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研究
  • 朱志群,胡小洪,李淑艳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51300364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47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64页
  • 主题词:鄱阳湖-生态型-经济区-经济经济-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篇1

第一章 导论1

一、基本概念1

(一)生态经济区1

(二)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1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背景1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范围2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位3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意义3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有利于江西省的可持续发展4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有利于江西省的“中部崛起”4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4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4

第二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基础5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5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5

(二)循环经济理论7

(三)生态经济理论8

(四)生态补偿理论11

(五)自然区划、生态区划、经济区划、生态经济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理论12

(六)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构建理论17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基础20

(一)我国六个五年规划中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总体趋势分析20

(二)确立以生态规模控制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22

(三)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23

第三章 全球化及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影响25

一、当前国际环境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影响25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21世纪的主题,国际格局仍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5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增加对外开放的难度25

(三)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压力增大25

(四)国际金融风暴,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危机与机遇并存25

二、当前国内环境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影响26

(一)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26

(二)国家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将加快江西的社会经济发展26

(三)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任务紧迫而艰巨27

(四)区域竞争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影响27

(五)国内产业转移给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27

三、全球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影响28

(一)鄱阳湖水域面积持续减小29

(二)土地沙化严重29

(三)湿地退化严重29

(四)洪涝灾害频率趋升29

(五)洪涝灾害危害严重31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和所面临的形势32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32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面临的形势34

实践篇36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湖泊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经验借鉴36

一、国外典型湖泊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经验36

(一)瑞士日内瓦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36

(二)日本琵琶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37

(三)美国五大湖地区梯度开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37

二、国内典型湖泊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经验38

(一)洪泽湖特色资源生态经济发展模式38

(二)太湖流域城乡一体化生态经济开发模式39

(三)洞庭湖区的“点—轴”生态经济开发模式40

三、国内外湖区发展模式经验的借鉴40

(一)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鄱阳湖开发战略基点40

(二)开发规划必须具有长期综合性,并分步骤分阶段进行40

(三)需要政府组织下的多方协作与配合,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40

(四)建立利益补偿机制41

(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实行区域联动和集成41

(六)积极打造鄱阳湖文化品牌42

(七)加强流域开发中跨区域、跨国界的合作42

第五章 国外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与保护生态环境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启示43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做法43

(一)美国43

(二)日本46

(三)欧盟47

(四)韩国53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做法54

(一)中东欧国家54

(二)墨西哥55

(三)印度尼西亚55

(四)印度56

三、国外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对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启示56

(一)国外从源头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做法的主要特点56

(二)国外从源头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做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借鉴意义57

第六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变化及其适应性战略59

一、过去50年鄱阳湖土地资源利用的探索59

二、鄱阳湖土地利用的最新动态60

三、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67

(一)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67

(二)农业用地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67

(三)土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67

(四)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67

四、未来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机遇与挑战67

(一)耕地与湿地的冲突与协调67

(二)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冲突与协调68

(三)重视潜在的洪水风险68

五、国外节约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做法与经验68

(一)英国:法规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68

(二)美国:宏观调控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68

(三)日本:综合管理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69

(四)德国:发展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69

六、国外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启示70

(一)重视区域规划观念70

(二)重视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70

(三)重视实施策略的研究70

(四)强调维护公众利益的观念71

(五)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和实施土地再开发利用71

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战略对策72

(一)集中型城市化战略72

(二)循环型城市化战略72

(三)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发展战略72

(四)加大土地整理力度73

(五)推广生态农业模式73

(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73

第七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功能定位74

一、2008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类型分析74

(一)社会发达型74

(二)均衡发展型75

(三)生态优势型75

(四)相对均衡型75

(五)环境优势型75

(六)低度均衡型76

二、江西省2008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76

(一)江西省辖市2008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76

(二)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进步率分析76

(三)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78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79

(一)江西和中部地区崛起的带动区79

(二)构建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战略支撑区80

(三)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示范区80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主要城市发展坐标及区域产业基地80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80

