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学新奠基 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1090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70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8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学新奠基 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三大解读模式:历史反思篇3
第一章 第一个五十年:“以恩解马”的解读模式3
第一节 为什么会形成“以恩解马”的解读模式3
第二节 恩格斯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六大历史贡献5
第三节 恩格斯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五点历史局限6
第四节 恩格斯与马克思关系新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之道与深入之道17
第五节 “以恩解马”解读模式的历史地位——四点结论21
第二章 第二个五十年:“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23
第一节 “以苏解马”解读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23
一 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系统化最初尝试35
第二节 “以苏解马”解读模式形成的六个阶段35
二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系统化最初尝试39
三 20年代中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最初尝试50
四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作用55
五 50—8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及其三次改良59
第三节 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和“以苏解马”解读模式的基本理论框架64
第四节 苏联哲学体系和解读模式的历史贡献66
第五节 苏联哲学体系和解读模式的历史局限68
第三章 第三个五十年:“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78
第一节 什么是“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78
第二节 “以西解马”解读模式的来龙去脉79
一 20世纪初期:梅林、普列汉诺夫、卢卡奇、葛兰西——“以西解马”的个别萌芽80
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和赖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西解马”解读模式初步形成84
三 20世纪后半叶:“以西解马”解读模式广泛流行——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学88
第三节 “以西解马”解读模式:十种类型与思想谱系99
一 把马克思黑格尔化:“以黑解马”解读模式100
二 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以费解马”解读模式104
三 把马克思弗洛伊德化:“以弗解马”解读模式110
四 把马克思海德格尔化、存在主义化:“以海解马”解读模式112
五 阿尔都塞把马克思结构主义化:“以阿解马”解读模式121
六 德拉-沃尔佩把马克思新实证主义化:“以德解马”解读模式129
七 以哈贝马斯交往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以哈解马”解读模式132
八 把马克思康德化或新康德主义化:“以康解马”解读模式135
九 把马克思韦伯化:“以韦解马”解读模式140
十 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后解马”解读模式149
第四节 “以西解马”的四点启迪159
一 启迪我们注意到“以苏解马”解读模式的历史局限性159
二 启迪我们注意更加深入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问题160
三 启迪我们注意到马克思哲学在现代西方世界哲学中引起的深刻反响161
四 启迪我们注意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与未来发展的生长点161
第五节 “以西解马”的五个根本缺陷162
一 简单化的历史还原方法162
二 井蛙观天式的理论归结163
三 抹平马克思哲学独特个性与独特逻辑165
四 制造了“马克思与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三大对立166
五 根本抹煞马克思划时代的重大哲学创新167
第二编 “以马解马”:解读模式创新篇171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解读方式:回归与创新——跨越世纪的焦点问题171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列宁、卢卡奇率先提出解读模式问题171
第二节 20世纪中期:阿尔都塞、卢卡奇再度提出解读模式问题175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中国学界对解读模式的新探索179
第五章 什么是“以马解马”新解读模式——方法论十步182
第一节 根据本人文本183
第二节 还原独特语境184
第三节 结合人生道路185
第四节 多重历史背景187
第五节 追溯理论来源189
第六节 把握来龙去脉191
第七节 抓住理论起点192
第八节 结合整个体系193
第九节 观照内在逻辑194
第十节 忠于精神实质196
第十一节 马克思自己的科学命名:新唯物主义——一个本名与三个别名198
第六章 创造中国特色“马克思学”200
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特色马克思学”200
第二节 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新阶段的理论奠基202
一 马克思哲学创新发展过程问题203
二 马克思哲学创新思想主线问题20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新奠基205
三 马克思哲学科学命名与精神实质问题205
第四节 超越苏联模式马克思研究的理论奠基208
第五节 超越西方马克思学与新马克思主义“三大对立论”的理论奠基210
一 “两个马克思”乃至“三个马克思”的自我对立论213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215
三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立论”221
第六节 回应“千年马克思”、面对新时代的哲学创新奠基225
第三编 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四大基石篇239
第七章 马克思学第一基石:新型解释学——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239
第一节 解释客观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哲学难题239
一 马克思其人其思:作为社会存在、历史存在的客观性240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客观性——六条根据240
二 马克思哲学文本和文本体系的客观性241
三 马克思哲学文本历史背景客观性242
四 马克思哲学文本语言文字、语境语义的客观性242
五 马克思哲学理论内容与发展轨迹客观性243
