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网络技术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公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5607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网络技术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1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1
1.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1
1.1.2 计算机网络分类2
1.2 数据通信基础4
1.2.1 数据通信模型4
1.2.2 数据传输5
1.2.3 数据编码6
1.2.4 数字数据通信技术10
1.2.5 多路复用技术11
1.2.6 数据交换技术12
1.2.7 传输媒体15
1.3 网络协议15
1.3.1 概述15
1.3.2 ISO/OSI参考模型22
1.3.3 TCP/IP协议集25
1.4 网络标准化组织38
1.4.1 标准的重要性38
1.4.2 标准化组织39
2.1 局域网概论42
第2章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42
2.2 局域网协议43
2.2.1 局域网参考模型43
2.2.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44
2.2.3 局域网数据链路控制45
2.2.4 寻址46
2.3 局域网标准48
2.3.1 IEEE 802标准系列48
2.3.2 FDDI标准49
2.4.2 环型拓扑结构51
2.4.1 星型拓扑结构51
2.4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51
2.4.3 总线和树型拓扑结构52
2.5 总线/树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52
2.5.1 总线/树形局域网的特性52
2.5.2 基带系统53
2.5.3 宽带系统54
2.6 环形拓扑结构的局域网56
2.6.1 环形局域网的特性56
2.6.2 环形拓扑结构的益处57
2.6.4 星-环体系结构58
2.6.3 环形拓扑结构的潜在问题58
2.8 传输媒体61
2.8.1 双绞线61
2.7 星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61
2.8.2 同轴电缆62
2.8.3 光缆63
2.9 局域网互连65
2.9.1 中继器66
2.9.2 集线器66
2.9.3 网桥66
2.9.5 网关67
2.9.4 路由器67
第3章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802.2)68
3.1 LLC服务的诸形式68
3.1.1 LLC三种服务概述68
3.1.2 LLC三种服务形式的比较70
3.2 不确认的无连接服务70
3.3 连接方式服务71
3.3.1 连接建立71
3.3.2 数据传送72
3.4.2 DL-REPLY服务74
3.4.1 DL-DATA-ACK服务74
3.3.3 断开阶段74
3.4 确认的无连接服务74
3.5 MAC服务规范76
3.6 流量控制77
3.7 差错控制78
3.7.1 停止-等待式ARQ78
3.7.2 往-返式NARQ79
3.8 LLC型式和类别81
3.8.1 LLC协议数据单元82
3.8.2 1型操作83
3.8.3 2型操作84
3.8.4 3型操作86
第4章 10Mbps以太网87
4.1 以太网发展概述87
4.2 媒体访问控制方式88
4.2.1 帧结构88
4.2.2 以太网与IEEE802.3帧结构比较89
4.2.3 CSMA/CD机理90
4.3.1 编码技术93
4.3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93
4.3.2 收发器94
4.3.3 四种10BASE以太网物理性能比较96
4.4 10BASET技术特点97
4.4.1 10BASET以太网系统组成97
4.4.2 10BASET集线器功能99
4.5 基于10BASET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102
4.5.1 光纤以太网10BASEF的出现102
4.5.2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102
4.5.3 从共享型以太网走向交换型以太网102
4.5.4 发展了综合布线技术103
第5章 高速以太网104
5.1 100Mbps快速以太网104
5.1.1 快速以太网体系结构104
5.1.2 快速以太网系统组成105
5.1.3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跨距108
5.1.4 自动协商与10M/100Mbps自适应功能111
5.1.5 快速以太网与10BASET/FL性能比较112
5.2 IGbps以太网技术114
5.2.1 IGbps以太网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115
5.2.3 1000BASEX116
5.2.2 IGbps以太网按PHY层分类116
5.2.4 1000BASET117
5.2.5 IGbps以太网组网跨距118
5.2.6 帧扩展技术119
5.2.7 帧突发技术119
5.3 快速以太网典型组网方案120
第6章 令牌环网和FDDI122
6.1 令版环网122
6.1.1 令牌环122
6.1.2 MAC帧123
6.1.3 MAC基本操作126
6.1.4 优先级机制126
6.1.5 物理层编码127
6.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128
6.2.1 FDDI标准的范围128
6.2.2 令牌环129
6.2.3 MAC帧130
6.2.4 基本操作133
6.2.5 容量分配133
6.2.6 数据编码135