(二)区域内主要城市发展坐标81

(三)区域产业基地82

第八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经济发展回顾与述评83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的自然地理状况83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的社会经济状况84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经济发展阶段分析84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产业分析84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聚类分析及差异化发展策略85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聚类分析85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差异化发展策略87

第九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县区发展战略和路径89

一、我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主要模式概述89

(一)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概述89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90

(三)我国城郊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新探索——“宅基地换房”模式91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分析94

(一)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94

(二)具有较为富集的生态资源95

(三)具有相对良好的经济条件95

(四)具有一定条件的自主创新96

(五)具有初具规模的城市群落96

(六)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历史96

(七)具有可能存在的后发优势96

(八)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97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劣势和挑战分析97

(一)生态环境压力大97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97

(三)中心城市整体水平不高98

(四)基础设施不健全98

(五)跨区县合作不够协调98

(六)思想观念还需进一步创新98

(七)人才资源匮乏99

(八)特色不突出99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总体构想99

(一)指导思想99

(二)发展定位100

(三)发展原则100

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的战略重点101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101

(二)创建新型工业体系102

(三)培育现代服务业103

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产业布局104

(一)“大南昌”带动“大产业”的中心城市产业104

(二)沿京九线的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105

(三)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105

(四)沿江临港生态工业产业带105

(五)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105

(六)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105

第十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107

一、加大国家支持力度107

二、强化组织实施108

三、加强监督检查108

四、建立健全高层次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机构108

五、重构城市群发展体系108

六、建立政绩考核评估体系109

发展篇 青山湖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发展路径与政策设计第十一章 青山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110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所奠定的基础110

(一)五大显著变化111

(二)五大创新突破112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3

(一)五大机遇113

(二)五大挑战114

第十二章 青山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115

一、指导思想115

二、发展理念115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15

(二)坚持结构调整,转型发展115

(三)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115

(四)坚持创新驱动,跨越发展115

(五)坚持开放合作,互动发展116

(六)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116

三、战略目标定位116

(一)战略目标116

(二)目标定位116

四、主要目标117

(一)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绿色经济优质高效119

(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城区彰显内涵120

(三)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绿色发展强区惠民120

第十三章 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121

一、优化空间组合,调整区域布局121

(一)优先发展区域121

(二)优化提升区域121

(三)重点拓展区域121

(四)储备控制区域121

二、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布局122

(一)总体产业布局122

(二)构建“一区六集群”的新型工业发展布局123

(三)构建“一核六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123

三、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调整产业结构124

(一)装备制造业夯实基础124

(二)纺织服装业提档升级124

(三)食品饮料业扩大优势124

(四)印刷包装业提升业态125

(五)冶金化工业关联配套125

四、培植战略性支撑产业,建设现代经济强区125

(一)大力扶持重点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125

(二)大力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127

(三)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128

(四)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128

第十四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型魅力新城区130

一、构建生态城镇体系,大力提升城市竞争力130

二、加快生态宜居城区建设,提升城镇品位130

(一)积极推进“品质之都”建设,营造宜居环境130

(二)建设低碳型示范社区,打造低碳城区130

(三)改善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130

(四)加强保障城镇住房建设,切实改善民生131

(五)加快“幸福家园”建设,整体提升城市形象131

(六)实施“镇村总部经济大楼建设计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131

三、完善街道、城镇功能,彰显品质之都城镇新风貌131

四、突出都市新农村建设,增强城乡发展均衡性132

(一)加快“两化”转型,打造城乡一体化典型示范区132

(二)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农村经济支柱产业132

(三)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发展的转型132

(四)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转非进程133

(五)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33

(六)促进农村能源清洁化发展133

五、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134

(一)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134

(二)优先实施地下管网建设134

(三)开展环卫硬件设施“年度达标”活动134

(四)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市政设施项目134

(五)实施美化、亮化、净化工程134

六、健全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运行效率135

(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体制135

(二)强化信息化支撑能力135

(三)强化村社管理基础性作用135

(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135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为绿色崛起夯实基础137

