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据存储、恢复与安全应用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建峰,张宏,许少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ISBN:978711319531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61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数据管理-安全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据存储、恢复与安全应用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数据存储原理2
第1章 信息、数据和存储2
1.1 从烽火台到计算机网络2
1.1.1 认识信息2
1.1.2 信息的传播3
1.2 数据和二进制4
1.2.1 数据的重要性4
1.2.2 信息和数据的关系4
1.2.3 数据和二进制5
1.3 数据存储技术5
1.3.1 数据存储介质5
1.3.2 存储技术展望9
1.4 计算机存储体系10
1.4.1 认识存储器10
1.4.2 半导体存储器11
1.4.3 新型存储器技术11
1.5 寄存器、内存和硬盘的三级存储体系12
1.5.1 寄存器12
1.5.2 内存13
1.5.3 硬盘13
1.5.4 寄存器、内存和硬盘的三级存储体系详述13
1.6 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14
1.6.1 认识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14
1.6.2 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的比较16
1.7 数据的保护技术21
1.8 网络时代的数据存储趋势22
第2章 硬盘:数据的基地24
2.1 硬盘技术概述24
2.1.1 硬盘发展简史24
2.1.2 硬盘的结构26
2.1.3 硬盘的技术参数27
2.2 硬盘技术深度探索28
2.2.1 硬盘中的队列技术29
2.2.2 缓存技术29
2.2.3 垂直技术30
2.3 硬盘的接口方式31
2.3.1 IDE接口31
2.3.2 SATA接口32
2.3.3 SCSI接口32
2.4 硬盘控制器34
2.4.1 IDE控制器34
2.4.2 SCSI控制器34
2.5 硬盘新技术——吸收闪存进硬盘35
第3章 正在逐步替代硬盘的闪存36
3.1 电子硬盘性能更强36
3.1.1 架构上,计算机只需要一个存储器36
3.1.2 电子设备的速度,总比机械设备速度快37
3.1.3 闪存可以替代软盘,也能替代硬盘38
3.2 SSD占据硬盘半壁江山38
3.2.1 SSD电子硬盘简介39
3.2.2 闪存的3种类型40
3.2.3 TLC与MLC有何不同41
3.2.4 固态硬盘寻址原理42
3.2.5 固态硬盘的优缺点42
3.3 主控芯片是SSD性能的关键43
3.3.1 主控芯片的作用44
3.3.2 主控芯片的工作原理45
3.3.3 主控芯片的选择45
3.4 SSD硬盘的接口45
3.4.1 适合笔记本电脑的mSATA接口46
3.4.2 NGFF接口46
3.4.3 PCI-E接口47
3.5 SSD和磁硬盘相辅相成47
3.5.1 SSD的一大优势是省电,所以适合笔记本电脑47
3.5.2 SSD用以提升服务器响应速度47
第4章 文件:存储的奥秘49
4.1 计算机如何存储文件49
4.1.1 分区和格式化49
4.1.2 文件的写入和读取50
4.1.3 文件的删除和恢复50
4.2 文件系统与文件存储51
4.2.1 常见磁盘分区格式及特点51
4.2.2 不同操作系统对分区格式的支持情况52
4.2.3 NTFS和FAT32的选择53
4.2.4 NTFS被广大用户接受和认可55
4.3 Linux文件系统56
4.3.1 Ext文件系统56
4.3.2 JFS文件系统58
4.3.3 ReiserFS文件系统58
4.3.4 XFS文件系统58
4.4 Linux系统的文件恢复59
4.4.1 Ext2文件系统结构59
4.4.2 误删文件的恢复60
第2篇 Windows系统数据安全64
第5章 Windows的数据安保64
5.1 Windows文件保护机制64
5.1.1 Windows文件保护是如何工作的64
5.1.2 系统文件检查65
5.1.3 设置Windows安装文件地址66
5.1.4 通过注册表控制WFP和SFC67
