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 张志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615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707页
  • 文件大小:326MB
  • 文件页数:727页
  • 主题词:汉字-书法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文字演变1

第一节 造字神话为书法张本1

一 文字创造的传说1

二 书体创造的传说2

第二节 甲骨符契与殷商文字3

一 殷商占卜与甲骨文的产生3

二 甲骨文与造字“六法”7

三 甲骨文的书法学意义9

第三节 周秦篆书14

一 金文14

二 石刻文字25

三 竹简的使用与隶书的兴起33

四 帛书、玉书与木牍书42

第二章 两汉时期书法艺术的孕育47

第一节 汉代书艺发展的时代因素47

一 “以书取仕”制度的建立47

二 学术繁荣为书学发展提供基础48

三 《字书》编纂助推书法艺术发展48

四 君臣好尚推动书法艺术走向辉煌49

五 纸张发明和毛笔改进为书法艺术发展提供条件50

第二节 隶书之定体在汉简墨迹中形成53

一 从西汉简书看字体演变轨迹53

二 东汉简牍帛书对书法艺术的孕育59

第二节 石刻隶书64

一 西汉时期的石刻隶书64

二 东汉时期的隶书杰作69

三 碑刻隶书的工艺性与风格形成76

四 蔡邕与《熹平石经》80

第四节 汉代的篆书81

一 汉代石刻篆书82

二 碑额及铜器铭文篆书85

三 汉印篆书与瓦当文字88

第五节 章草、今草及楷书的出现92

一 章草的成因及特点92

二 今草的出现与“草圣”张芝的贡献94

三 楷书的出现与钟繇的创作97

第六节 汉代的书法理论102

一 早期书论的肇端103

二 崔瑗的草书“法象”说与赵壹对草书的厚非104

三 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探究106

第三章 崇尚韵度的三国两晋书法109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书法110

一 曹魏时期的碑刻巨作111

二 曹魏时期书法工程——书写镌刻《三体石经》114

三 皇象书法及东吴碑刻116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书法艺术120

一 陆机、索靖等书家120

二 卫氏及其他名门书家123

三 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造诣128

第三节 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杰出贡献132

一 时代背景及其生平132

二 楷书成就134

三 行书造诣与《兰亭序》137

四 草书新境界143

第四节 王献之的书法创新144

一 家法传承与追求创新145

二 “破体”书法与“连绵草”147

第五节 两晋时期的墓志碑刻及俗书墨迹153

一 墓志154

二 碑刻159

三 俗书墨迹165

第六节 两晋时期的书法理论167

一 卫恒的《四体书势》168

二 传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169

三 王羲之的书法论述171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176

第一节 南朝的书法艺术176

一 二王书风影响下的高雅书法176

二 《千字文》与智永的书法艺术186

三 碑刻墓志及摩崖书法191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的书法195

一 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碑刻文字196

二 文书墨迹及写经文字200

第三节 北朝的书法艺术204

一 平城时期的石刻文字206

二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墓志书法209

三 碑刻书法213

四 龙门造像记215

五 摩崖刻石文字218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写经书艺222

一 两晋南朝写经书艺224

二 北朝写经书艺227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232

一 羊欣的“书如其人”说232

二 王僧虔的“形质”与“神采”论234

三 萧衍与陶弘景的书论235

第五章 书学昌隆的隋唐五代书法239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隋朝书法239

一 楷书石刻241

二 隶书石刻246

三 书法墨迹250

第二节 唐太宗与初唐书风254

一 唐太宗的书法好尚和对王羲之的推崇255

二 集王羲之行书刻碑之风的盛行256

三 唐太宗的书法创作及其影响259

第三节 初唐楷书四大家264

一 欧阳询264

二 虞世南272

三 褚遂良与薛稷276

第四节 初唐时期其他书家与书作283

