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机械设计手册 第1卷 第1篇 机械设计总论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徐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1754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0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机械设计手册 第1卷 第1篇 机械设计总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1 机器或系统的失效类型3
第1章 常用符号和数据3
1 常用符号3
1.1 常用字母3
第3篇 机械工程材料3
第1章 铸铁3
1 铸铁牌号的表示方法3
2 铸铁品种3
2.1 灰铸铁3
1.1.1 电动机的工作制、安装型式和外壳防护代号3
1.1 概述3
1 常用交直流电动机3
第1章 电动机3
第9篇 电动机和常用低压电器3
第6篇 机械振动和噪声3
1.1.2 零部件失效类型3
第2篇 常用资料和数学公式3
1.1 失效类型3
1 机器产品的失效(故障)类型及影响因素3
第1章 总述3
第8篇 失效分析和故障诊断3
2 造型设计的组成要素3
1 造型设计定义3
第1章 机器造型设计概述3
第7篇 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3
第4篇 机械设计力学基础3
第1章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3
1 静力学3
1.1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第1篇 机械设计总论3
2 机械振动的表示方法3
1 机械振动的类型3
第1章 机械振动的基础资料3
2 产品质量和水平3
第1章 机械设计3
1 机械设计需遵循的原则3
4 造型设计的工作程序与步骤4
1.2.4 材质因素4
1.2.3 装配调试因素4
1.2.2 制造工艺因素4
1.2.1 设计因素4
1.2 失效的基本影响因素4
1.2 国内和国外部分标准代号4
1.2.5 运转维修因素4
3 造型设计的特征与原则4
3.2 从传统设计到现代设计4
3.1 新形势4
3 机械设计的发展4
1.2 力矩和力偶矩的计算公式4
4 构件刚度的计算与折算5
3.3 CAD系统5
1.3 力的平移与力系简化5
1.4 平衡方程5
1.3 数学符号5
2 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与故障诊断的基本类型5
3 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5
2.1.1 失效分析对象与作用5
2.1.2 失效分析工作三要素5
2.1.3 失效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2.2 故障诊断的基本类型5
2.2.1 性能诊断和运行诊断5
2.1 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5
1.2 特征6
2.1 质点运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计算公式6
2.2 可锻铸铁6
2.2.5 简易诊断和精密诊断6
2.2.4 常规诊断和特殊诊断6
2.2.3 直接诊断和间接诊断6
2.2.2 定期诊断和在线监测6
2.1.1 质点运动的失量与坐标表示6
1.3 造型设计常用比例与特征6
1.1 定义6
1 机器造型的比例与尺度6
第2章 造型设计的艺术表现法则6
3 失效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6
3.1 失效分析的一般思路6
2 运动学6
1.1.2 常用电动机的特点及用途7
3.2 失效分析系统工程方法7
1.2.1 电阻应变计的基本构造7
1.2 电阻应变计的基本构造及分类7
1.1.2 半导体应变计的工作原理7
1.1.1 金属材料的电阻应变效应7
1.1 电阻应变计的工作原理7
1 电阻应变计7
第2章 电阻应变计测量技术7
第1章 概论7
第5篇 实验应力分析7
2 强度计算7
1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7
第2章 机械设计的内容7
2.1 机械零件的失效7
2.2 载荷7
2.3 球墨铸铁7
2.3.2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8
2.3 零件的强度计算8
2.5 耐热铸铁8
2.4 蠕墨铸铁8
1.2.2 电阻应变计的分类8
2.3.1 机械零件的静强度8
2.3.3 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8
2.1.2 质点运动的几种简章情形8
3.3.1 失效对象的现场调查8
3.3 失效分析的一般过程与步骤8
2.3.4 机械零件的高温下的强度9
1.5 化学元素符号9
1.4 常用物理量名称及其符号9
3.3.3 检测试验、查清失效原因9
2.2 刚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公式9
2.6 高硅耐蚀铸铁9
2.2.1 刚体的平面运动9
2.1.3 点的合成运动9
1.4 常用比例的相互转换(特征矩形面的分割)9
3.3.2 现场初步分析9
3.1 机械零件的磨擦9
3.2 机械零件的磨损9
3.3 机械零件的润滑9
3 磨擦学计算9
5 机械振动系统的阻尼系数9
4.1.4 钢材利用率10
3.3.4 提出结论与报告10
2.7 耐磨铸铁10
2.2.2 刚体绕定点运动和自由刚体运动10
1.3 电阻应变计的工作特性10
4 材料的选用10
4.1 机械工业的材料消耗10
2.1 金属硬度与强度换算10
2 常用数据表10
4.1.3 产品对材料性能的要求10
4.1.2 材料消耗预测10
4.1.1 各种材料消耗比重10
1.1.2 裂纹源11
1.1.1 低应力断裂11
1.1 基本特点11
1 金属零件的脆性断裂11
第2章 金属断裂与断口分析11
1.1.4 宏观断口形貌11
1.1.3 韧性转变脆性11
1.2 微观机理11
1.2 一般异步电动机11
1.2.1 Y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11
2.2.3 刚体运动的合成11
1.4 各种应变计的特点和适用范围11
1.4.1 金属应变计11
6 机械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11
4.2 材料的选用原则11
2.8.1 机床导轨用耐磨铸铁11
2.8 专用耐磨铸铁11
1.2.1 解理断裂11
4.2.1 使用要求11
5 工艺性12
1.2.2 准解理断裂12
2 金属零件的过载断裂12
3 动力学12
4.2.2 经济要求12
3.1 质点和质点系支力学基本公式12
5.1 工艺性与设计的关系12
2.8.2 机床零件用耐磨铸铁12
3.3 转动惯量13
2.8.3 汽缸套用耐磨铸铁13
5.2 工艺性与材料的关系13
3.2 刚体的运动方程和动能13
2.2.3 撕裂韧窝13
2.1 韧窝的形成和性质13
3 金属零件的疲劳断裂13
2.2 韧窝的类型与应力状态13
2.2.1 正交韧窝13
2.2.2 剪切韧窝13
3.1 疲劳断裂的基本类型14
2.8.4 活塞环用磨铸铁14
7.1 产品质量和成本14
1.5 比例设计方法14
3.2.1 疲劳断口三区的宏观一般特征14
3.2 疲劳断口的宏观形貌特征14
3.1.2 按疲劳断裂寿命分14
3.1.1 按疲劳断裂的不同产生基因分14
6 标准化14
2.8.5 冷硬铸铁15
3 铸铁件处理状态、名称及代号15
3.2.2 加载类型对疲劳断口三区的影响15
3.3 疲劳断口的微观形貌特征15
7 价值工程15
7.2 产品的技术评价15
7.3 产品的经济评价15
2.1 定义16
7.4 产品的研制16
7.5 价值工程举例16
第2章 钢16
1 钢分类及钢产品牌号表示方法16
1.1 钢分类16
1.2.2 Y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16
2 机器形态的均衡与稳定16
2.2 获得均衡稳定的方法16
1.2 钢产品牌号表示方法17
第2章 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17