5.2 使用Windows的EFS进行文档加密68
5.2.1 EFS概述69
5.2.2 用EFS加密文件或文件夹69
5.2.3 SID(安全标识符)和恢复代理介绍71
5.2.4 备份密钥71
5.2.5 导入证书75
5.3 使用第三方工具软件进行文档加密76
5.3.1 使用“金锁文件夹加密特警”加密文件76
5.3.2 使用“风行文件加密器”加密文件77
5.3.3 使用“文件加锁王”加密文件77
5.4 设置用户权限78
5.4.1 Windows默认用户组78
5.4.2 Windows的用户管理78
5.4.3 创建一个Power Users组的用户81
5.5 多账户权限设置实例82
5.5.1 设置专用的文件夹82
5.5.2 设置文件夹权限83
5.5.3 管理员如何取得文件夹所有权83
5.6 禁止访问与查看设置85
5.6.1 禁止用户随意使用驱动器85
5.6.2 禁止访问C盘85
5.6.3 禁止访问所选驱动器86
5.6.4 禁止使用“网上邻居”86
5.6.5 禁止用户使用注册表编辑器87
5.6.6 禁止访问命令提示符87
5.6.7 禁止访问“控制面板”88
第6章 Windows文件与文档修复89
6.1 Word文档修复89
6.1.1 设置Office“自动恢复”功能的时间间隔89
6.1.2 使用自动恢复功能修复Word文档90
6.1.3 手动打开恢复文件修复Word文档90
6.1.4 “打开并修复”Word文档91
6.1.5 从任意文件中“恢复文本”修复Word文档92
6.1.6 禁止自动宏的运行92
6.1.7 文档格式法93
6.1.8 重设格式法93
6.1.9 创建新的Normal模板93
6.1.10 解决显示混乱的问题94
6.2 Excel文档修复94
6.2.1 转换格式修复Excel文档94
6.2.2 转换为较早的版本修复Excel文档95
6.2.3 “打开并修复”Excel电子表格95
6.3 Office文档通用修复方法95
6.3.1 OfficeFIX修复Office文档96
6.3.2 EasyRecovery修复Office文档99
6.4 视频文件修复101
6.4.1 计算机中的解码器101
6.4.2 RMVB格式介绍101
6.4.3 WMV格式介绍102
6.4.4 MPEG格式介绍102
6.4.5 AVI格式介绍103
6.4.6 修复ASF及WMV格式103
6.4.7 AVI文件的拆分方法105
6.4.8 MPEG文件的修复106
6.4.9 Divx Avi Asf Wmv Wma Rm Rmvb修复器108
6.4.10 解决影音文件画面与声音不同步的问题110
6.5 音频文件修复110
6.5.1 NonCook修复MP3110
6.5.2 有音乐截取功能的mpTrim111
6.6 WinRAR压缩文件的修复112
6.6.1 使用WinRAR自带的修复功能112
6.6.2 使用Advanced RAR Repair修复RAR文档113
第7章 密码遗失怎么办115
7.1 Windows XP密码遗失处理办法115
7.1.1 微软的“密码重设盘”功能115
7.1.2 使用密码重设盘117
7.1.3 借助Windows PE重新设置密码118
7.1.4 使用Active@Password Changer清除密码119
7.2 Word文档密码遗失的处理121
7.2.1 Word文档修改保护密码遗失后的处理方法121
7.2.2 Word文档打开密码遗失后的处理方法122
7.3 Excel文档密码遗失的处理123
7.3.1 Office Password Remover123
7.3.2 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124
7.4 压缩文件密码遗失的处理126
7.4.1 Advanced ZIP Password Recovery破解密码126
7.4.2 Advanced RAR Password Recovery破解密码129
第8章 文档资料的备份与恢复130
8.1 转移“我的文档”130
8.1.1 为何要转移“我的文档”130
8.1.2 转移“我的文档”的方法130
8.2 备份与恢复办公文档资料131
8.2.1 自动备份Word文档资料131
8.2.2 自动备份Excel文档资料132
8.2.3 备份与恢复Office工作环境133
8.3 备份与恢复即时聊天软件数据135
8.3.1 备份与恢复QQ数据135
8.3.2 备份与恢复MSN Messenger数据136
8.3.3 备份与恢复网易泡泡数据137
8.4 备份与恢复输入法和字库137
8.4.1 备份字库文件137
8.4.2 恢复字库文件138
8.4.3 备份输入法词库139
8.4.4 恢复输入法词库140
8.4.5 备份与恢复输入法状态信息140
