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年塑造未来 上 论文文摘 2002-2003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青年塑造未来 上 论文文摘 2002-2003年
  • 蔡富有,樊和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0228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青年工作-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年塑造未来 上 论文文摘 2002-2003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1

毛泽东人生价值思想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1

目录1

一、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研究1

江泽民青年观初探2

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青年和青年工作思想的发展2

论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青年观2

从江泽民的青年人才观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3

论江泽民关于青年人才全面发展的思想3

当代中国青年要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己任4

青年成才的理论指南——学习江泽民关于青年成才教育的论述4

“三个代表”与当代青年:青年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推动者5

“三个代表”与当代青年:青年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生力军5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应对环境“双刃”影响的基本原则6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少年发展6

“三个代表”与当代青年:青年是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者6

当代青年的科技观分析7

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时代观7

共青团要努力做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8

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共青团事业全面发展8

二、新世纪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与青年创新8

以“三个代表”推进新时期团的工作8

拓展团的社会职能 服务青年成长发展——浦东新区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实践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新世纪共青团工作9

直面困难制约 发挥传统优势 打造品牌特色——论高校共青团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参与10

地方共青团组织的机制建设与发展10

新时期共青团职能定位的思考11

省级团校的发展模式11

共青团职能定位与“第三部门”12

从新世纪共青团活动看中国青年工作专业化发展12

青少年事务发展与青年组织的政治合法性——社会转型期共青团发展战略的一个社会学视角12

共青团组织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工作的现状与思考13

新思维 新选择 新突破——21世纪共青团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13

对共青团组织培养青年成长成才方面的几点思考13

新时期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14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工作探析14

2003年团员思想状况调研报告15

论“四个统一”与开创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新局面15

论青年科技创新行动16

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6

谈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17

三、新世纪青年干部的培养与成长17

影响大学生创造性之因素探析17

对英法两国青年创业模式的比较和分析17

论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选拔与培养18

重温张闻天关于青年干部道德修养的思想18

论大学生骨干良好成就动机的形成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青年干部的素质19

共青团干部的用人原则20

对部分中青年干部腐败心态的思考20

青少年应激及其应对研究综述21

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21

四、新世纪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新特点、新趋势21

青少年自主研究综述21

青少年责任意识形成研究22

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22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22

青年年龄界定研究23

青年研究学风建设八倡谈23

近代中国留美学生群体研究24

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24

中国青年工作理论创新的构想25

当代西方青少年研究趋势探析25

感觉寻求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25

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理性创新26

论建构有中国特色大学生工作学的理论体系26

青年发展需要与青年工作27

信息化与青年文明社区创建27

21世纪主题:青年发展与发展青年28

青少年的发展——兼论校外教育的培育角色与功能28

中国21世纪培养青少年的发展战略28

党的十六大与广东青年的发展探讨29

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青年的全面发展29

实用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30

青少年弱势群体受精神虐待现象探析30

成为一个大学生的标志——试论新世纪对青年思维提出的高要求30

“第五代人”: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31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的形成与教育31

青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32

消费新人类透视32

解读“第五代人”32

对“26岁腐败现象”的社会学透视33

论青年与青年运动的互动33

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观念34

黑龙江青年政治思想状况的调查——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谈34

五、新世纪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34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的构建35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构建网络教育阵地35

社会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新途径35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初探36

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瓶颈认识、政策、落实三大到位的实践意义36

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36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37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亚文化分析37

关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层面38

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新挑战——网络社会文化38

满意度对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3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思考39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39

“法轮功”与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的思考40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40

跨越转型: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41

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功利性成因及对策研究41

论大学生辅导员工作41

台湾主要政治力量对青年的影响42

台湾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42

对欧洲青年非政治化的质疑43

简析当代日本青年的思想状况43

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44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研究评介44

六、新世纪青年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观教育44

WTO理念与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44

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冲突及教育对策45

二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化轨迹探析45

现状·特征·对策——高校研究生政治价值观调查与思考45

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研究46

经济全球化背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理性分析46

东西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及原因47

小康社会青年价值观简论47

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48

对当前青年军人价值观念变化的理性思考48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教育对策48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世俗化过程探析49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偏差及其矫正49

当代大学生责任观的调查报告50

变迁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50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51

