为本”359

3 墨家:“兼以易别”362

4 法家:“严刑峻法”364

(二)独秀一枝366

1 取守异术366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68

3 置博士,兴太学370

(三)“三教”归宗372

1 汉魏儒释道鼎立372

2 隋唐儒释道融会374

3 宋明理学统摄佛道377

(四)儒家文化圈380

1 天下观念与东亚世界380

2 朝鲜理学的兴盛381

3 日本理学的兴盛383

4 越南儒学的兴盛385

三 儒学文化的社会功能387

(一)大一统的精神支柱387

1 天下一家388

2 宗法文化的认同390

(二)“乡土中国”中的示范作用393

1 理想人格393

2 士人与士风396

3 以天下为已任398

(三)儒学与科举401

1 选贤与能401

2 科举取士403

3 读经:入仕的必由之路405

(四) 儒家伦理与中国经济406

1 善恶之辨407

2 义利之辨409

3 天理人欲之辨411

第三编 百王典章415

一 天地君亲师——宗教与祭祀417

(一)儒学文化与宗教祭祀417

1 宗教与祭祀同生417

2 儒学文化的宗教色彩418

3 儒学祭祀礼仪420

(二)儒学体系的祭祀礼制420

1 天神之祭421

2 地祗之祭423

3 宗庙祭祀423

4 其他祭祀424

(三)儒学祭祀文化的特征427

1 祭祀的宗法性427

2 王权政治的支配性429

3 祭祀的教化性430

(四)儒学宗教祭祀的深远影响431

1 巩固封建君主专制431

2 维系封建宗法文化432

3 渗透民间世俗生活432

4 影响文学艺术发展432

二 儒雅风范——礼仪制度433

(一)雅是儒家的专利433

(二)雅是人类文明本质435

(三)雅的中心在于培养内德436

(四)雅体现在言行意趣诸方面438

(五)雅的反面是怪异虚伪和迂腐440

(六)儒雅风范的现代意义442

三 铸造灵魂——教育制度442

(一)儒家教育的目的442

(二)儒家教育的内容445

(三)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的历代学制452

四 举贤与能——选举制度458

(一)儒家选贤与能的思想458

(二)儒家举贤与育贤的结合460

(三)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历代选举制度462

1 先秦时期的选举制度462

2 汉代的选举制度463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举制度467

4 隋唐以后的选举制度469

五 学优则仕——文官制度472

(一)儒家的入世传统与文官队伍的来源472

(二)儒家思想与君本位的文官结构475

(三)儒家思想与文官的考课481

六 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袭484

(一)禅让制度及其破坏484

(二)兄终弟及与父子相传485

(三)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皇位继承487

(四)汉代的太子预立制488

(五)五行理论与帝位转承489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权及皇位继承491

(七)隋唐时期的奇嫡之争493

(八)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帝位传袭及清代储密制的建立495

第四编 有容乃大497

一 儒家道统——理想“中国论”499

(一)“中国”正统499

1 “中国”之源499

2 道统之基499

3 正统之本501

4 千秋功罪502

(二)道垂千古503

1 改朝不改制503

2 天命与中庸504

3 不朽的民族精神505

(三)大同世界——道统之社会观507

1 宗法伦理507

2 重农抑商508

3 文化一统509

(四)正人君子——道统之人格论511

1 “正人君子”的丰富内涵511

2 修身养性的现实途径513

3 “完人”人格的正负效应514

(五)承先启后——道统之古今论515

1 早熟型文化516

2 祖先崇拜516

3 先王崇拜518

4 传统崇拜520

5 “奉在法古”与“变化日新”522

(六)天朝上邦——道统之华夷观523

1 从“华贵夷贱”到“华夷一家”524

2 从“协和万邦”到“师夷制夷”525

3 从“中体西用”到“复兴儒学”527

二 动态平衡——千古延续之谜528

(一)在拒斥中一以贯之528

1 儒学特质的形成与强化529

2 在排斥异已中保持独尊531

(二)在融摄中变化日新533

1 多元发生的中华文化533

2 鸿儒的博大胸怀534

3 本土文化的整合535

4 域外文化的融摄536

(三)从神本到人本——儒学与传统神学538

1 脱胎于巫史之学539

2 反神学的特质541