8.5 备份与恢复IE收藏夹和Cookie141
8.5.1 备份与恢复IE收藏夹141
8.5.2 备份与恢复Cookie信息143
8.6 使用Windows XP转移向导144
8.6.1 使用Windows XP转移向导备份文件和设置144
8.6.2 使用Windows XP转移向导转移文件和设置146
8.7 Windows 7中的文件备份与还原148
8.7.1 开启分区备份设置148
8.7.2 利用还原点来恢复文件149
8.8 云备份与存储工具OneDrive使用技巧149
第9章 系统配置的备份与恢复152
9.1 备份与恢复BIOS信息152
9.1.1 在DOS下备份与恢复BIOS信息152
9.1.2 在Windows中备份与恢复BIOS信息155
9.2 备份与恢复系统文件和设置156
9.2.1 用Desktop DNA备份与恢复本机个性化设置156
9.2.2 用Desktop DNA在两台计算机之间迁移个性化设置159
9.3 备份与恢复硬件配置文件162
9.3.1 备份Windows XP硬件配置文件162
9.3.2 恢复Windows XP硬件配置文件163
9.4 备份与恢复硬件驱动程序163
9.4.1 用系统自带功能备份与恢复驱动程序163
9.4.2 用第三方软件备份与恢复驱动程序166
9.5 备份与恢复注册表169
9.5.1 用系统自带功能备份与恢复注册表169
9.5.2 用第三方软件备份与恢复注册表171
第10章 用系统工具备份与恢复173
10.1 系统自带的备份工具173
10.1.1 Windows XP系统备份工具的使用173
10.1.2 Windows Vista/7系统备份工具的使用176
10.2 Windows XP系统还原功能183
10.2.1 创建系统还原点184
10.2.2 恢复系统184
10.3 故障恢复控制台186
10.3.1 启动“故障恢复控制台”186
10.3.2 安装“故障恢复控制台”187
10.3.3 掌握“故障恢复控制台”命令188
第3篇 磁盘数据恢复192
第11章 磁盘数据的恢复原理192
11.1 硬盘的数据保护技术192
11.1.1 硬盘本身的保护技术192
11.1.2 专业的数据保护技术193
11.1.3 几种技术的比较195
11.2 硬盘数据的恢复原理195
11.2.1 主引导扇区(MBR)195
11.2.2 分区表(DPT)195
11.2.3 操作系统引导扇区(OBR)196
11.2.4 文件分配表(FAT)197
11.2.5 目录区(DIR)197
11.2.6 数据区(DATA)198
11.3 硬盘数据的恢复概述198
11.3.1 数据的可恢复性198
11.3.2 数据类型影响恢复的成功率199
11.3.3 物理恢复不可能100%成功199
11.4 数据恢复的原则和步骤201
11.4.1 数据恢复的一般原则201
11.4.2 数据恢复的步骤201
11.5 可恢复数据的类型202
11.5.1 硬件设备的数据恢复202
11.5.2 软件故障数据恢复204
第12章 硬盘故障紧急救助206
12.1 硬盘拯救技术基础206
12.1.1 硬盘拯救的原理206
12.1.2 硬盘损坏类型208
12.1.3 硬盘故障表现208
12.2 硬盘无法引导的修复209
12.2.1 新买的硬盘,在主板BIOS上却找不到IDE设备209
12.2.2 更换硬盘后提示No 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210
12.2.3 硬盘不能启动,屏幕显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无效分区表)210
12.2.4 没有设置活动分区211
12.2.5 逻辑锁的处理211
12.3 备份与恢复引导扇区和分区表212
12.3.1 备份与恢复引导扇区212
12.3.2 备份与恢复硬盘分区表信息213
12.3.3 重建分区表和主引导记录214
12.4 磁道的修复216
12.4.1 使用DM修复损坏的0磁道216
12.4.2 用Disk Genius处理硬盘0磁道损坏219
12.5 硬盘坏道的处理220
12.5.1 硬盘有坏道的表现220
12.5.2 使用磁盘扫描工具修复逻辑坏道221
12.5.3 用Scandisk修复磁盘逻辑坏道和屏蔽物理坏道222
12.5.4 使用Format命令检查物理坏道223
12.5.5 使用Fdisk屏蔽物理坏道223
12.5.6 硬盘低级格式化224
第13章 硬盘物理故障的修复226
13.1 硬盘物理故障的外部检测226
13.1.1 外部故障的类型和检测方法226
13.1.2 外部故障的处理方法227
13.2 硬盘物理故障的内部检测229
13.2.1 内部故障的类型和检测方法229