交织的张力——后现代主义思湖与青年价值冲突51

影响中国大学生美国观的四大因素52

俄罗斯青年的价值观52

现代化进程中山东青年道德发展透视53

七、当代青年的道德与道德教育53

中国大学生对美国对外政策的看法53

西方发达国家青年价值结构的转型及其社会经济根源——英格莱哈特的“后现代化理论”53

论青年学者的科学道德54

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进网络的探讨54

青年成长与品德的养成55

青少年道德现状分析与社区控制55

研究生眼里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55

青少年道德制衡因素浅析56

大学生道德选择矛盾性研究56

从“价值澄清”运动看到加强青年道德教育的必要性57

论入世后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创新57

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57

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状况:来自“为开拓新时代心灵的教育——失去下一代心灵培育的危机”的报告58

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确立的基础:耻感教育58

青年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规律58

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探讨59

日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途径管窥59

论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的社会效果及其发展策略60

知识经济对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学习变革的要求60

八、知识经济时代与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工作与研究60

青年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机遇挑战的科学内涵60

自费出国留学热及其低龄化趋势的经济学分析61

当前大学生国情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61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的发展战略62

高校学生消极行为的内涵与研究动态6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探讨62

全球化、文化自觉与青少年发展63

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事务63

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与青年工作63

全球化对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影响64

全球化现实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64

当代大学生民主观念之透视——一次关于民主的“模拟实验”65

社会转型前与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比较65

关于全球化与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65

九、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参与和青年志愿者行动65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66

对培养中国大学生民主精神的两点建议66

多维视野中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67

对大学生社区服务活动的理性思考67

十六大精神与青年的历史责任67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68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研究68

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模式新探——来自对济南市解放路街道办事处的调查69

青年志愿者与社区建设69

“青年文明号”的特性与发展趋势分析70

高校青年:冲突的主体与志愿者行动的发展70

中小城镇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初探——对广东省佛山市的调查分析70

青年形象的自我评价——对南京市青年形象的调查71

十、当代青年能力培养与健康人格塑造71

“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之若干探讨71

大学生的信用危机和诚信教育72

青年公益性社会品牌塑造规律研究72

试论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73

试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73

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73

不同民族中学生人格特征与推理能力、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74

女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剖析74

创新教育中的大学生角色探寻74

谈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75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浅析75

谈大学生爆发性人格障碍的心理矫正76

社会文化嬗变中的青年道德人格的边缘化倾向分析76

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77

人性特点、社会伦理的层次性与青少年教化77

当代台湾青年边际性政治人格特征解析78

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透视78

大学生要做“三个代表”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实践者78

浅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79

德治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79

十一、新世纪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79

论21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79

科学的人生观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80

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80

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80

关于提高青年素质的思考81

青年素质:提升的意义与发展取向81

培养青年消费素质的五个要素82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82

大学生基本能力及其培养83

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3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基本点83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与高等教育的诚信重建84

论培养师范院校学生的科研能力84

简论青少年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85

早期教育的观念更新与方法探索85

论青少年教育的时代主题:科学精神85

新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青年人力资源开发86

论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86

网络经济环境下青年人力资源开发87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87

民族地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前瞻88

关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88

论高新技术领域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88

香港特区青年人力资源的培养(上)89

共青团加快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探讨89

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传统文化89

论人力资本投资与青年发展90

香港特区青年人力资源的培养(下)90

北京青年新世纪成才计划91

人力资源开发与青年成才91

关于改进新时期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思考91

论青少年的通才教育92

务工青年成才的激励体系多元化探讨92

青年教师积极性调动的多层面激励效应93

十二、新世纪高校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的现状及管理93

广东省顺德市青年人才资源调查分析93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成长——“青少年媒体接触现状”问卷调查报告94