3 情丝难以割舍543

(四)争鸣中合流——儒学与诸子百家之学544

1 儒学与先秦诸子之学544

2 儒学与道家(道教)之学544

(五)撷英咀华——儒学与外来之学546

1 儒学与佛学546

2 儒学与西学547

3 儒学与亚洲各国文化548

三 儒学与道教548

(一)论儒道的相异与相融548

1 儒道之异548

2 儒道之补550

3 引道入儒552

(二)对天人关系的沉思554

1 天道运行的奥秘554

2 立天之道以立人道557

3 纲常名教与自然本性559

(三)对修身养性的强调560

1 克已复礼与道法自然561

2 刚健与柔弱563

3 人道与生道565

(四)理想人格的建构567

1 成圣与归真成仙567

2 内圣外王的确立569

3 入世与遁世出世571

四 儒学与佛教572

(一)相异相斥相融——儒与佛之关系572

1 儒佛之相异572

2 儒佛之相斥574

3 儒佛之融合575

(二)名教与佛法之辨577

1 出世与入世577

2 五常与五戒580

3 神灭与神不灭581

4 华夷之辨583

(三)理性与悟性585

1 天人合一与三界唯心585

2 人性与佛性587

3 格物致知与明心见性588

4 圣人品格与佛陀精神589

5 节欲制欲与灭欲591

(四)士大夫与佛教593

1 魏晋名士与佛教594

2 唐代士大夫与人佛教594

3 理学家与佛教596

4 近代思想家与佛教599

(五)百川归海600

1 三教合一的内在机制600

2 三教合一的外在条件600

3 三教合一的表现形式601

五 儒学与西方文化602

(一)儒学面临的困境602

1 “欧风美雨”袭击602

2 儒学自身的反思603

(二)名儒之论605

1 “中本西辅”605

2 “中体西用”607

(三)反孔非儒611

1 “打孔家店”612

2 “全盘西化”615

(四)新儒家出现620

1 旧儒学的理论退却620

2 新儒家的新观念621

3 心性之学622

4 理论设定种种623

第五编 中流砥柱629

一 儒学与中国史学630

(一)史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630

1 史官的产生及史官制度的建立630

2 史官的职责地位及记言记事制度的建立631

3 史官制度的发展变化632

(二)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史学功能目的观634

1 以史为鉴:史学为王权政治服务634

2 经世致用:史学直接干预现实社会636

3 以史道义;史学应成为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的载体639

(三)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641

1 正统思想642

2 历史观点644

3 史学评论646

(四)儒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649

1 尊孔崇儒:史学以宣扬儒学以已任649

2 经史的离与合;经学对史学的影响651

3 直笔写史的实录精神653

4 儒家风范与良史素质655

二 儒学与中国哲学657

(一)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人生观657

1 人性论657

2 人生观660

(二)儒学与中国哲学的宇宙观662

1 宇宙生成论662

2 本体论663

3 时空观664

(三)儒学与中国哲学的认识论664

1 名实观664

2 知行观665

3 真理观665

三 儒学与中国美学666

(一)原始儒学与美学666

1 孔子的仁学与美学666

2 孟子的“性善论”与美学668

3 荀子的“性恶论”与美学669

(二)汉代经学与美学670

1 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美学670

2 扬雄的古文经学与美学672

(三)宋明道学与美学674

1 宋明道学的内涵674

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辩异675

3 宋明道学对美学的影响677

四 儒学与中国传统法律679

(一)儒学法律思想的基本内涵679

1 “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679

2 “为政以德”的德治观680

3 “为政在人”的人治论681

(二)儒学与古代正统法律思想681

1 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681

2 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特征682

(三)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683