1 应力分析17
1.1 应力分析表达式17
3.3.1 疲劳源的典型微观特征17
3 机器形态的统一与变化18
3.1 定义18
3.3.2 疲劳扩展区的微观结构18
2 铸钢19
3.3.3 瞬断区的微观形貌特征19
1.2.3 YR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19
8 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19
8.1 造型设计19
3.2 造型整体统一的方法19
2.1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19
1.2 平衡方程19
2.1 应变分析表达式20
2 应变分析20
8.1.1 机械产品的外形20
4 金属零件的环境致断20
4.1 应力腐蚀破裂20
2.2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20
4.1.1 应力腐蚀破裂的特点的和影响因素20
2.2 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20
8.1.2 机械产品的色彩21
3.3 造型统一中求变化的方法21
2.4 高锰钢铸件21
2.3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铸钢件21
2.2 变形协调方程21
1.2.1 力方程22
2.6 大型铸件用低合金铸钢22
4.1.2 应力腐蚀破裂的断口特征22
8.2 人机工程22
2.3 常用材料及物体的磨擦系数22
3 应力应变关系22
2.5 铸造锚链钢22
1.2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22
1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22
1 机械系统的自由振动22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振动22
1.2.4 YR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22
3.1 广义虎克定律表达式22
2 造型的形态要素及其形式心理23
8.2.4 听觉23
1 定义23
第3章 机器形态的构成方法23
8.2.3 作用力23
8.2.2 视野23
8.2.1 人体尺度23
1.4.2 半导体应变计23
4.2.1 氢脆的特点与一般影响因素23
3.2 屈服条件和强度理论23
4.2 氢脆23
1.2.2 位移方程23
1.2.3 固有频率和振型23
4.1 一般问题的基本方程、边界条件及解法24
1.2.5 YH系列高转差率三相异步电动机24
2.7 不锈耐酸钢铸件24
4 弹性力学基本方法及其解法24
4.2.2 氢脆的主要类型及其预防措施24
2.4 机械传动效率的概略值24
3.3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24
9.1.3 振动和冲击25
9.1.2 腐蚀25
9.1.1 温度25
9.1 环境25
9 环境保护和安全制度25
9.2 环境保护25
4.2.3 氢脆的断口形貌特征25
4.2 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25
2.5 常用物理量常数25
1.2.4 坐标变换与模态参数25
1.2.6 YEJ系列电磁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25
1.2.6 系统的自由振动26
1.4.3 其他应变计26
1.2.5 正则坐标26
1 国际单位制(SI)单位26
3 常用几何曲线的构成与演变26
4.3 能量原理表达式26
1.4.4 应变计安装的几个问题26
第2章 计量单位和单位换算26
9.3 安全制度26
9.4.2 控制系统和操纵器26
9.4.1 工作环境安全设计要求26
9.4 工作环境安全设计26
9.4.4 事故预防27
2.8 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27
2 机械系统的受迫振动27
2.9 大型铸件用不绣钢铸钢27
9.4.3 工作环境27
4.3 蠕变断裂27
4.3.1 蠕变断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7
1.3.1 YD系列(IP44)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27
1.3 变速和减速异步电动机27
1.2.7 YEP系列傍磁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27
2 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27
3 常用物理量符号及其法定单位28
5 热应力28
5.1 热弹性方程和热传导方程28
2.1 单自由度受迫振动系统28
2.1.1 简谐激励引起的受迫振动28
9.4.5 信号和显示器28
2.10 耐热钢铸钢件28
4.3.2 蠕变断裂的裂纹状态与断口形貌28
5.2 一些典型热应力解29
10 安全防爆设计29
5.1 金属零件裂纹的基本类型与特点29
10.1 燃烧29
5 金属零件的裂纹分析29
4 计量单位换算30
6.1 塑性力学解法30
6 塑性力学解法及一些典型问题塑性极限载荷30
10.2 爆炸30
2.11 承压钢铸钢30
6.2 一些典型问题塑性极限载荷31
10.3 防爆31
2.1.2 非简谐周期性激励引起的受迫振动31
1.1 二项公式、多项式公式和因式分解32
1.1.1 二项式公式32
1.1.2 多项式公式32
1 代数32
1.1.3 因式分解32
第3章 常用数学公式32
5.2 裂纹源的位向32
5.2.1 裂源的宏观位向32
1.2.1 圆截面直杆的扭转32
1 机械设计步骤32
1 杆32
1.2.1 指数32
1.2.2 根式32
1.3 对数32
1.3.1 运算法则32
1.1 动向预测32
1.2 方案设计32
2.1.3 任意激励引起的受迫振动32
第3章 机械设计的方法32
1.2 指数和根式32
1.2 直杆的扭转32
1.1 直杆的轴向拉伸与压缩32
第3章 典型构件的应力和变形的计算32
5.2.2 裂源的微观局部位向33
1.3 技术设计33
1.3.2 YDJ系列齿轮减速三相异步电动机33
1.4.3 含有指数、对数的不等式33
1.3.2 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33
1.4 不等式33
1.4.1 代数不等式33
1.4.2 三角不等式33
1.2.2 非圆截面直杆的自由扭转33
1.5 代数方程33
1.5.1 一元方程的解33
2.1.1 交流电桥应变仪34
2.2 二自由度受迫振动系统34
2.1 应变仪34
2 电阻应变及应变数据采集分析系统34
4 常用几何面的构成与演变34
1 磨损失效分析34
1.1 磨损伤与磨损失效34
1.1.1 磨损概述34
1.1.2 磨损量、度与耐磨性34
1.1.3 磨损失效34
1.2 磨损失效的基本类型34
1.2.1 粘着磨损34
第3章 表面损伤及变形失效34
1.6.2 等比级数34
1.6.5 二项级数34
1.6.4 一些特殊级数的和34
1.6.3 一些级数及其部分和34
1.5.2 一次方程组的解34
1.6 级数34
1.6.1 等差级数34
2.3 无阻尼多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35
1.6.8 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35
1.7 傅立叶级数35
1.5 试生产35
1.6 新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35
1.2.2 磨粒磨损35
1.6.7 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开展式35
1.6.6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35
2.1.2 直流电桥应变仪35
1.4 施工设计35
1.2.4 冲蚀磨损35
1.2.3 表面疲劳磨损35
1.3 磨损失效的基本影响因素36
1.3.1 摩擦副材质对磨损失效的影响36
1.8 行列式和矩阵36
1.8.1 行列式36
1.8.2 行列式的性质36
2.12 轧辊铸钢36
1.2.6 气蚀磨损36
1.2.5 腐蚀磨损36