一 于立政、王知敬、敬客等楷书名家283

二 陆柬之等行书名家及其作品288

三 孙过庭及初唐草书291

四 篆隶碑刻293

第五节 盛中唐时期的书法294

一 “三叶嗣名”的徐氏书法世家295

二 颜真卿的书法造诣299

三 张从申等楷书名家名作306

四 “北海如象”——李邕的行书315

五 其他行书名家及碑刻318

六 玄宗时代隶书的勃兴326

七 名动当世的贺知章草书336

八 “颠张”——张旭的狂草338

九 “狂素”——怀素的狂草343

十 篆书名家李阳冰351

第六节 晚唐五代书法358

一 楷书圣手柳公权358

二 柳公绰、裴休等楷书名家名碑366

三 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及其他行书名家371

四 承上启下的书法大家杨凝式374

第七节 唐代的墓志与写经380

一 唐代墓志——大家名家所书的杰作380

二 经生奴书与小楷经典并存的唐代写经391

第八节 走向成熟的隋唐书学理论395

一 隋及初唐的书法论著396

二 卓越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及《书谱》398

三 张怀瓘对书法理论的巨大贡献400

第六章 尚意书风与宋代书法404

第一节 北宋前期书风与书家406

一 宋太宗对书法的倡导与北宋前期书风406

二 王著的“院体”与陈尧佐的“堆墨八分”409

三 宋初书法名家李建中411

四 周越草书 宋绶小楷412

第二节 北宋书法名家——苏、黄、米、蔡415

一 长于模仿的蔡襄415

二 不拘法度的苏东坡418

三 以禅入书的黄庭坚424

四 卑唐尚晋的米芾428

第三节 北宋中后期其他书法家435

一 苏舜元、苏舜钦435

二 引领“尚意”理念的欧阳修437

三 气血有根柢的钱勰439

四 恪守《定武兰亭》的薛绍彭441

五 身居相位而“以书名世”的蔡京443

六 宋徽宗的“瘦金书”446

第四节 南宋前期书法448

一 崇尚复古的宋高宗书法448

二 较有创新的书法家吴说453

三 岳飞与南宋前期“中兴四将”的书法455

第五节 南宋中期书法460

一 自命不凡的陆游书法461

二 诗书并称的范成大与张孝祥468

三 重道贬艺的书法家朱熹471

四 专学一家而成名的吴琚473

第六节 南宋晚期书法475

一 “写经圣手”张即之475

二 道士书家白玉蟾479

三 “宗室贵胄”书法家赵孟坚480

四 忠烈名臣文天祥的书法482

第七节 宋代的书学文化与书法品评485

一 宋代的书学文化485

二 书法理论488

第七章 辽金元时期的书法艺术497

第一节 不可轻忽的辽代书法497

一 碑刻作品500

二 石刻文字与《房山石经》503

三 唐宋书家对辽代书法的影响506

第二节 抗礼南宋的金代书法507

一 蔡松年、任询等前期书法家509

二 王庭筠、党怀英等中期书法家519

三 赵秉文等后期书法家526

第三节 以复古为创新的元代书法535

一 书坛盟主赵孟頫535

二 鲜于枢与康里巎巎544

三 揭傒斯及其他书家553

第四节 元代的书论与书学563

一 郝经的“道技”说563

二 赵孟頫以复古为创新的书法主张565

三 其他书学著作569

第八章 帖学盛行的明代书法573

第一节 明初书风与书家575

一 “三宋”“二沈”与“台阁体”575

二 明前期其他书法家580

第二节 “吴中三才子”与明中期书坛的振兴586

一 以狂草突破“台阁体”的祝允明586

二 将生命融入书法艺术的文征明590

三 “以拙取巧”的王宠595

四 陈献章等中期书法家597

第三节 晚明四家对书法境界的新开拓607

一 帖学大家邢侗607

二 集帖学之大成的书法大家董其昌612

三 擅长榜书的米万钟618

四 “绝尘而奔”张瑞图620

第四节 明代的书法理论625

一 前期书论对赵孟頫的推崇626

二 明中后期书法观念的转变627

三 董其昌的书法创作观634

第九章 异彩纷呈的清代书法637

第一节 明清易代之际的书家及书风638

一 借书法以通胸中郁勃之气的王铎639

二 以人品论书品的傅山643

第二节 康乾时期的书风与书家644

一 “康熙四大家”与“馆阁体”645

二 崇尚晋唐的“清四家”及其他书法家649

第三节 “扬州八怪”657

一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657

二 金农的“漆书”659

第四节 碑学兴起与书法变革660

一 “碑学”的兴起661

二 “尊碑”的实践者——邓石如、何绍基等665

第五节 清代晚期力出新意的书家673

一 名臣书法家曾国藩、翁同龢等673

二 “南曾北李”——曾熙和李瑞清677

第六节 清代的书法理论680

一 王铎崇古尚新的书法观681

二 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说683

三 强调用笔与结体的冯班686

四 主张破格出新的郑板桥688

五 推崇“质厚”提倡学欧的翁方纲689

六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尊碑抑帖”的书学主张691

七 清代书论的结穴之作——刘熙载《艺概》698

参考书目702

后记7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