13.2.2 硬盘内部故障数据恢复的方法231
13.3 开盘修复物理故障并恢复数据234
13.3.1 硬盘常见故障234
13.3.2 开盘恢复数据基本常识介绍235
13.3.3 开盘更换磁头组件240
第14章 其他存储设备的数据恢复244
14.1 数码存储卡及其分类244
14.2 数码设备中数据的恢复方法244
14.2.1 Zero Assumption Digital Image Recovery244
14.2.2 PhotoRecovery for Digital Media245
14.2.3 Active@UNDELETE246
14.3 光盘中数据的恢复方法248
14.3.1 CDCheck248
14.3.2 BadCopy249
第15章 磁盘日常管理与维护252
15.1 磁盘清理252
15.1.1 磁盘清理程序详解252
15.1.2 使用磁盘清理工具253
15.1.3 清理系统还原点254
15.1.4 清理Windows组件或安装程序255
15.1.5 通过第三方程序清理磁盘255
15.2 磁盘碎片整理256
15.2.1 磁盘碎片的产生256
15.2.2 磁盘碎片的危害257
15.2.3 整理磁盘碎片257
15.2.4 其他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258
15.2.5 预防磁盘碎片的出现260
15.3 硬盘设备的维护262
15.3.1 硬盘设备的基本维护方法262
15.3.2 硬盘维护高级技巧265
15.3.3 用软件保护硬盘266
15.4 移动硬盘设备的维护267
15.4.1 安全插拔技巧267
15.4.2 移动硬盘的使用267
15.4.3 移动硬盘使用技巧268
15.5 U盘设备的维护269
15.6 光盘的使用和维护270
15.6.1 光盘的正确使用和维护270
15.6.2 刻录光盘的使用和保存技巧270
第4篇 数据恢复工具274
第16章 常用数据恢复软件274
16.1 Recover4all274
16.2 EasyRecovery275
16.2.1 EasyRecovery功能概述275
16.2.2 如何提高EasyRecovery的恢复成功率276
16.2.3 找回被误删除的数据276
16.2.4 恢复被格式化的数据278
16.2.5 恢复因其他原因丢失的数据279
16.2.6 检测硬盘故障280
16.2.7 Office文档文件和ZIP文件的修复281
16.3 FinalRecovety281
16.3.1 FinalRecovery软件介绍281
16.3.2 标准恢复282
16.4 FinalData282
16.4.1 FinalData功能特点282
16.4.2 FinalData使用方法283
16.5 DataExplore285
16.5.1 DataExplore功能特点286
16.5.2 DataExplore使用方法286
16.6 PC Inspector File Recovery288
第17章 专业工具Norton Ghost290
17.1 在DOS下用Ghost备份与恢复系统分区290
17.1.1 制作Ghost启动U盘290
17.1.2 制作分区映像292
17.1.3 从映像文件恢复分区294
17.1.4 分区间的备份操作295
17.2 在DOS下用Ghost进行整盘备份与恢复297
17.2.1 备份硬盘为映像文件297
17.2.2 从映像文件恢复整个硬盘298
17.2.3 硬盘间的备份操作300
17.2.4 备份与恢复多操作系统301
17.3 在Windows中用Ghost备份与恢复系统304
17.3.1 在Windows系统中备份系统305
17.3.2 在Windows系统中恢复系统308
17.4 巧用Ghost浏览器309
17.4.1 恢复单(多)个文件310
17.4.2 修改和编译映像文件311
17.4.3 分割大于2GB的映像文件312
第18章 硬盘数据维修工具HRT313
18.1 使用前言313
18.2 安装与程序注册313
18.2.1 硬件设备313
18.2.2 安装程序314
18.2.3 程序的主窗口315
18.2.4 程序的使用注册316
18.3 软件基本操作316
18.3.1 转换类型316
18.3.2 调节端口317
18.3.3 存储器窗口318
18.4 存储器测试概述318
18.4.1 伺服器一般测试318
18.4.2 伺服器详细测试320
18.5 在物理或逻辑转换中的测试321
18.5.1 概况321
18.5.2 物理编码测试321
18.5.3 逻辑转换测试324
18.5.4 测试设置的保存325
18.5.5 探伤测试326
18.5.6 配套测试327
18.6 输入/输出程序328
18.6.1 按照逻辑坐标读/写328