1.8.3 矩阵的运算37
5 常用几何体的构成与演变37
1.3.3 YCT、YCTD系列电磁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37
1.2.3 开口薄壁截面直杆的约束扭转37
3.1 扭转振动与直线振动的比较37
3 扭转振动37
2.13 铸钢件热处理状态名称、代号及定义37
2 设计方法学38
2.1 机械设计流程38
2.1.1 抽象38
1.3.2 工况参数对磨损失效的影响38
2.1.2 系统化38
3.1 碳素结构钢38
3 变形钢38
3.2 传递矩阵法38
2.1.4 功能分析39
2 三角函数与双曲函数39
2.1 三角函数39
2.1.1 三角函数间的关系39
2.1.2 和差角公式39
2.1.3 和差化积公式39
2.1.4 积化和差公式39
1.8.4 分块矩阵39
2.1.3 黑箱法39
1.1 概述40
2.1.6 功能综合40
2.1.7 设计原理方案40
6 造型形态构成的基本法则40
1.4.1 特点40
3.2 优质碳素结构钢40
2.1.5 倍角公式40
1.1.1 非线性特性40
2.1.5 物理效应和解法40
1.4 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异步电动机40
1.4.1 YZ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异步电动机40
1 非线性振动40
第3章 非线性振动和随机振动40
2.1.6 半角公式40
2.1.7 正弦和余弦的幂40
2.1.8 三角形40
2.2.1 多点静态应变数据测量系统40
2.2 多点应变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40
1.4 磨损失效的分析方法40
2.3.1 双曲函数间的关系41
2.2 反三角函数间的关系41
3 微分41
3.1 特殊极限值41
2.1.8 构形41
1.1.2 非线性振动的物理特性41
2.3 双曲函数41
3 计算机程序42
2.2 评价和决策42
3.2.3 基本导数公式42
3.2.2 求导法则42
3.2.1 导数符号42
2.2.2 动态应变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42
3.2 导数42
2.3.3 双曲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关系42
2.3.2 反双曲函数的对数表达式42
7 造型设计中的错视与矫正43
1.2 求解非线性振动的常用方法43
1.2.1 应用椭圆积分法求单摆诸元的精确值43
3.3 泰勒公式和马克劳林公式43
1.4.2 磨损失效分析的一般步骤43
1.4.3 磨损失效分析手段43
3.2.4 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43
1.4.2 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绕线转子三相异步电动机43
3.1 测量电桥特性的应用43
3 静态应变测量43
3.4 曲线性状的导数特征43
1.5 YB系列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44
1.3.2 与梁的平面弯曲有关的截面几何性质44
1.3.1 平面弯曲的定义与条件44
1.3 杆的平面弯曲44
3.5 曲率和曲率中心45
2 腐蚀失效分析45
2.1.1 腐蚀失效的基本概念45
3.2 应变-应力换算关系45
2.2.1 大气腐蚀45
1.2.2 绘底法线法45
2.2 腐蚀失效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45
2.1.2 金属腐蚀程度的表示法45
2.1 腐蚀失效基本概念及腐蚀程度表示法45
2 色彩体系与表达方法45
3.6 曲线的切线和法线46
3.7 常用曲线46
1 色彩性质与要素46
3.3 几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46
3.3.2 应变计阻值的影响46
3.3.1 长导线的影响46
2.2.2 土壤腐蚀46
1.2.3 小参数法46
第4章 机器产品的色彩设计46
3.3.3 灵敏系数的影响47
第4章 机械设计的新进展47
2.2.4 均匀腐蚀47
2.2.3 海水腐蚀47
1 新产品开发方案的制定47
1.1 调查47
1.2 评估47
1.2.1 用户需求评估47
1.6 YZO系列振动异步电动机47
3.3.4 横向效应的影响47
3.4 高低温静态应变测量48
2.2.5 点腐蚀(穴点腐蚀)48
1.3 融合应用例题48
3.4.1 高低湿应变测量的特点及问题48
1.3 自激振动48
1.2.2 技术可行性评估48
3.4.2 温度效应及其补偿49
3.4.3 高低温应测量的其他技术问题49
2.2.8 晶间腐蚀49
2.2.6 缝隙腐蚀49
2.2.7 接触腐蚀49
4 产品色彩设计的指导性原则50
3 常用色彩术语50
2.3.1 现场检测注意事项50
2.3 腐蚀失效分析方法50
2.3.2 腐蚀表面检析50
2 工业工程50
2.2 工业工程中的动作设计50
2.1 工业工程的发展50
1.7 小功率电动机50
4.1.1 不定积分法则51
4.1.3 基本积分公式51
5 色彩配置的方法与效果51
5.1 色相调和法51
4.1 不定积分51
4 积分51
4.1.4 有理函数的积分51
4.1.2 常用换元积分法51
4 动态应变测量51
2.4.1 采用表面防护技术51
2.4 防腐措施51
4.1 动态应变测量的标定51
2.3.3 反馈腐蚀试验51
2 随机振动51
2.3 应用实例52
2.4.3 改善介质的抗腐蚀条件52
2.4.2 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与表面状态52
4.1.5 无理函数的积分52
1.3.3 直梁平面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条件52
5.2 明度调和法53
2.4.4 电偶作用防腐法53
4.2.2 防止和抑制干扰的方法53
4.3 振动信号分析53
4.2.1 动态测量的干扰53
4.2 动态应变测量的干扰和抑制方法53
3.1 并行工程概念53
3 并行工程53
2.4.5 采用合理的防蚀结构设计54
5.3 纯度调和法54
3 畸变失效分析54
3.1 畸变和畸变失效54
3.1.1 畸变54
3.1.2 畸变失效54
4.1.6 超越函数的积分54
5.2 几种典型引电器的结构简介54
5.1 引电器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54
5 旋转件的应变测量54
3.4 CE的实施方法54
3.3 实现CE系统的要求54
3.2 并行工程的目标54
4.2 人工智能技术55
第4章 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55
4.1 人工智能55
1 机械系统对冲击的响应55
4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55
1.1 冲击的应力与应变55
1.3.4 直梁平面弯曲时的变形和刚度条件55
4.2.1 定积分一般公式55
4.2 定积分55
1.2 无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响应55
1.8 Z4系列直流电动机55
3.2.1 弹性畸变失效55
3.2 畸变失效的基本类型55
6 色彩功能与应用55
4.3 模糊逻辑及其应用56
4.2.2 重要积分公式56
4.4 专家系统56
4.4.1 机械设计专家系统56
3.2.2 塑性畸变56
7 色彩的好恶57
5.3 刷环引电器设计中的几个问题57
3.3 畸变失效分析方法57
4.4.2 人工神经网络57
3.2.3 翘曲畸变57
8 主体色的数量与配置方式58
1 常用几何体公式58
第4章 常用几何公式及截面的力学特性公式58
5 机电一体化及其发展58
5.1 机电一体化产品58
6 应变遥测58
5.2 数控技术的发展59
5.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59
1.3 有阻尼单自由系统的的响应59
1.4 多自由度系统及弹性体的响应59
6.1 对遥测系统的技术要求59
1.5 冲击谱的作用及计算59
1.5.1 冲击谱的绘制59
1.2 失效轴的检验59
1.1 轴的失效类型59
1 轴的失效及预防59
第4章 金属零件失效及预防59
2 截面几何及力学特性59