6.2.7 物理层中与媒体相关的部分138
6.3 令牌环网组网技术141
6.3.1 令牌环网基本组成141
6.3.2 星-环型组网结构142
6.3.3 交换型令牌环网143
6.4 FDDI应用领域与组网技术要点143
6.4.1 应用领域143
6.4.2 FDDI组网技术要点145
7.1.1 共享型以太网系统存在的问题147
第7章 以太网交换技术147
7.1 以太网从共享型到交换型的变迁147
7.1.2 交换型以太网系统的特点149
7.2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原理150
7.2.1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的逻辑机理150
7.2.2 以太网上网桥的作用与功能151
7.3 以太网交换器的交换方式158
7.3.1 静态交换与动态交换158
7.3.2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159
7.3.4 碎片丢弃交换方式160
7.3.3 穿通交换方式160
7.4 以太网交换器的分类161
7.5 以太网交换器结构162
7.5.1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162
7.5.2 矩阵交换结构163
7.5.3 总线交换结构164
7.5.4 共享型存储器交换结构164
7.6 以太网交换器的典型组成165
7.7 以太网交换器基本特性166
7.8.1 以太网交换器的运行172
7.8 以太网交换器的组网应用172
7.8.2 多层次网络结构173
7.8.3 组网技术173
7.9 交换型以太网全双工技术176
7.9.1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重要性176
7.9.2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特点177
7.9.3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应用178
第8章 路由器技术180
8.1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180
8.1.1 路由器组网体系结构181
8.1.2 路由器工作流程181
8.1.3 路由器组网特点184
8.2 两种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IGP)185
8.2.1 距离向量算法和RIP186
8.2.2 OSPF路由协议190
8.3 路由器产品结构197
8.4 路由器的配置使用方法199
8.4.1 配置模式199
8.4.2 配置举例200
9.2 基本运作204
9.1.2 交换原理204
9.1.1 交换类型204
9.1 令牌环网交换204
第9章 环网交换技术204
9.3 IEEE802.5r标准205
9.4 令牌环网交换器的特点207
9.5 组网210
9.5.1 群组组网结构210
9.5.2 主干交换211
9.5.3 部分组网结构211
9.6 FDDI交换器及其组网技术213
9.7 FDDI交换器的特点214
第10章 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215
10.1 概述215
10.1.1 ATM的产生215
10.1.2 传统的交换和信息传递方式215
10.1.3 快速分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ATM216
10.2 ATM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17
10.2.1 ATM分层结构218
10.2.2 ATM高层219
10.2.3 ATM适配层221
10.2.4 ATM层222
10.2.5 ATM物理层227
10.2.6 ATM交换机结构229
10.3 ATM上传统IP231
10.3.1 组网环境231
10.3.2 IPOA的协议和体系结构232
10.3.3 IPOA工作原理233
10.3.4 IPOA的缺点235
10.4 ATM局域网仿真235
10.4.1 局域网仿真概述235
10.4.2 LAN仿真的组成237
10.4.3 LAN仿真中的连接239
10.4.4 LAN仿真的操作过程241
10.4.5 LAN仿真和虚拟LAN(VLAN:Virtual LAN)243
10.5 MPOA(ATM上的多协议:Multi-Protocol Over ATM)245
10.5.1 MPOA协议245
10.5.2 MPOA的三个基本技术成份246
10.5.3 MPOA的逻辑部件247
10.5.4 MPOA的操作过程248
10.5.5 可移植性以及与MPOA系统共存250
11.1 L3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251
第11章 L3交换技术251
11.2 L3交换的解决方案253
11.3 两种第三层交换实现策略254
11.4 局域网的L3交换技术254
11.4.1 3Cont的FastIP技术254
11.4.2 CISCO的NetFlow交换257
11.5 广域网的L3交换技术258
11.5.1 广域网存在的问题259
11.5.2 CISCO的标记交换260
11.6.1 3Com的基于FIRE的高性能交换266
11.6 新型结构高性能L3交换技术266
11.6.2 Bay的IP路由交换器(IP Routing Switch)268
11.6.3 LAN主干交换设备271
第12章 虚拟局域网273
12.1 VLAN概述273
12.2 实现VLAN的关键问题274
12.3 建立VLAN的交换方式275
12.3.1 端口交换275
12.3.2 帧交换275
12.4.1 按交换端口号276
12.4 VLAN划分方法276
12.3.3 信元交换276
12.4.2 按MAC地址277
12.4.3 按第三层协议277
12.4.4 IP组播VLAN278
12.4.5 基于策略的VLAN278
12.5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279
12.6 VLAN配置方法280
12.7 VLAN间路由与通信282