18.6.2 按照物理坐标读/写328
18.7 服务区域的工作329
18.7.1 概况329
18.7.2 减缩服务区域的工作329
18.7.3 页面配置(Fujitsu,WD)331
18.7.4 Full Firmware诊断(Samsung,WD)334
18.8 故障表的工作336
18.9 文档修复的基本方法339
18.9.1 概况339
18.9.2 复制文档339
18.9.3 无备份数据的还原339
18.10 常见问题解答340
第19章 硬盘维修工具PC-3000341
19.1 PC-3000简介341
19.2 安装PC-3000 for DOS342
19.2.1 程序安装342
19.2.2 升级方法343
19.2.3 PC-3000文件说明343
19.2.4 PC-3000 for DOS和PC-3000 for Windows的区别343
19.3 诊断和修复HDD344
19.3.1 IDE(ATA)HDD修理基础344
19.3.2 硬盘测试的目的344
19.3.3 工作前的准备344
19.3.4 工作期间PC-3000AT输出信息345
19.3.5 测试中HDD的参数输入345
19.4 PC-3000AT操作模式346
19.4.1 操作模式选择346
19.4.2 查看硬盘的S.M.A.R.T参数346
19.4.3 硬盘测试348
19.4.4 操控者测试349
19.4.5 综合测试351
19.4.6 缺陷重置353
19.4.7 格式化354
19.5 硬盘维修实例354
19.5.1 PC-3000扫描硬盘逻辑图355
19.5.2 硬盘故障排除的基本思路355
19.5.3 逻辑扫描修复坏道示例356
19.5.4 PC-3000之金钻硬盘故障一例357
19.6 PC-3000 for Windows介绍357
19.6.1 PC-3000的新产品357
19.6.2 操作原理358
19.6.3 功能概述358
19.6.4 PC-3000 for Windows支持的硬盘类别360
19.6.5 PC-3000 for Windows配件列表360
19.7 PC-3000 for Windows修复硬盘实例361
19.7.1 系统无法识别西部数据硬盘361
19.7.2 启动过程中收到硬盘驱动器故障信息361
第5篇 高级存储技术364
第20章 磁盘阵列与数据安全364
20.1 磁盘阵列概述364
20.1.1 RAID磁盘阵列364
20.1.2 RAID技术规范365
20.2 硬RAID工作原理365
20.2.1 RAID 0组成原理365
20.2.2 RAID 1组成原理366
20.2.3 RAID0+1组成原理367
20.2.4 RAID 5组成原理368
20.2.5 RAID 2组成原理369
20.2.6 RAID 3组成原理369
20.2.7 RAID 4组成原理370
20.2.8 RAID 6组成原理370
20.2.9 RAID 7组成原理370
20.3 软RAID工作原理371
20.3.1 简单认识软RAID371
20.3.2 建立带区卷(RAID 0)371
20.3.3 实现软RAID 1373
20.4 BIOS RAID安装实例374
20.4.1 进入BIOS设置程序374
20.4.2 创建磁盘阵列374
20.4.3 删除磁盘阵列376
20.4.4 选择启动阵列376
20.5 Windows RAID安装实例376
20.5.1 创建磁盘阵列377
20.5.2 删除磁盘阵列378
20.5.3 检查所有磁盘379
20.5.4 检验镜像磁盘379
20.5.5 同步镜像磁盘380
20.5.6 磁盘错误检测380
20.5.7 复制危急的RAID 1阵列380
20.5.8 重建损坏的RAID 1阵列381
20.6 RAID故障恢复382
20.6.1 RAID故障原因分析382
20.6.2 RAID 0数据恢复383
20.6.3 RAID 1数据恢复383
20.6.4 RAID 5磁盘阵列数据恢复实例384
20.7 第三方RAID数据恢复软件386
第21章 SAN网络存储技术389
21.1 SAN存储简介389
21.1.1 SAN的特点和应用389
21.1.2 SAN的设备类型390
21.1.3 端口类型和数量392
21.2 SAN中的硬件设备和功能392
21.2.1 主机总线适配器(HBA)392
21.2.2 Hub集线器393
21.2.3 交换集线器(Switching Hub)393
21.2.4 网络交换器(Fabric Switch)393
21.2.5 FC-SCSI网桥(FC-SCSI Bridge)394
21.2.6 Connector连接器类型394
21.2.7 千兆位接口转换器(GBIC)394
21.2.8 介质接口适配器(MIA)395