六 马克思哲学文本、哲学范畴内在联系的客观性243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主体性——四个层次245
一 解读活动的一般主体性245
二 解读活动的时代主体性247
三 解读活动的民族主体性251
四 解读活动的个人主体性254
一 解读目标的统一257
第四节 解读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四个结合点257
二 互为前提的统一258
三 相互渗透的统一260
四 相辅相成的统一260
第八章 马克思学第二基石:新型目录学——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十大文本262
第一节 确定马克思哲学创新文本难点何在——四大难题262
第二节 马克思文本:目录学史上的十份书目——恩格斯、列宁、俄文版、MEGA2等比较研究265
一 “恩格斯书目”(1892)265
二 在恩格斯基础上形成的“列宁书目”(1914)268
三 “阿多拉茨基书目”(1934)269
四 梁赞诺夫首倡的“MEGA1书目”(1927—1935)270
五 “俄文第一版书目”(1928—1948)272
六 “俄文第二版书目”(1955—1975)273
七 首次囊括马克思手稿与笔记篇目的“阿姆斯特丹书目”(1964)274
八“尤班克斯英文书目”(1977,1984)279
九“德雷珀百科辞典书目”(1986)280
十 迄今最全的“MEGA2书目”(1972,1989,1995)281
第三节 马克思文本目录学三阶段:少——多——精284
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创新:三个阶段、十大文本的总和293
第九章 马克思学第三基石:新型版本学——版本学研究的四大课题296
第一节 版本学研究:马克思学入门阶梯——为什么亟待开创新型版本学296
第二节 必须澄清版本来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个案研究之一298
第三节 必须理清版本历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种版本的个案研究之二300
第四节 必须进行版本比较——《德意志意识形态》十种编排的个案研究之三304
第五节 必须作出版本评价——《资本论》文本系列的个案研究之四310
一 《资本论》文本系列:四大阶段的诸多文本311
二 怎样对《资本论》文本系列作出版本评价315
三 《资本论》逻辑与哲学精髓何处寻319
第六节 版本学研究的四大课题——新型版本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范畴322
第七节 澄清版本来历——十大要素说322
一 时间323
二 地点323
三 历史背景324
四 写作动机324
五 原作者325
六 原生态326
七 保存者327
八 初版者327
九 加工者327
十 正名327
第八节 梳理版本历史——五类版本说330
一 原本——文本在编辑加工出版前的原始状态330
二 祖本——原始文本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最初版本,因而多半成为以后各种版本的基本依据331
三 母本——直接影响了其他文字、其他版本,成为其主要模本的331
重要版本331
四 别本——不同于祖本的主流的、传统的编排模式,采取另类的、异质的编排方针编辑的版本332
五 新本——从历史和现状来看,代表版本史发展潮头、最新成果的现有版本333
第九节 进行版本比较——六项异同说335
第十节 作出版本评价——八等版本说341
一 赝本341
二 劣本342
三 残本342
四 全本342
五 草本343
六 正本343
七 定本344
八 善本345
第十一节 马克思文本的历史命运——传承保存的六个阶段349
一 马克思本人与燕妮等家人的保存(1833—1883)350
二 恩格斯与爱琳娜对马克思遗稿的保存与处置(1883—1895)352
三 马克思小女儿爱琳娜对遗稿的保存与处置(1895—1898)360
四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对马克思文献的接管与出版(1895—1932)365
五 苏联对马克思文本的收集与出版(1917—1991)369
六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对马克思文献的接管与保存(1938— )378
第十二节 马克思文本的版本演化轨迹——九种主要版本的初步比较研究385
一 梅林编的《马克思、恩格斯、拉萨尔遗著》四卷本(1902)385
二 俄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9卷(1928—1948)390
三 MEGA1,历史考证版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1935)396
四 俄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1955—1975)402
五 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7—1974)412
六 日文两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5,1975)415
七 英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5— )417
八 MEGA2,历史考证版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5— )424
九 中文两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6—1985,1995— )439
第十三节 三个阶段、两大系统、一条红线——版本学比较研究的三点结论455
第十章 马克思学第四基石;新型文本学——马克思文本的四大层次:篇、组、系列、群457
第一节 马克思文本的四大层次457
第二节 “篇”——马克思文本体系细胞458
第三节 马克思的10组论著、7组手稿、30组笔记458
一 马克思的10组论著458
二 马克思的7组手稿459
三 马克思的30组笔记460
第四节 马克思文本四大系列:著作、手稿、笔记、书信462
一 第一系列——论文著作463
二 第二系列——著作手稿464
三 第三系列——读书笔记466
四 第四系列——书信477
第五节 马克思一生的四大文本群505
一 青年马克思早期文本群506
二 40年代哲学创新文本群509
三 五六十年代《资本论》创作文本群510
四 晚年马克思文本群——写出“《资本论》续篇”的四组准备材料540
第六节 从唯物史观到世界史观——马克思晚年文本群:哲学创新新阶段559
第七节 追求自我超越的更大理想目标——马克思与爱因斯坦:晚年思想共性比较563
热门推荐
- 538338.html
- 2378915.html
- 2598673.html
- 2907807.html
- 3499422.html
- 984820.html
- 1698500.html
- 3519421.html
- 3528125.html
- 36854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11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36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4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49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15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9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4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06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7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8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