一、确立生态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的放矢137

(一)城区生态带,形塑生态城区137

(二)罗家生态示范镇,示范生态样板137

(三)扬子洲低碳半岛,建设生态经济特区137

二、创新生态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化137

(一)突出系统性,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37

(二)突出社会性,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138

(三)突出效益性,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高效发展138

三、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构筑发展绿色屏障138

(一)自然生态斑块建设,构建生态绿岛138

(二)构建水生生态廊道,涵养水生环境138

(三)构建陆地生态廊道,打造绿色城区138

(四)建设生态绿地节点,编织生态网络138

四、加强环境治理保护,提升城乡环境质量139

(一)加强环保执法和监管139

(二)实施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139

(三)实施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程139

(四)实施声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工程139

(五)开展固体废物消纳与污染治理工程139

五、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宜居宜业新区139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低绿色生活方式139

(二)建设城乡公共绿地,打造城乡生态融合区139

(三)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140

第十六章 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 为科学发展构筑平台141

一、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141

(一)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支持自主创新141

(二)坚持科技引导,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141

(三)强调科技应用,加快创新转化142

(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增强区域创新水平142

(五)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构建创新文化氛围142

二、构筑人才高地,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142

(一)高端引领,加大人力资源引进力度142

(二)国际融合,吸引汇聚专家型、领军型人才143

(三)一体服务,提供公平、优质、亲和的发展环境143

第十七章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144

一、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结构调整的制度环境144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144

(二)推进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44

(三)建设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发展的财政平台144

(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保证投资规模和质量144

(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优化社会诚信环境145

(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镇域经济145

(七)推进农村改革,释放发展活力145

二、着力推动生态环保机制创新,探索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145

(一)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创新发展模式145

(二)建立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保证长治久安145

(三)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借鉴146

(四)积极推进相关改革试点,探索有效路径146

三、着力扩大开放合作,拓展经济内外向的双重发展空间146

(一)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化发展146

(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扩大对外开放146

(三)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保持外贸平稳发展147

(四)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拓展内部大空间147

(五)推进国际生态合作,打造全球大品牌147

四、着力推动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47

(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企业活力147

(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扩大经济规模147

(三)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148

五、着力进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保障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148

(一)促进要素市场的发展148

(二)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48

(三)激活全民创业148

第十八章 全面优化公共服务 为和谐发展营造环境149

一、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品质149

(一)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水平149

(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50

(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创造活力氛围151

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实现社会公平152

(一)强化人才支撑和扩大就业服务152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153

(三)完善社会保障,切实改善民生153

(四)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保证民众安居153

(五)加大社会救助,保障弱势人群154

(六)坚持公平高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154

三、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青山湖155

(一)推进社会管理精细化155

(二)健全社区服务体系155

(三)全面加强人口管理155

(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155

(五)加大法制建设力度156

(六)切实保障公共安全156

第十九章 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机制 为实现目标提供保障157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实施157

二、制定完善制度,规范引导规划实施157

三、加化支撑政策,考核监督规划实施157

四、拓宽融资渠道,财政保障规划实施157

五、合理供应土地,空间承载规划实施158

六、加强规划衔接,公众参与规划实施158

七、加大招商力度,项目保证规划实施158

八、把握时间进度,结点控制规划实施158

九、跟进形势变化,调整完善规划实施158

专题篇(上) 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研究第二十章 东部产业转移现状及趋势159

一、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59

(一)东部产业转移:中国经济发展的“雁阵模式”159

(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趋势160

二、东部可转移的优势产业162

(一)市场指向型162

(二)原料指向型163

(三)劳动力指向型163

(四)技术指向型164

(五)园区指向型164

三、东部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机遇转入方和转移企业视角的分析165

(一)产业区域选择模型——波特模型的分析165

(二)影响东部转移的主要因素167

第二十一章 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170

一、优势170

(一)生态资源丰富,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奠定良好基础170

(二)区位条件优越,有利于成为江西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170

(三)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为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和发展条件170

(四)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具有非常有利的政策优势171

二、劣势171

(一)物流成本较高,影响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物流发展环境171

(二)产业配套能力薄弱制约了青山湖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171

(三)关键要素和高级要素积累能力不足171

三、机遇172

(一)鄱阳湖生态区建设的机遇172

(二)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使青山湖区面临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机遇172