21.2.9 Fiber和Copper395
21.2.10 磁盘阵列(RAID)396
21.2.11 带库(TapeLibrary)396
21.3 SAN的动态分区396
21.3.1 LIP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396
21.3.2 对LIP进行隔离397
21.3.3 动态分区及其应用398
21.4 IP SAN产品概述399
21.4.1 IP SAN产品系列及特性399
21.4.2 Intransa的IP SAN产品概述399
21.4.3 Intransa IP SAN的特性402
21.5 SAN管理软件403
21.5.1 SAN管理软件简介403
21.5.2 存储资源管理软件404
21.5.3 RAID管理软件404
第22章 NAS网络存储技术和设备405
22.1 NAS技术介绍405
22.1.1 NAS技术特征405
22.1.2 NAS的行业应用406
22.1.3 SAN和NAS的融合407
22.2 NAS产品概述408
22.2.1 参与NAS市场竞争的厂家408
22.2.2 如何购买NAS产品409
22.3 HP NAS存储解决方案410
22.3.1 HP ProLiant DL585 G2存储服务器411
22.3.2 HP ProLiant ML350 G5存储服务器412
22.3.3 HP Storage Works一体化存储系统412
22.4 EMC NetWin 110网络连接存储系统414
22.4.1 产品特性414
22.4.2 扩展Windows Storage Server 2003的价值414
22.5 NAS备份容灾解决方案案例416
22.5.1 用户需求416
22.5.2 存储备份解决方案416
22.5.3 选择存储产品417
22.5.4 选择备份软件418
22.5.5 系统容灾解决方案418
第23章 数据中心的构建与管理422
23.1 数据中心概述422
23.1.1 企业级数据中心422
23.1.2 IDC数据中心423
23.2 数据中心的设计和构建424
23.2.1 总体设计424
23.2.2 产品选择与布局426
23.2.3 小型数据中心注意事项427
23.3 数据中心的管理和维护428
23.3.1 数据中心管理的内容428
23.3.2 机房环境的管理和维护429
23.3.3 硬件的管理和维护429
23.3.4 软件的管理和维护431
23.3.5 数据的管理和维护432
23.3.6 安全管理432
23.4 新一代数据中心的需求433
23.4.1 新一代数据中心定义433
23.4.2 新一代数据中心特征434
23.4.3 新一代数据中心实践436
23.5 成功数据中心的经验438
第24章 不可不知的存储新技术440
24.1 无线路由器变身家庭和小微企业NAS440
24.1.1 无线路由器会演变成家庭的数据中心吗440
24.1.2 无线路由器就是新型存储设备441
24.1.3 无线路由器变身家庭数字应用中心442
24.1.4 无线路由器变革技术路线剖析443
24.1.5 无线路由器的进化,会促进PC的变革444
24.1.6 无线路由器就是服务器445
24.1.7 无线路由器的进化结果:超级盒子计算机446
24.2 虚拟存储446
24.2.1 从本地存储说起446
24.2.2 虚拟存储的固有优势448
24.2.3 存储虚拟化的实现449
24.2.4 什么企业需要存储虚拟化450
24.3 容灾备份450
24.3.1 数据容灾与备份451
24.3.2 数据容灾备份的等级451
24.3.3 容灾备份的关键技术452
24.3.4 容灾备份的技术细节454
24.4 数据保护455
24.4.1 虚拟磁带库455
24.4.2 持续数据保护技术456
24.4.3 云存储的备份和恢复技术458
24.5 重复数据删除459
24.5.1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简介459
24.5.2 重复数据删除方法459
24.5.3 几种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简介460
附录464
附录A Sybase数据库损坏与恢复464
A.1 关于数据库的坏损464
A.1.1 什么是数据坏损464
A.1.2 数据坏损的产生464
A.1.3 计算机硬件故障465
A.1.4 磁盘驱动器故障465
A.1.5 操作系统故障467
A.1.6 数据库服务器软件故障467
A.1.7 坏损恢复计划468
A.2 查看数据库坏损468
A.2.1 运行规则的DBCC468
A.2.2 第三方解决方案469
A.2.3 想要发现数据坏损很难469
