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上
  • 路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502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20页
  • 文件大小:182MB
  • 文件页数:6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人口学科学体系1

一 人口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二 本书人口学科学体系结构7

第二节 中国人口转变20

一 人口转变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0

二 20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转变的起始时间24

三 50~6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的前期阶段32

四 70~9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的深入阶段33

五 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转变的后期阶段36

第三节 新中国人口发展中的几个问题41

一 新中国人口问题与中国历史人口41

二 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中国人口问题44

三 “左”倾错误与中国人口发展47

四 实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52

五 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55

六 中国人口现代化问题58

第二章 人口规模63

第一节 50年代人口规模迅速膨胀64

一 人口总数从估计值到准确结果64

二 令人堪忧的人口压力66

三 50年代人口增长的趋势67

四 关于中国人口规模的争论68

第二节 60年代人口规模增长大起大落72

一 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规模总量减少72

二 人口增长的补偿性回升74

三 1964年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及比较76

四 “文化大革命”中人口规模的再度急剧膨胀80

五 人口规模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压力81

第三节 70年代人口规模增长由快向慢转变83

一 全面开展计划生育83

二 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人口净增量逐年下降85

三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86

四 人口增长变化的解释86

第四节 80年代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89

一 “控制人口规模”急刹车的社会效应90

二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91

三 控制人口增长过程中的曲折93

第五节 90年代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97

一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97

二 人口规模由实质性增长转变为惯性增长98

三 对90年代中国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量的估计与修正101

四 2000年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102

五 中国人口增长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103

六 中国人口规模控制的成本与代价104

历史的结论105

第三章 妇女生育水平109

第一节 生育水平的转变115

一 50年代和60年代的高生育水平时期118

二 70年代的生育水平下降时期122

三 80年代的生育水平徘徊时期124

四 90年代的低生育水平时期126

五 稳定当前的低生育水平任重道远129

第二节 生育模式的演变131

第三节 妇女生育水平的转变特点137

一 迅速转变性138

二 控制干预性139

三 不彻底性140

四 不稳定性141

五 不平衡性142

第四节 妇女生育转变的原因144

历史的结论148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154

第一节 旧中国的人口死亡状况154

一 粗死亡率155

二 平均预期寿命156

三 婴儿死亡率157

四 死亡原因158

第二节 50年来的人口死亡变动161

一 死亡率迅速下降期(1949~1957年)162

二 死亡率变化的反复期(1958~1965年)164

三 死亡率的稳定下降期(1966~1981年)166

四 迈入人口低死亡率时期(1982~2000年)169

第三节 城乡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171

一 城镇人口死亡率172

二 农村人口死亡率174

第四节 地区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175

一 东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176

二 中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177

三 西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178

四 关于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别179

第五节 各民族人口死亡率180

一 各民族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182

二 各民族人口预期寿命及其变动183

历史的结论189

第五章 人口身体健康素质192

第一节 人口生长发育水平192

一 形态发育的动态变化193

二 生理机能发育的动态变化203

三 运动素质的动态变化205

四 人口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205

第二节 人口寿命208

一 预期寿命的动态变化209

二 去死因寿命的动态变化216

三 寿命表死亡概率及生存人数的动态变化218

第三节 婴幼儿死亡率220

一 婴幼儿死亡率总体变化220

二 婴幼儿死亡的分布差别223

三 婴幼儿死亡原因236

四 挑战与展望238

第四节 人口粗死亡率239

一 人口粗死亡率240

二 死因构成和顺位242

三 死因别死亡率246

四 潜在寿命损失率250

第五节 疾病与残疾253

一 发病与患病253

二 残疾现患率和残疾构成259

第六节 身体健康素质影响因素262

一 政策与体制262

二 经济水平和卫生投入262

三 生态环境263

四 遗传因素263

五 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264

历史的结论265

第六章 人口教育科技素质267

第一节 初显成效时期(1949~1965年)268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17年教育科技事业的调整和发展268

二 扫盲工作的显著成效271

三 受教育人口的迅速增加274

四 科学技术队伍的发展壮大283

第二节 遭受挫折时期(1966~1976年)286

一 教育科技事业遭受的严重冲击286

二 一代新文盲产生288

三 受教育人口质量下降289

第三节 稳步提高时期(1977~2000年)293

一 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294

二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296

三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大幅度提高299

四 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队伍319

历史的结论324

第七章 人口性别结构328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变动中的常用指标概念33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时的人口性别结构状况334

第三节 50~6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39

第四节 7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41

第五节 8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48

第六节 9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58

历史的结论368

第八章 人口年龄结构371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的总体变迁371

一 人口年龄结构的定义和分类371

二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372

三 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的变化37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年龄结构375

第三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378

第四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383

第五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387

第六节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391

历史的结论396

第九章 人口地理分布39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促成活跃的人口再分布(1949~1958年)400

一 人口分布变动的基本态势及主要影响因素400

二 人口分布变动较突出的代表性省区405

三 人口分布变动的社会经济效益408

第二节 经济困难时期人口分布不正常的波动(1959~1961年)410

一 暂时经济困难对不同地区经济形势的影响410

二 经济困难对不同地区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的影响412

三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418

第三节 政策因素促使人口分布重心移向内地边疆(1962~1978年)419

一 中国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有所扩大419

二 人口迁移加快了内地边疆的人口发展速度423

三 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及其评价426

第四节 新时期人口地理分布的新格局(1979~2000年)431

一 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大环境的深刻变化431

二 人口分布格局变动的主要特点434

三 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分析442

历史的结论444

第十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456

一 本章的有关概念及重点考察、研究的对象457

二 本章所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459

第一节 人口可自由迁移,以农村人口迁移为主(1949~1957年)460

一 恢复时期(1949~1952年)的人口迁移460

二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的人口迁移464

第二节 人口迁移潮起、潮落(1958~1965年)471

一 “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的人口迁移471

二 “二五”计划后半期和调整期(1961~1965年)的人口迁移475

第三节 非经济性迁移构成人口迁移主流(1966~1977年)483

一 以经济建设为目的的人口迁移483

二 上山下乡人口迁移486

第四节 “民工潮”、“出国潮”蓬勃兴起(1978~2000年)494

一 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494

二 农村人口的非户籍乡一城迁移始终为迁移主流499

三 迁移原因及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501

四 人口迁移流动的城乡一区域模式出现新的变化504

五 工程移民与“出国潮”507

历史的结论513

第十一章 人口城市化520

第一节 平稳城市化时期(1949~1957年)521

一 政治经济形势521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23

第二节 城市化虚涨与挫折时期(1958~1965年)528

一 政治经济形势528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30

第三节 城市化停滞时期(1966~1977年)535

一 政治经济形势535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36

第四节 加速城市化时期(1978~1992年)541

一 政治经济形势541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43

第五节 高速城市化时期(1993~2000年)550

一 政治经济形势550

二 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52

历史的结论557

第十二章 婚姻人口567

第一节 结婚567

一 结婚率567

二 初婚572

三 再婚580

第二节 未婚和终身不婚584

一 未婚584

二 终身不婚590

第三节 离婚593

一 粗离婚率593

二 离婚人口基本特征600

第四节 丧偶603

一 丧偶率604

二 丧偶人口基本特征605

第五节 夫妻年龄差及婚姻挤压609

一 夫妻年龄差610

二 婚姻挤压614

历史的结论6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