(三)东部经济增长放缓,要素成本上涨使青山湖区面临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移的有利环境172

(四)江西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契机173

四、挑战173

(一)来自周边省市的竞争和压力173

(二)协调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重大挑战174

第二十二章 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部署175

一、青山湖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依据175

(一)青山湖区产业发展阶段判断175

(二)青山湖区产业发展中的瓶颈17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177

(一)指导思想177

(二)基本原则177

(三)总体思路178

三、发展目标179

第二十三章 承接东部转移的重点产业、布局与策略180

一、农业180

(一)行业分析180

(二)重点承接领域181

(三)承接转移策略182

二、先进制造业183

(一)纺织服装184

(二)食品饮料186

(三)冶金化工188

(四)医药制造189

三、现代服务业189

(一)青山湖区承接东部服务业转移的现状与可能性190

(二)青山湖区承接东部服务业转移的必要性与基础条件192

(三)青山湖区承接东部服务业转移的主要模式194

(四)青山湖区承接东部服务业转移的战略选择、目标定位及重点领域196

四、新兴战略产业204

(一)环保产业205

(二)新材料206

(三)新能源207

(四)电子信息及物联网208

(五)生物医药209

第二十四章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保障措施211

一、突出重点招商政策211

(一)财政引导政策211

(二)税收优惠政策211

(三)金融支持政策212

(四)用地保障政策212

(五)人才支撑政策212

(六)产业激励政策213

二、优化产业传承工作机制213

(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213

(二)建立产业对接机制214

(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214

(四)多元承接招商模式214

三、搭建产业承接优势载体215

(一)促进合作共建园区215

(二)提升承接园区质量215

(三)促进园区要素集中216

四、强化产业配套升级能力216

(一)提高基础服务配套216

(二)解决重点瓶颈问题216

(三)重视产业协调配套217

(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217

(五)突出物流体系建设217

五、大力改善企业投资环境218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18

(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218

(三)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218

(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218

(五)切实提升人居创业环境219

六、坚决防止不当产业转入219

(一)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产业转移219

(二)警惕新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219

(三)制定限制和禁止类产业目录220

(四)把握后转移时代的预警220

专题篇(下) 青山湖区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规划研究第二十五章 青山湖区科技事业发展规划221

一、总体思路221

二、发展目标221

(一)科技投入目标221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221

(三)科技研发能力建设目标222

(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目标222

(五)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目标222

(六)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222

三、重点工程222

(一)科技发展环境优化工程222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222

(三)科技体制改革工程222

(四)增加科技投入工程222

(五)科技宣传普及与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工程222

第二十六章 青山湖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23

一、总体思路223

二、发展目标223

(一)学前教育全面普及223

(二)义务教育高位均衡223

(三)优化教育资源223

(四)职业教育联动发展224

(五)社区教育形成体系224

(六)民办教育多元发展224

三、重点工程224

(一)教育现代化工程224

(二)素质教育工程224

(三)师资队伍建设工程225

第二十七章 青山湖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26

一、总体思路226

二、发展目标226

三、重点工程226

(一)文化广电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26

(二)文化事业建设工程226

(三)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建设工程228

(四)旅游事业建设工程228

(五)新闻出版业工程229

第二十八章 青山湖区人口发展规划231

一、总体思路231

二、发展目标231

三、重点工程231

(一)人口事业调控体系建设工程231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宣传工程231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建设工程232

(四)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程232

(五)人口事业干部队伍建设工程232

第二十九章 青山湖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33

一、总体思路233

二、发展目标233

三、重点工程233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233

(二)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234

(三)完善新农合建设工程234

(四)妇幼保健保障工程234

(五)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工程234

(六)中医药事业发展工程234

(七)医疗优质服务工程235

(八)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35

(九)卫生事业制度改革工程235

第三十章 青山湖区民政事业发展规划236

一、总体思路236

二、发展目标236

三、重点工程236

(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程236

(二)救灾救济能力提升工程237

(三)和谐村(社)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工程237

(四)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健全工程237

(五)民政事务管理体系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工程238

(六)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建设工程238

(七)民政工作队伍建设工程238

参考文献240

后记2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