A.3 当坏损发生时470
A.3.1 调查引发坏损的原因470
A.3.2 确定坏损的范围470
A.3.3 标准灾难恢复策略471
A.4 高级的灾难恢复技术473
A.4.1 一般坏损修复策略473
A.4.2 修复数据层页473
A.4.3 恢复被损坏的数据476
A.4.4 明白Svbase的错误消息477
A.4.5 错误605478
A.4.6 错误692479
A.4.7 错误695480
A.4.8 错误697482
A.4.9 错误806482
A.4.10 错误1133483
附录B SQL Server数据库备份与恢复485
B.1 SQL Server数据库的备份与还原485
B.1.1 备份还原概述485
B.1.2 恢复模式486
B.1.3 数据库备份487
B.1.4 数据库还原490
B.2 SQL Server数据库的导出与导入492
B.2.1 数据库表数据导出492
B.2.2 数据库数据导入494
附录C Oracle数据库备份与恢复497
C.1 Oracle数据库的备份497
C.1.1 备份的种类497
C.1.2 各种备份的原理和步骤497
C.1.3 导出数据库作备份500
C.2 Oracle数据库的恢复500
C.2.1 请求恢复501
C.2.2 还原NOARCHIVELOG模式下的数据库501
C.2.3 请求介质恢复502
C.2.4 恢复控制文件502
C.2.5 从丢失的数据文件中恢复503
C.2.6 执行一个不完全恢复503
C.2.7 从导出文件中还原数据库504
附录D 双机热备方案506
D.1 双机热备概述506
D.1.1 什么是双机热备506
D.1.2 为什么要做双机热备507
D.1.3 基于共享存储与纯软件方式507
D.1.4 纯软件方式双机热备方案分析508
D.1.5 双机热备与数据备份的关系508
D.2 服务器双机热备方案509
D.2.1 实现目标509
D.2.2 技术方案509
D.2.3 双机工作原理510
D.2.4 硬件配置511
D.3 Linux下双机方案xSeries 445&EXP 400512
D.3.1 前言512
D.3.2 Cluster(集群)512
D.3.3 IBM eServer xSeries在Linux下的双机方案513
D.3.4 IBM eSeiver xSeries 445服务器性能简介513
D.3.5 EXP400磁盘柜性能简介516
D.3.6 配置实例517
D.4 医院双机热备方案设计517
D.4.1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使用现状分析518
D.4.2 双机集群热备系统的目标和设计指导原则518
D.4.3 医院双机集群热备系统的总体设计519
D.5 AbeStore双机软件方案520
D.5.1 企业应用概述520
D.5.2 AbeStore HA软件产品概述521
D.5.3 AbeStore HA双机软件功能特性521
D.5.4 AbeStore HA双机软件工作模式523
D.5.5 AbeStore HA双机软件系统结构524
D.5.6 AbeStore HA双机软件工作过程525
D.6 双机热备及其高可用性软件的选择526
热门推荐
- 3634737.html
- 200552.html
- 507552.html
- 3864338.html
- 1438866.html
- 3449721.html
- 2752447.html
- 1812449.html
- 2216022.html
- 1891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17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57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6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61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69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76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69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89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6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