1.3.1 轴的断口分析60
1.3 某大型减速机齿轮轴的断裂分析60
5.4 人机智能系统60
参考文献60
2 交直流伺服电动机60
2.1 交流伺服电动机60
2.1.1 SL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60
1 线条装饰与方法60
第5章 装饰设计和造型设计表现60
1.5.2 典型冲击谱及其分析60
2.1 临界转速的常用计算公式61
2.1.1 两支承等直径轴的临界转速61
1.3.3 轴的理化检验和分析61
6.2 多路传输应变遥测系统61
1.3.2 轴的力学分析61
6.2.1 频分多路传输遥测系统61
2 面板(标牌)设计与工艺选择61
2 轴系的临界转速61
2.1.3 两支承单盘轴的临界转速62
1.3.4 轴断裂原因、机理与预防轴断裂的对策62
2 螺纹联接件的失效及预防62
2.1 螺纹联接件的失效类型62
2.1.2 阶梯轴的临界转速62
6.2.2 时分制遥测系统63
2.2 用传递矩阵法计算临界转速63
2.1.2 SD、SA 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63
2.2 高强度螺纹件的断裂分析63
2.2.1 断裂原因分析63
2.2.2 材料的分析与试验64
6.2.3 一种脉冲编码遥测系统64
2.1.3 ASM系列交流永磁伺服电动机64
参考文献64
3.2 某大型减速器齿轮断齿分析65
3.1 齿轮的失效类型65
3 齿轮的失效及预防65
2.2.3 结论与措施65
3 造型设计表现65
3.1 快速构思速写图65
2.3.3 联轴器对临界转速的影响66
7.1 应变计安装后的特殊防护66
7 高压液下的应变测量66
2.3 影响临界转速的因素66
2.3.1 支承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66
2.3.2 向转力矩的影响66
3.2 产品预想效果图66
2.4 改变临界转速的措施67
3 机械结构的动刚度67
2.2.1 SZ系列直流伺服电动机67
2.2 直流伺服电动机67
3.1 动刚度的基本概念67
2.3.4 其他影响因素67
7.2 温度与压力效应的补偿67
3.2.1 齿轮断裂的检查与分析67
3.3 产品实体模型67
8.1 核辐射条件下的应变测量68
8 核辐射及磁场条件下的应变测量68
3.2 影响动刚度的主要参数68
3.4 计算机辅助三维立体造型68
3.2.2 双圆弧齿轮试验及其结论69
8.2 磁场条件下的应变测量69
4 滚动轴承的失效及预防70
4.1 滚动轴承的失效类型70
3.2.3 结论与措施70
9 残余应力测量70
3.3.1 子结构的动刚度70
3.3 动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70
3.5 快速自动成型70
9.1 钻孔法71
1.3.5 曲梁平面弯曲时的应力与位移71
3.3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71
2.2.2 SY系列永磁式直流伺服电动机71
9.2 环芯法测残余应力72
4.2 因轴承和轴不对中引起轴承的失效72
3.3.2 结构动力特性的综合72
4.3 亚表面金属缺陷引起轴承构件的失效73
4.3.1 轴承损伤情况及检验73
3.4 动刚度的测试方法73
3.3.3 结构的总动刚度73
1.2.1 术语73
9.3 钻孔法测残余应力的几个问题73
第6章 机器造型的宜人性设计73
1 人机工程概述73
1.1 术语与定义73
1.2 人机能力比较与选择73
1.2.2 人机能力比较73
3.5.1 调整结构的频率比74
3.4 非调质机械结构钢74
4.1 基本概念74
4 结构动态优化设计原理74
3.5.3 改善结构的阻尼特性74
1.3 人的感觉通道性质与选择74
3.5 提高机械结构动刚度的措施74
10.1 典型应变计式传感器74
1.4 直杆的组合变形74
10 电阻应变计式传感器74
2.2.3 SN系列印制绕组直流伺服电动机74
1.4.1 术语74
1.3.6 直梁的塑性弯曲--塑性极限弯矩与塑性铰74
3.5.2 提高结构的静刚度74
1.4 人机关系设计的指导原则74
4.3.2 分析及结论74
2 杆结构75
2.1 杆结构的位移计算75
2.2 超静定梁和刚架的内力与位移75
1.4.2 人机关系设计的一般指导原则75
4.2 确定动态优化准则75
4.2.1 响应准则75
4.2.2 模态准则75
4.2.3 模型参数准则75
4.2.4 综合准则75
3.5 锻件用结构钢75
1 诊断技术76
1.1 故障诊断技术76
第5章 设备故障诊断与预防76
4.3 选择结构系统的重分析法76
4.3.1 结构小修改的重分析摄动法76
4.3.2 结构局部修改的重分析法76
1.1.2 识别诊断76
1.1.1 状态监测76
1.1.3 决策预防76
2.2 成年男女人体的主要尺寸数据76
2.1.2 人体尺寸数据来源76
2.1.1 人体尺寸数据的使用目的76
2.1 人体尺寸概念76
2 人体尺寸数据76
1.2 振动诊断技术77
1.3 声诊断技术77
1.3.1 声和噪声诊断法77
1.3.2 超声波诊断法77
1.3.3 声发射诊断法77
3 BF系列反应步进电动机77
4.4 建立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77
4.3.3 结构系统再设计中的灵敏度分析77
10.2.1 弹性元件材料的选择78
10.2 应变计式传感器设计中的几个问题78
2.1.2 声信号采集方法78
2.1.1 振动信号的采集方法78
2.1 信号采集技术78
2 信号采集78
1.6.2 光诊断技术78
4.5.1 模态柔度的计算及分析--查出需要改进的模态78
1.6 其他诊断技术78
1.5 铁谱分析技术78
1.4 温度诊断技术78
4.5.2 计算系统中的能量分布--查出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及浪费环节78
1.6.1 振声诊断78
4.5 动态优化设计78
2.1.3 温度信号采集方法79
2.1.4 铁谱分析中轴样采集方法79
2.1.5 其他信号采集方法79
4.5.3 改变设计变量--优化结构中质量、刚度及阻尼的配置79
第2章 常用低压电器80
1 继电器80
1.1 中间继电器80
1.1.1 3TH系列接触器式继电器80
1.1.1 回转体的动力分析80
2.2.1 传感器分类80
2.2.2 常用传感器80
2.2 传感器80
第5章 机械振动的控制80
1 机器及其零部件的平衡80
1.1 刚性回转体的平衡80
10.2.2 应变计选择81
10.2.3 传感器电路补偿81
3 信号处理81
3.1 信号的预处理81
3.1.1 滤波处理81
3 线弹性范围内薄板的小挠度弯曲81
1.1.2 JZX5(HH5)系列小型中间继电器81
2.3 冲击应力与位移81
1.1.2 平衡精度81
1.1.4 JZC3系列中间继电器82
1.1.3 JZ7、JDZ系列中间继电器82
3.1.2 相加平均法82
3.1.3 包络处理82
3.2 以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技术为基础的相关分析与谱分析82
3.2.1 确定性信号的数据处理83
3.2.2 随机信号的数据处理83
10.2.4 传感器稳定化处理技术83
1.2.1 JRS1系列热继电器83
1.2 热继电器83
1.1.3 静平衡84
10.2.5 防爆技术84
3.4 小波分析法85
1.2.2 JRS2(3UA5)系列热继电器85
1.1.4 刚性回转体的动平衡85
1.2 柔性回转体的动平衡85
1.2.1 柔性回转体的动力分析85
1.3 等差线及等倾线85
3.3 时间序列法数据处理85
第3章 光弹性法85
3.5 其他信号的处理方法85
3.5.1 温度信号处理方法85
1.2 应力--光学定律85
1.1 偏振光和双折射85
1 光弹性基本原理85
1.4 纯等差线的获取86
2.3.2 采用百分比的建议与尺寸数值计算86
2.3 采用人体数据百分位的建议与尺寸数值计算86
2.3.1 术语86
3 人的肢体正常活动范围与空间选择86
3.5.2 光信号处理方法86
3.5.3 声的信号处理86
4 故障诊断系统86
4.1 诊断方法与特征参数86
1.3.1 曲柄滑块机构的惯性力86
1.3 往复机械惯性力的平衡86
1.2.3 各类回转体的平衡方法86
1.2.2 柔性回转体的平衡方法86
3.1.1 几种常用的光弹性材料87
3.1 材料87
3 材料、模型及仪器87
2.4 主应力迹线87
1.2.3 JR20系列热继电器87
3.6 合金结构钢87
1.3.2 曲柄滑块机构惯性力的平衡方法87
4.3 监测与诊断系统实例87