西部高新专业女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调查及对策94

21世纪初武汉青年现状调查报告94

南京市中学生自尊心调查与分析95

青年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95

千名海南中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95

大学生对盗版软件态度的实证分析96

福建沿海偷渡频发地区青少年学生思想现状的调查分析96

“非典”时期的青少年心态分析97

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两校为例97

关于SARS对青年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808名大学生为例98

“非典”期间的社会歧视现象及其成因分析98

新街角青年的浮现——对湖南H镇一类特殊青年的调查与分析99

从恐慌到离校:“非典时期”的大学生状态分析99

高校学生消极行为的内涵与研究动态100

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100

北京市贫困学生扶助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00

北京重点大学研究生会工作现状101

蒙古青年现状与青年工作概述101

关于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思考及解决对策102

当代青年面临的压力及其应对方式102

对西安地区大学生自信心的研究102

对大学生信用教育问题的思考10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的思考103

社会教育:青少年行为指导的必要条件104

青少年“流行语”现象调查报告104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寄托问题104

政府扶助与社会支持——以闸北区为例:上海弱势青少年生存状况105

21世纪青年统战工作的态势和对策105

走出“精英实践”组织模式——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106

对高师院校男女生性别比失衡的思考——以浙江省高师院校为例106

英国大学和学生关系的启示107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实现“四化”107

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及其处理策略108

青年人际交往的新景观——谈手机短信在人际沟通中的矛盾性108

大学生“自我”迷失现状剖析与引导109

适应大学生活的五大秘决109

大学生社团社会学角度之考察109

广西大学生宗教观调查分析110

十三、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与社会理想教育110

运用青年成长的一般与特殊规律指导大学生管理工作110

关注环境对青少年同性恋心理的影响111

当代女性恋爱中的道德问题111

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有效性缺乏问题分析111

十四、当代青年的婚恋与家庭问题111

青年白领“婚姻等待”状况分析112

大陆和台湾地区青年婚恋观的比较研究112

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现状及对策113

我国现代婚姻暴力问题现状及对策113

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2002年中国高学历青年婚恋及生育观的调查报告113

婚前同居的生存空间有多大114

试论“试婚”产生的社会机制114

家庭教育中学历期望之现状及其原因115

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115

“代沟”的社会正功能116

城市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同视角中的图像116

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评价116

当代女大学生的性观念研究117

问题儿童?缺陷儿童?异常儿童?——千余名教师视角中的父母离异学生117

韩国女青少年新型性偏差行为的文化分析118

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青年的“性存在”118

青少年的“性”问题及其性教育118

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119

关于青少年艾滋病教育的思考119

女大学生恋爱特点的调查分析120

与青年谈爱情120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121

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121

十五、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与职业选择121

青年社会发展的次要变化——建构主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21

大学生心理缺失对其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22

欧洲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的新举措:2002年11月《哥本哈根宣言》述要与启示123

青年如何在职业生涯中把握机遇123

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124

未来大学生就业市场十大趋势124

德国青年职业教育与社会稳定124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125

论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就业问题125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关系”运用126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实证分析126

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原因与强势关怀127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逆向思考127

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常见心理误区、问题分析127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128

浅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128

女大学生择业制胜的“三大法宝”129

青年选择职业时的“五个吻合”129

保障流动青少年劳动权利的政策建议130

入世后人才流动趋势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130

论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材的价值131

十六、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素质培养131

青年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131

网恋对人心理影响的研究综述132

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132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1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133

大学生“失范”的特征、成因及对策133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134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34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利用研究135

给自尊心一个平台: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135

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135

青少年上网心理探析136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功能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136

大学生孤独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引导137

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137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学分析137

沉毅练达,厚积薄发:青年浮躁心理思考138

比较的失衡:青少年嫉妒心理分析138

网络行为与青少年心理发展139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39

浅谈青年教师的心理行为失衡与积极性的激励140

寻觅心灵归依的港湾——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发展140

大学新生的心理矛盾与调适141

特困女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自我调适141

联结、认知与内化——青少年体验教育的心理哲学依据141

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及其对策142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心理问题142

澳门边缘青少年偏差行为及其教育干预143

略论少年偏差行为及其矫治143

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143

请尊重生命:青少年自杀行为干预144

由大学生自杀率增高质疑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有效性144

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45

中日两岸青年女性自杀问题的比较研究145

大学生自杀的预防与干预机制146

中国青少年自杀意念146

大学生挫折心理探源与教育147

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147

青少年生存心理的危机干预147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团体咨询148

就业难引起的贫困生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148

青少年个性特征、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149

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研究149

谈青年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及教育对策150

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要求150

女大学生成才心理素质分析151

关于社会环境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心理学思考151

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心理调节能力的自我培养——对华中科技大学1041名大学生调查151

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的五个趋势15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化152

十七、当代青年文化与青年生活方式152

青年流行文化:一种互动分析中的界定153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153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154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回顾与反思154

青年文化与青年政治社会化155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动因155

传统文化对青年人才的制约及相应对策156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环境156

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156

从Hip-Hop运动看青年文化157

大众文化对青年审美的影响157

后现代文化与青年学生社会化158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的六对关系159

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159

文化教化、文化涵化与青年的社会化159

美国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滥觞的原因160

浅议青年“文化反哺”现象160

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现状与特点160

隐忍与释放——青少年中“大话西游”现象成因分析161

文学世界中的“青春理想”主题研究161

我国“青少年与媒体”研究述评162

影视文化与青少年的个性成长162

传媒暴力与青少年社会化163

青年受众眼中的《焦点访谈》163

转型时期媒介舆论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163

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164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64