12.7.2 “独臂”路由器283
12.7.3 路由服务器/路由客户机283
12.7.1 边界路由283
12.7.4 ATM上的多协议路由(MPOA)284
12.7.5 第三层交换技术284
12.8 VLAN的协议和标准285
12.9 VLAN的功能286
第13章 Intranet信息服务与组成291
13.1 Internet/ Intranet发展与信息服务291
13.1.1 Internet/ Intranet的发展291
13.1.2 Internet信息服务292
13.1.3 Intranet特点293
13.2 B/S计算模式294
13.2.1 B/S计算模式的确定与特点294
13.2.2 B/S计算模式的发展296
13.2.3 基于新一代Web技术的B/S计算模式特征297
13.2.4 B/S计算模式的应用系统平台特点298
13.3 Intranet结构与组成299
13.3.1 Intranet体系结构299
13.3.2 Intranet总体结构300
13.3.3 Intranet网络组成301
14.1.1 基本结构303
14.1 WWW与HTTP303
第14章 Intranet主要功能及工作原理303
14.1.2 HTTP特点304
14.1.3 HTTP基本工作模式305
14.1.4 HTTP结构类型305
14.1.5 HTTP的演进307
14.2 标记语言与WWW应用308
14.2.1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309
14.2.2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312
14.2.3 扩展标记语言——XML317
14.2.4 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324
14.3 Web访问数据库方法330
14.3.1 公共网关接口CGI方法330
14.3.2 专用服务器API方法333
14.3.3 JDBC API方法335
14.3.4 Plug-In方法336
14.3.5 几种Web访问数据库方法的比较338
14.4 域名服务(DNS)系统338
14.4.1 名字解析过程339
14.4.2 名字空间与命名规则340
14.4.3 资源记录341
14.4.4 名字服务器342
14.4.5 域名解析过程举例343
14.4.6 Intranet域名体系规划举例344
14.5 电子邮件系统347
14.5.1 电子邮件的功能347
14.5.2 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工作过程348
14.5.3 电子邮件访问模式350
14.5.4 多目的Internet邮件扩展协议(MIME)353
14.5.5 两类电子邮件系统产品比较355
14.6.1 目录服务的提出358
14.6 目录服务技术358
14.6.2 目录服务发展过程360
14.6.3 Internet目录服务技术361
14.6.4 Novell的NDS362
14.7 代理服务器技术363
14.7.1 代理服务器的硬、软件结构363
14.7.2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流程365
14.7.3 代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365
15.1.1 网络安全性目标368
15.1.2 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368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368
第15章 网络安全性与防火墙技术368
15.1.3 安全服务369
15.1.4 安全机制369
15.1.5 网络安全的评估标准370
15.2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371
15.2.1 防火墙特性371
15.2.2 防火墙功能372
15.3 防火墙基本实现技术372
15.3.1 包过滤技术373
15.3.2 代理服务技术375
15.4 防火墙系统基本组件377
15.4.1 屏蔽路由器(Screening Router)377
15.4.2 壁垒主机(Bastion Host)377
15.4.3 应用网关(Application Gateway)378
15.5 防火墙系统结构378
15.5.1 双目主机结构379
15.5.2 屏蔽主机结构380
15.5.3 屏蔽子网结构381
15.6 使用防火墙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382
15.6.1 优点382
15.6.2 局限性382
热门推荐
- 2371735.html
- 1618353.html
- 1837703.html
- 3511812.html
- 1186824.html
- 1578126.html
- 3720848.html
- 259242.html
- 168525.html
- 2884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27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68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2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4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04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7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5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42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03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