4.2 诊断用标准谱数据库87
2.2 分数级等差线87
2.1 整数级等差线87
4.3.3 造纸工艺流程系统的在线监测87
2.3 等倾线87
4.3.2 旋转机械在线监测系统87
2 基本数据测定87
1.5 等色线87
4.3.1 650轧机轧制力矩在线监测系统87
2.2 扩散阻尼88
2 阻尼减振88
4.3.4 齿轮减速器的综合监测诊断系统88
4.4 故障诊断的智能系统88
2.1 材料阻尼88
4.4.1 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88
4.4.2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诊断系统88
3.1.2 材料性能及其测定88
5 故障预防89
5.1 故障预防技术89
5.2 机械设备维修原则89
5.2.1 设备维修后勤功能分析和配置89
5.2.2 生产系统功能分析89
5.3 机器设备故障隐患消除89
2.3 相对运动阻尼89
2.4 结构阻尼89
2.5 附加阻尼89
4.1 人体模板89
4 人体模板与操作姿势及空间设计89
3.2.4 模型的浇铸和固化工艺89
3.2.3 模具89
3.2.2 模型原材料及其配比89
3.2.1 光弹性模型设计89
3.2 环氧树脂光弹性模型的设计与制造89
参考文献90
3 常用减振装置90
1.2.4 T系列热继电器90
3.2.5 模型的机械加工及粘接90
4.1 切应力90
4 二维光弹性90
3.3 光弹性仪90
3.2.6 模型加载90
4.1 旋转面薄壳轴对称问题的无矩理论解90
4 薄壳90
4.2 自由边界应力90
4.2 装配、维修的操作空间尺寸91
4.4 内部应力91
3.2 固体磨擦减制振器91
4.3 应力集中系数91
1.3.2 JS7系列空气时间继电器92
3.3 动力减振器92
4.5 应用举例92
5 三维光弹性92
1.3.1 JSG4系列固态时间继电器92
1.3 时间继电器92
4.2 旋转面薄壳轴对称问题的有矩理论解92
3.3.1 动力减振器的工作原理92
4.3 工作位置的平面高度与调节范围92
5.2 三维模型表面应力的测量93
4.4 操作姿态下的有利工作区域与方向93
1.3.3 JS20系列晶体管时间继电器93
5.1.2 三维应力--光学定律93
5.1 冻结切片法93
5.1.1 冻结应力93
3.3.3 有阻尼动力减振器93
3.3.2 无阻尼动力减振器93
3.3.4 主振系统的阻尼对动力减振效果的影响94
5.3 三维模型内部应力的测量94
5.4 模型与原理的应力换算94
5.5 冻结法试验技术94
1.3.4 JS11S系列电子式时间继电器94
1.3.5 JS14A系列电子式时间继电器95
3.3.6 随面振动的动力减振器95
5.6 应用举例95
3.3.5 动力减振器的最佳参数95
1.3.6 JS14S系列数显时间继电器96
2 接触器与电磁起动器、电磁铁96
2.1.1 CJX3系列交流接触器96
2.1 交流接触器96
3.5 摆式减振器96
3.4 液体磨擦减振器96
6 其他光弹性实验方法97
6.1 散光法97
3.6 冲击减振器97
4.3 组合壳体连接处的弯曲内力及壳体应力97
4.5 以身高为基准的设备与用具空间尺寸的推算图表97
6.4 动态光弹性98
5.1 厚壁圆筒98
4.3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98
4.2 隔振系统的特性98
4.1 隔振的分类98
4 隔振原理及隔振设计98
5.1.1 线弹性范围内厚壁圆筒的应力与位移98
6.3 全息光弹性法98
6.2 贴片法98
5 厚壳98
6.5 热光弹性法99
5 人的视野99
6 人的肢体用力限度100
3.7 弹簧钢100
6.1 成人站姿操作的用力状态与范围100
4.3.1 刚性联接的粘性阻尼隔振系统100
5.1.2 弹塑性范围内受内压作用的厚壁圆筒的应力和极限压力100
6.2 成人坐姿操作的用力状态与范围101
4.3.2 刚性联接的库仑摩擦(干摩擦)隔振系统101
4.3.3 弹性联接的粘性阻尼隔振系统101
4.3.4 弹性联接的库仑阻尼隔振系统101
4.4 双层隔振系统101
8 计算机辅助光弹方法101
6.6 光塑性法101
7 光弹性实验--数值应力分析杂交法101
5.2.1 线弹性范围内厚壁球壳的应力和位移102
5.2 厚壁球壳102
5.1.3 受内压作用厚壁圆筒的强度设计102
2.1.2 CJX3-N系列可逆接触器102
3.8 滚动轴承钢102
7.1 术语102
7 指示与操作装置的设计及选择102
4.5.1 固有频率102
4.5.2 主动隔振103
1 全息干涉法103
4.5 多自由度隔振系统103
2.1.3 CJX1系列交流接触器103
4.5.3 被动隔振103
4.6 隔振设计步骤103
第4章 其他光学方法103
7.2 指示装置的形式与排列方式选择103
1.1 全息照相103
5.2.2 弹塑性范围受内压作用的厚壁球壳103
1.2 全息干涉位移测量104
2.1.4 CJ20系列交流接触器104
3.9 碳素工具钢104
5.2.3 受内压作用厚壁球壳的强度设计公式104
1.2.1 两次曝光法104
4.7 隔振器104
4.8 隔振系数的参考标准104
6.1 线弹性范围等厚圆盘的应力和位移104
6 圆盘104
1.2.2 即时法(实时法)105
3.10 高速工具钢105
1.2.3 位移场定量分析105
5 振动的主动控制105
5.1 主动控制的类型105
6.2 等厚旋转圆盘弹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和极限角速度105
1.1 接触表面上的应力与位移106
第4章 接触应力、应力集中与断裂力学106
1 接触应力106
5.2 典型的主动控制系统106
1.3 全息干涉测量振动107
1.3.1 均时法107
5.3 主动控制方法107
5.4 主动闭环控制实例107
6 允许振动量107
6.1 人体的允许振动量107
7.3 操作、调节装置形式、参数与安置空间的选择107
2.1.5 B系列交流接触器107
1.3.2 频闪法108
2 散斑干涉法108
2.1 双光束散斑干涉法108
2.1.2 面内位移测量109
3.11 合金工具钢109
2.2 电磁起动器109
2.2.1 QC25系列电磁起动器109
2.1.1 离面位移测量109
6.2 机器自身振动的允许量109
6.3 仪表环境振动的允许量109
2.2.2 QCX系列电磁起动器110
2.2 错位散斑干涉法110
6.4 建筑物振动的允许量110
1.2 接触问题的强度计算111
2.3 单光束散斑干涉法111
2.3.1 散斑的记录111
第6章 机械振动的测试111
1 振动的测量111
1.1 振动测量方法的分类111
2.3.2 散斑图的分析112
1.2.1 典型的电测系统112
1.2.2 振幅的测量112
2 应力集中112
1.2.3 频率的测量112
1.2 周期振动的测量112
1.1 术语113
1.2.5 激振力的测量113
1 工作环境的照明设计113
2.1 圆孔的应力集中系数113
1.2.4 相位差的测量113
2.3.1 MQ3系列交流牵引电磁铁113
1.3 工作环境照明的一般要求与参数选择113
3.12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113
1.3 冲击的测量113
1.3.1 测试量113
1.3.2 冲击测量的特点和对仪器的要求113
1.3.3 典型的冲击测量系统113
2.3.2 MF系列阀用电磁铁113
2.3 电磁铁113
第7章 工作环境设计113
2.4 白光散斑法114
1.4 随机振动的测量114
1.4.1 测试量114
2.2 槽与矩形孔的应力集中系数114
1.4.2 测量系统及对仪器的要求114
2 机械动力学系统振动的特性的测试114
2.1 固有频率的测定114
2.3 阻尼比的测定115
3.1.1 LA101系列控制按钮115
3.1.1 云纹条纹的几何分析115
2.3 缺口的应力集中系数115
3.1 按钮115
3 按钮与开关115
3.1 面内云纹法115
3 云纹法115
2.2 振型的测定115
3.13 低淬透性含钛优质碳素结构钢115
3.14 高耐候性结构钢115
2.4 动力响应特性的测试116
3 动力强度试验116
3.15 焊接结构用耐候钢116
3.1.2 应变分析116
2.5 模型试验117
3.1 周期性振动试验117
2.4 圆角台肩的应力集中系数117
3.16 冷镦钢117
4.3 记录及显示仪器118
4.4 激振设备及简便的激振方法118
4.2 中间转换装置118
3.1 术语118
2 工作环境的小气候要求118
2.5 轴上有径向孔的应力集中系数118
3.2.1 影子云纹法118