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挑战165

十八、网络时代与青年工作165

天津市青年主观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165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66

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对策初探166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挑战及对策166

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分析167

网络信息渠道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167

网络影响青年的人性发展167

青少年“网络文化”现象调查报告168

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自我形成的影响169

网络对青年人性发展的影响169

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170

青少年社会网络结构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70

虚拟:青少年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171

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与防治对策171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剖析171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分析与对策172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17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173

迷失于网络的青少年——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浅探17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预防173

青少年网络道德生存特点之探析174

青年网际互动的特质与自我表达的实作理路174

青年女工的社会网络和交往方式175

青少年网络素质缺陷、成因及对策175

超越与媚俗:女性网站的尴尬175

基于网络技术上的青年心理在线咨询176

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信任特点分析176

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77

网络文明工程如何帮助青少年趋利避害177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写作活动与人格培养177

高校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探析178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越轨及其社会控制178

基于网络文化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178

网络接触中青少年被侵害及相关保护问题初探179

精神的边界——网德教育视野中的黑客精神179

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180

十九、当代城市青年与农村青年研究180

互联网上青少年隐私权的法律保护180

美国控制有害于未成年人的网上信息对我们的启示180

城市青年工作的现代化181

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探析181

当代城市青年生活时尚的演进182

城乡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症状调查182

对当前广东青年私营企业主思想状况的思考183

企业青年员工的需要特征与激励的研究183

城市青年的科学素养——对湖北省289位青年的调查分析183

新世纪的北京青年184

转型期青年工人的阶层意识研究——以10家企业青年工人为例184

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归属与行为选择问题研究185

北京市青少年物质主义态度的实证分析185

外出流动对农村青年生活方式的影响——以C村若干青年农民为例186

农民工进城方式选择及职业流动特点研究186

侵害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现象透视——以哈尔滨市太平区100例个案访谈为例187

大众传媒对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187

浦东农村青年的新特点与团建工作变数的把握187

凤凰落地之后——对农村落榜回乡青年的调查与分析188

进城务工青年的需求及其潜能开发——以天津市开发区为例188

农村青少年辍学的非经济因素189

社会分层与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对农村考生高考填报志愿的影响189

教育投资、经济、社会资本关系间的考察——农村贫困大学生经济来源的社会学分析190

农村青少年辍学的文化再生产分析190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对山东德州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191

二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与对策191

农村女青年自杀现象透视与反思191

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教育的思考191

青少年女性犯罪及其社会化的研究192

221起抢劫犯罪案件实证研究192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透视193

青年的犯罪被害问题研究193

关于“聋人青少年犯罪”194

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问题初探194

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下)195

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上)195

初读天津市青少年犯罪10年数据195

优化家庭功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196

自卑情结与青少年犯罪196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197

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变迁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197

家庭文化与青少年犯罪探析197

浅析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198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和防范对策探析198

解析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199

虐待父母——一种新型的家庭暴力:对10个青少年“杀亲”个案的社会学分析199

试析家庭职能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199

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分析200

暴力犯罪与暴力文化200

青年学生违法犯罪根源与道德教育防范分析201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青少年犯罪分析201

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与思考201

城市犯罪青少年对作案难易程度的主观评价及原因分析202

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四项工作202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建设和健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体系203

在校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探析203

新世纪网吧管理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204

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及其改善204

系统分析方法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决策中的运用205

试论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矫治效果的几个问题205

矫治社会工作: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206

家教中的法律意识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206

标签理论的犯罪观对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治的启示206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道德原因与预防207

谈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预防207

儒家思想与青少年犯罪预防207

媒介暴力与青少年犯罪——媒介效果的三种模式及其启示208

试论黑社会性质犯罪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208

城乡结合地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208

青少年犯罪不良需要的矫正209

从青少年犯罪案件看道德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培养209

东西方国家青少年犯罪干预比较209

计算机犯罪与青少年教育210

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救赎的可能210

城市闲散未成年犯的家庭背景211

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初探211

论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的影响211

未成年抢劫犯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212

未成年人犯罪对象的类型、心理特点及其保护212

电脑网络——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新媒介213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理念213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宜一律采用普通程序214

当代少年亚犯罪现象透析214

试论未成年人处置的宽容性214

泰国青少年司法机构与制度215

台湾青少年犯罪问题探讨215

英国的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216

保释与未成年人基本权利保护——中英少年司法保释研讨会学术报告216

概述美国收养与家庭安全法217

附录一:2002年青年研究论文索引218

附录二:2003年青年研究论文索引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