1 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过程684

2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主要例证685

五 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690

(一)儒学政治的基本理念690

1 政治原本人性690

2 寓政于修身691

3 有治人无治法692

4 天视自我民视694

5 学焉而后臣之694

(二)汉儒学的政治逻辑695

1 天子受命于天695

2 三纲五常乃是天意696

(三)宋明儒学的政治思想方向698

1 存天理灭人欲698

2 发明本心致良知700

3 正君心是天下事之大本701

4 天下为公非一姓之私也701

5 民为邦本以民为心702

(四)孙中山对儒学政治精神的继承703

1 要用民族精神救国703

2 尧舜禹汤文武“无怍于民”704

3 宣传造成群力705

4 党人奋斗706

六 儒学与中国古代文学706

(一)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本原则706

1 “文学”一词出自孔子706

2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现存最早的文学707

3 孔子的文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纲领707

(二)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文学观708

1 孟子强调文学功用文学创作欣赏与道德的联系709

2 荀子建立了宗经征圣明道的价值标准710

(三)战国文学继承并发展了六经传统710

1 战国文学与六经的不同711

2 战国文学与六经的联系711

3 战国文学是六经传统的新发展712

4 楚辞与赋713

(四)儒家文学观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统治地位714

1 文学家应原道宗经征圣714

2 文学创作应有功利目的715

七 儒学与中国艺术718

(一)儒学与中国音乐718

1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的社会功能718

2 “尽善矣,又尽美也”:音乐的审美标准720

3 “三月不知肉味”:音乐的审美感受721

(二)儒学与中国传统舞蹈721

1 动其容722

2 无以取代的艺术722

3 内心情感的外化723

(三)儒学与中国美术723

1 助名教而翼群伦723

2 图之屋壁,以训将来725

3 启人高志,辅理性情726

(四)儒学与中国建筑727

1 实用为先727

2 均衡平稳727

3 等级有序727

4 美仑美奂728

(五)儒学与中国戏剧729

1 规正风俗的戏剧功能729

2 尽善尽美的戏剧人格731

3 戏剧冲突中的精神力量733

4 在秩序与反秩序之间734

第六编 播惠异域737

一 儒学在海外的早期传播739

(一)东西方与儒学文化圈的早期接触739

1 罗马时代西欧开始与东方的儒学文化圈接触739

2 阿拉伯人及蒙古人对儒学文化圈的了解与研究741

(二)以儒学及其文化传统研究为中心的原始汉学的兴起742

1 原始汉学的最初基础743

2 十八世纪原始汉学的狂热性与浪漫性744

3 十九世纪原始汉学的真正确立746

二 儒学扬东播西747

(一)儒学对东方文化圈的影响747

1 儒学传入朝鲜半岛748

2 儒学传入日本751

3 儒学传入越南756

4 儒学传入新加坡758

(二)儒学对欧美的影响760

1 儒学传入意大利760

2 儒学传入法国761

3 儒学传入德国762

4 儒学传入英国765

5 儒学传入美国765

(三)儒学对俄国的影响767

1 儒学在俄国的传播768

2 俄国汉学家对儒学的研究768

3 苏联对儒学的研究769

三 近现代海外儒学771

(一)亚洲771

1 日本771

2 朝鲜与韩国773

3 越南776

4 新加坡777

(二)欧美778

1 意大利778

2 法国778

3 德国779

4 英国781

5 俄国781

6 美国783

四 当今海外儒学研究785

(一)异域儒学文化热785

1 现代化进程需要儒学785

2 世界文化发展需要儒学786

(二)异域汉学家研究儒学的新动向789

1 对传统儒学的新发掘789

2 对传统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探讨792

3 对传统儒学与未来世界关系的探讨795

附录 名儒集录803

儒学重要经籍825

海外汉学家集录859

历代官制简表880

主要参考书目901

跋 回顾与展望 张耀南 方铭9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