4.1.2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118
4.1.1 电测法的常用传感器118
3.2 面外云纹法118
4.1 传感器118
4 测试装置118
3.3 冲击试验118
3.2 随机振动试验118
4.5 测试装置的校准及标定119
5 信号分析及数据处理119
5.1 信号的时域分析119
4.1 衍射光栅119
4 云纹干涉法119
3.2.2 反射云纹法119
3.2 工作环境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与参数选择119
3.17 易切削钢119
2.6 键槽的应力集中系数119
3.1 裂纹类型120
5.3 模拟信号分析120
5.2 信号的频域分析120
2.7 其他零件的应力集中系数120
3 断裂力学120
3.18 耐热钢120
4.1.3 闪耀光栅120
4.1.2 全息光栅120
4.1.1 光栅方程120
3.2 应力强度因子121
4.1.4 试件栅复制121
4.2.1 面内位移场实时观测121
4.2 面内位移场121
5.4 数字信号分析121
第7章 机械噪声及其评价122
1 机械噪声的分类与特征122
1.1 起源不同的机械噪声122
1.2 强度变化不同的机械噪声122
2 机械噪声的评价122
2.1 声强与声强级122
2.2 声压与声压级122
2.3 声功率与声功率级123
2.4 A计权声级123
4.3.1 全场应变花124
4.3 应变场124
4.2.2 差载面内位移场124
2.6 噪声评价数NR124
2.5 A计机声功率级124
4.3.2 应变场实时观测125
2.7 声级的综合125
3.1.2 LA19系列控制按钮125
4.4.1 三维位移导数场126
4.4 单光束错位云纹干涉法126
3 法规及标准126
3.1 保护听力的噪声标准126
3.2 语言干扰标准126
3.3 断裂韧度127
3.2 转换开关127
3.2.1 LW5系列万能转换开关127
4.4.2 曲率场的测定127
3.3 机械噪声标准127
1 中心压杆128
1.1 中心压杆的临界载荷128
5.1 焦散线法的基本原理128
1.1.1 理想支座中心压杆的临界载荷128
5 焦散线法128
第5章 构件的稳定性128
第8章 机械噪声的测量及噪声源识别129
1 测量项目与测量仪器129
1.1 测量项目129
1.2 噪声测量系统129
1.3 声级计129
3.2.2 LW8系列万能转换开关129
5.2 应力强度因子的测定130
1.4 声强计及声强测量系统130
5.3 焦散线法解接触问题131
2 测量方法131
2.1 声级计及传声器的校准131
3.2.3 LW12-16系列万能转换开关131
1.1.2 具有弹性支座中心压杆的临界载荷131
2.2 A声以级测量132
2.3 声功率测量132
6 自动网格法132
6.1 自动网格法的测原理132
6.2 图像采集及数字化132
6.3 网格图的预处理132
3.19 不锈钢132
1.2 中心压杆的稳定性计算132
6.4 图像分割133
2.1 线弹性范围内梁整体弯扭失稳的临界载荷134
3.3 组合开关134
6.6 节点匹配134
6.5 节点重点提取134
2 梁134
3.3.1 3LB、3ST(HZW1)系列组合开关134
2.4 声强测量135
3 测量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135
6.7 位移场及应变场的计算135
1.2.4 人员因素造成的误差136
1 概述136
第5章 应变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136
1.2 应变测量误差的来源136
1.2.1 测试设备误差136
1.2.2 测量方法误差136
4 机械噪声源的识别136
1.2.3 环境影响误差136
1.1 误差的定义136
1.3 误差的表示方法136
2.2 梁的整体弯扭稳定性的许用应力计算法137
1.4 误差的分类137
2 应变测量的系统误差137
2.1 应变测量系统误差的组成137
第9章 常见机械噪声源特性及其控制138
1 一般控制原则与控制方法138
2.2 微小系统误差138
2.3 系统误差合成138
3 线弹性范围平板的临界载荷138
3.1 随机误差的特点139
3.3.2 HZ15系列组合开关139
3.2 随机误差分布规律139
3 随机误差139
3.4 随机误差合成140
3.3 测量次数的确定140
2 齿轮噪声及其控制140
3.4 行程开关与微动开关141
3.4.1 LXP1(3SE3)系列行程开关141
4 粗大误差的识别与处理141
4.1 格罗贝期(Grubbs)准则141
4.2 狄克逊(Dixom)准则141
3 滚动轴承噪声及其控制141
4 液压系统噪声及其控制142
4.3 七分布准则142
4.4 肖文特(Chauvent)准则142
4.5 莱因达(PauTa)准则142
5 气体动力性噪声及其控制143
5.1 气体动力性噪声的基本声源143
5.2 气体动力性噪声的特性与控制制措施143
4 线弹性范围圆柱壳和球壳的临界界载荷143
5.1 误差合成方法143
5 测量误差合成143
5.2 误差计算举例143
5.2.1 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差σ计算143
5.2.2 用格罗贝斯法剔除可疑值143
5.2.3 误差计算举例143
3.4.2 LX19系列行程开关144
5.2.4 应变测量误差处理的几点说明144
1.1.2 超声波的波型145
1.1 超声波的发生其特性145
1 超声波检测145
1.2 抗性消声器145
1.1 消声器的分类与评价145
1 消声器145
第10章 消声装置及隔声设备145
1.1.3 超声波的传播145
1.1.1 超声波的发生及接收145
第6章 声学检测145
参考文献145
3.4.3 LXZ1系列精密组合行程开关146
3.4.4 LXK3系列行程开关147
1.2.2 应用147
1.2.1 测量方法147
1.2 超声波衰减的测量及应用147
3.20 船体用结构钢147
1.3 声速测量原理及应用148
3.21 桥梁用结构钢148
1.3.2 应用148
1.3.1 测量原理及方法148
1.3 阻性消声器148
3.22 汽轮机叶片用钢149
1.4.1 一般显示方法149
1.4 缺陷显示149
3.4.5 LXW6系列微动开关150
1.4.2 超声全息150
2 声振检测151
2.1 声振检测原理151
2.2 声阻检测法151
4.1.1 热轧圆钢和方钢151
4 钢材151
4.1 型材151
2.3 谐振检测法152
3 声发射检测152
3.1 声发射检测的基本原理152
3.1.1 声发射检测的基本原理及特点152
3.5.1 LXJ6系列接近开关152
3.5 接近开关与光电开关152
4.1.2 热轧六角钢和八角钢153
3.1.3 声发射信号的表征153
3.1.2 声发射信号153
3.5.2 LXJ7系列接近开关153
3.2 声发射检测仪器154
4.1.3 热轧角钢154
3.1.4 声发射源定位154
2 隔声罩154
2.1 单层结构的隔声量154
2.2 双层结构的隔声量155
4.1 声-超声检测原理和方法155
4 声-超声检测155
3.3.5 评价压力容器的安全性155
3.3.3 用声发射分析断裂155
3.3.2 评价表面化学热处理渗层的脆性155
3.3.4 控制焊接质量155
3.3.1 研究材料的塑性变形155
3.3 声发射检测的应用155
4.1.4 弹簧钢热轧平面扁钢156
3.5.3 LXJ8(3SG)系列接近开关156
3.5.4 GDK8系列光电开关156
4.2 声-超声检测的应用156
1 数学模型及相似模型157
4.1.5 热轧等边角钢157
2.1 相似的概念157
2 相似原理157
2.3 孔洞、缝隙对隔声量的影响157
第7章 模型试验157
2.5 隔声罩降噪效果的评价157
2.4 隔声罩设计步骤与设计要点157
2.2 相似第一定理158
2.3 相似第二定理158
4.1.1 RL6系列螺旋式熔断器158
4.1 低压熔断器158
4 低压熔断器、低压断路器与漏电保护器158
3.1 隔声屏降噪量的计算158
3 隔声屏158
4.1.6 热轧不等边角钢159
参考文献159
2.4 相似第三定理159
3 基本量纲和导出量纲159
3.2 设计与使用隔声屏时应注意的问题159
4.1.2 NT(RT16)系列熔断器160
4.1 相似比160
4 模型及原型的相似条件160
4.2 基本相似比及导出相似比161
5.1 相似准则162
5 相似模型的设计162
4.3 π数162
4.1.3 RS3系列有填料快速熔断器162
4.1.7 不锈钢热轧等边角钢162
4.1.8 热轧普通工字钢163
4.2 低压断路器163
4.2.1 3VE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163
5.2 π定理的应用163
参考文献164
4.1.9 热轧普通槽钢165
4.1.10 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166
4.2.2 DZ20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166
4.1.16 通用冷弯开口型钢170
4.1.11 冷拉圆钢、方钢和六角钢171
4.3 漏电保护器173
4.3.1 DZL43(FIN)系列漏电断路器173
4.1.12 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174
4.3.2 JD2系列漏电继电器174
5.1.1 JBK4系列控制变压器175
5 控制变压器与信号灯175
5.1 控制变压器175
5.1.2 BK系列控制变压器176
4.1.13 银亮钢176
4.1.14 不绣钢冷加工钢棒177
5.2 信号灯177
5.2.1 XDJ1系列信号灯177
4.1.15 优质结构钢冷拉扁钢179
5.2.2 AD1系列信号灯179
6 通用型电线电缆182
6.1 电线电缆产品型号编制方法182
6.2.1 聚氯乙烯绝缘电缆183
6.2 常用的通用型电线电缆183
6.2.2 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线187
4.1.17 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187
6.2.3 橡皮绝缘固定敷设电线188
6.2.4 通用橡套软电缆189
4.1.18 冷拉异型钢191
参考文献191
4.1.19 锻制圆钢和方钢195
4.1.20 锻制扁钢196
4.2.1 冷轧钢板和钢带197
4.2 钢板和钢带197
4.2.2 热轧钢板199
4.2.3 热连轧钢板和钢带品种200
4.2.4 一般结构用热连轧钢板和钢带201
4.2.5 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202
4.2.6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和钢带203
4.2.7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204
4.2.8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冷轧薄板和钢带204
4.2.9 低碳钢冷轧钢带205
4.2.10 弹簧钢、工具钢冷轧钢带206
4.2.11 热处理弹簧钢带207
4.2.12 热镀铅合金冷轧碳素薄钢板210
4.2.13 单张热镀锌薄钢板210
4.2.14 连续热镀锌薄钢板和钢带211
4.2.15 电镀锡薄钢板和钢带214
4.2.16 电镀铅锡合金钢带215
4.2.17 合金结构钢薄钢板216
4.2.18 不锈钢冷轧钢板217
4.2.19 弹簧用不锈钢冷轧钢带220
4.2.20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宽钢带222
4.2.21 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222
4.2.22 多层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厚钢板223
4.2.23 耐热钢板223
4.2.24 不锈钢热轧钢板225
4.2.25 花纹钢板226
4.2.26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227
4.2.27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227
4.2.28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带228
4.2.29 压力容器用钢板229
4.2.30 高强度结构钢热处理和控轧钢板和钢带231
4.2.31 焊接气瓶用钢板231
4.3 钢管232
4.3.1 电焊钢管232
4.3.2 无缝钢管243
4.3.3 金属软管276
4.4 钢丝278
4.4.1 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和六角钢丝278
4.4.2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280
4.4.3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281
4.4.4 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282
4.4.5 非机械弹簧用碳素弹簧钢丝283
4.4.6 碳素弹素钢丝283
4.4.7 阀门用油淬火-回火碳素弹簧钢丝284
4.4.8 油淬火--回火碳素弹簧钢丝284
4.4.9 油淬火--回火硅锰合金弹簧钢丝285
4.4.11 六角钢丝286
4.4.12 硅锰弹簧钢丝286
4.4.10 冷顶锻用碳素钢丝286
4.4.13 合金结构钢丝287
4.4.14 不锈钢丝288
4.4.15 合金工具钢丝289
5.1 变形高温合金材料290
5.1.1 变形高温合金牌号及应用290
5 高温合金材料290
5.1.2 普通承力件用高温合金热轧和锻制棒材292
5.1.3 转动部件用高温合金热轧棒材293
5.1.4 高温合金冷拉棒材294
5.1.5 高温合金热轧钢板295
5.1.6 高温合金冷轧薄板296
5.1.7 一般用途高温合金管297
5.1.8 高温合金锻制圆饼298
5.1.9 高温合金环件毛坯299
5.1.10 冷镦用高温合金冷拉丝299
5.1.11 变形高温合金抗氧化性能和物理性能数据300
5.2 铸造高温合金材料304
5.2.1 铸造高温合金牌号及应用304
5.2.2 钢造高温合金母合金305
5.2.3 铸造高温合金耐蚀性能和物理性能数据307
6 耐蚀合金材料310
6.1 耐蚀合金牌号及应用310
6.2 耐蚀合金棒312
6.3 耐蚀合金热轧板312
6.4 耐蚀合金冷轧薄板313
6.5 耐蚀合金冷轧带313
6.6 耐蚀合金冷轧无缝管314
6.7 耐蚀合金锻件315
第3章 有色金属材料318
1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318
2 铜及铜合金319
2.1 加工铜319
2.2 加工黄铜320
2.3 加工青铜322
2.4 加工白铜324
2.5 加工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应用举例325
2.6 铸造铜合金333
3 铝及铝合金340
3.1 变形铝及铝合金340
3.2 铸造铝合金350
4 钛及钛合金359
4.1 变形钛及钛合金360
4.2 铸造钛及钛合金363
5 滑动轴承用铸造合金364
5.1 铸造轴承合金364
5.2 滑动轴承用铸造铜合金367
6.1 棒材371
6.1.1 铜及铜合金拉制棒371
6 有色金属型材371
6.1.2 铜及铜合金挤制棒374
6.1.3 铜及铜合金矩形棒377
6.1.4 黄铜磨光棒379
6.1.5 铍青铜棒379
6.1.6 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381
6.1.7 钛及钛合金棒材384
6.1.8 钛及钛合金饼和环386
6.2 管材387
6.2.1 一般用作加工铜及铜合金无缝圆管尺寸规格387
6.2.2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391
6.2.3 铜及铜合金挤制管392
6.2.4 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392
6.2.5 铜及铜合金散热扁管393
6.2.6 压力表用锡青铜管394
6.2.7 黄铜焊接管395
6.2.8 铜及铜合金毛细管397
6.2.9 铝及铝合金管材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399
6.1.11 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拉(轧)制管400
6.2.10 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408
6.1.12 铝及铝金焊接管411
6.1.13 钛及钛合金管413
2.3.2 硬聚氯乙烯板材414
6.3 板材414
6.3.1 一般途加工铜及铜金板外形尺寸414
6.3.2 纯铜板416
6.3.3 黄铜板417
6.3.4 铝青铜板420
6.3.5 锡青铜板420
6.3.6 锰青铜板422
6.3.7 硅青铜板422
6.3.8 普通白铜板423
6.3.9 铝白铜板424
6.3.10 锰白铜板425
6.3.11 锌白铜板426
6.3.12 铅及铅锑合金板427
6.3.13 铅及铝合金板带材428
6.3.14 铝及铝合金轧制板材433
6.3.15 铝及铝合金花纹板442
6.3.16 钛及钛合金板材446
6.4 带材449
6.4.1 一般用途加工铜及铜合金带材外形尺寸449
6.4.2 纯铜带450
6.4.3 黄铜带451
6.4.4 铝青铜带452
6.4.5 青铜带453
6.4.6 锡青铜带454
6.4.7 白铜带455
6.4.8 铝白铜带456
6.4.9 铝及铝合金热轧带材457
6.4.10 铝及铝合金冷轧带材458
6.5 箔材463
6.5.1 纯铜箔463
6.5.2 黄铜箔464
6.5.3 青铜箔464
6.5.4 镍及白铜箔465
6.5.5 锡、铅及其合金箔和锌箔465
6.5.6 精制铝箔465
6.5.7 铝合金箔466
6.6.1 纯铜线467
6.6.2 铜及铜合金扁线467
6.5.8 电解电容器用铝箔467
6.6 线材467
6.6.3 黄铜线468
6.6.4 青铜线471
6.6.5 白铜线471
6.6.6 铍青铜线472
6.6.7 铅及铅锑合金线473
6.6.8 导电用铝线473
第4章 粉末冶金材料474
1 粉末冶金结构材料474
1.1 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474
1.3 烧结奥氏体不锈钢结构零件材料476
9.4 电绝缘纸板476
1.2 热处理状粉末冶金基结构材料476
2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477
2.1 铁基干式摩擦材料477
1.4 烧结锡青铜结构材料477
2.2 铜基干式摩擦材料478
2.3 铜基湿式摩擦材料478
3 粉末冶金减摩材料479
4 粉末冶金过滤材料480
4.1 烧结不锈钢过滤元件480
4.2 烧结钛过滤元件及材料484
4.3 烧结镍过滤元件487
4.4 烧结镍铜合金过滤元件490
4.5 烧结锡青铜过滤元件492
1.1 常用橡胶的种类及用途493
第5章 非金属材料493
1 橡胶及橡胶制品493
1.2 橡胶板494
1.2.1 工业用橡胶板494
1.2.2 化工设备衬里用未硫化橡胶板495
1.2.3 电绝缘橡胶板496
1.3 橡胶管496
1.3.1 输水通用橡胶软管496
1.3.2 蒸汽胶管497
1.3.3 压缩空气橡胶软管497
1.3.6 织物增强吸水软管499
1.3.5 乙炔橡胶软管499
1.3.4 氧气橡胶软管499
1.3.7 织物增强输水软管500
1.3.8 织物增强液压橡胶软管500
1.3.9 钢丝增强液压橡胶软管502
1.3.10 钢丝缠增强外覆橡胶液压橡胶软管503
2 工程塑料及其制品505
2.1 常用工程塑料性能及应用505
2.2 工程塑料棒材511
2.2.1 聚四氟乙烯棒材511
2.2.2 热固性树脂层压棒512
2.2.3 尼龙棒材512
2.3.1 聚四氟乙烯板材513
2.3 工程塑料板材及薄膜513
2.3.3 硬质聚氯乙烯层压板材515
2.3.4 改性聚丙烯层压板材516
2.3.5 酚醛层压纸板517
2.3.6 酚醛层压布板519
2.3.7 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板材520
2.3.8 聚四氟乙烯薄膜521
2.3.9 高密度聚乙烯吹塑薄膜525
2.4 工程塑料管材526
2.4.1 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526
2.4.2 化工用硬聚乙烯(PVC-U)管材527
2.4.3 流体输送用软聚氯乙烯管530
2.4.4 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管材531
2.4.5 聚四氟乙烯管材532
2.4.7 酚醛层压纸管535
2.4.6 尼龙管材535
3 常用水泥品种537
3.1 硅酸盐水泥537
3.2 掺混合料的硅酸盐水泥538
3.3 磷渣硅酸盐水泥539
3.4 无收缩快硬硅酸盐水泥539
3.5 低热微膨胀水泥540
3.6 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540
3.8 快硬硫酸盐水泥541
3.7 高铝水泥541
3.9 特快硬调凝铝酸盐水泥542
3.10 膨胀硫铝酸盐水泥542
3.11 膨胀铁铝酸盐水泥543
3.12 快硬铁铝酸盐水泥543
4 陶瓷544
4.1 陶瓷分类544
4.2 耐酸陶瓷544
4.2.1 耐酸陶瓷的种类、性能及应用544
4.2.2 耐酸砖545
4.2.3 化工陶瓷管547
4.3.1 过滤陶瓷种类、特性及应用552
4.3 过滤陶瓷552
4.3.3 刚玉质过滤陶瓷产品553
4.3.2 过滤陶瓷性能553
4.4 结构陶瓷554
4.4.1 结构陶瓷种类、特性及应用554
4.4.2 常用结构陶瓷性能555
5 铸石制品557
5.1 铸石种类、性能及应用557
5.2 矩形铸石板558
5.3 直角梯形铸石板559
5.4 扇形铸石板560
5.6 六边形铸石板561
5.5 圆形铸石板561
5.7 弧面铸石板562
5.8 铸石板材尺寸允许偏差及理化性能563
5.9 铸石直管564
6 玻璃制品564
6.1 普通平板玻璃564
6.2 浮法玻璃565
6.3 钢化玻璃566
7 云母制品566
7.1 云母制品分类、特点及应用566
7.2 塑性云母板567
7.4 云母带568
7.3 熔铸合成云母板568
8 木材及其制品569
8.1 常用木材品种及性能569
8.2 针叶树锯材和阔叶树锯材572
8.3 普通胶合板572
8.4 刨花板573
9.1 硬钢纸板574
9 纸制品574
8.5 硬质纤维板574
9.2 软钢纸板575
9.3 瓦楞纸板576
9.5 钢纸管579
10 石棉制品580
10.1 常用石棉性能及应用580
10.2 石棉板580
10.3 石棉橡胶板580
10.4 耐酸石棉橡胶板581
10.5 耐油石棉橡胶板582
10.6 工业机械用石棉磨擦片583
10.7 石棉布584
10.8 电绝缘石棉绝纸585
10.9 石棉绳586
10.10 常用盘根587
11 其他非金属材料制品588
11.1 铬鞣黄牛皮圈革及皮辊革588
11.2 植鞣黄牛轮带革588
11.3 皮革带589
11.4 皮碗及衬垫革589
11.5 绝热用硅酸铝棉板和毡589
11.6 工业用毛毡590
11.7 玻璃纤维过滤布594
2.1.1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595
2.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595
2 塑料基复合材料595
第6章 复合材料595
1 复合材料分类595
2.1.2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597
2.2 石棉纤维增强塑料601
2.3 碳纤维增强塑料601
2.3.1 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601
2.3.2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602
2.4 混杂纤维增强塑料604
3 金属基复合材料605
3.1 层压金属复合材料605
3.1.1 钛-钢复合板605
3.1.2 铸-不锈钢复合板606
3.1.3 铝锡20铜-钢双金属板607
3.1.4 铜-钢复合板608
3.1.5 镍-钢复合板608
3.1.6 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609
3.1.7 不锈复合钢冷轧薄钢板和钢带611
3.1.8 热双金属带材613
3.2 纤维增强金属复合材料616
3.2.1 碳(石墨)纤维增强缲复合材料616
3.2.2 碳纤维增强铅复合
热门推荐
- 96204.html
- 968469.html
- 1256015.html
- 3295561.html
- 1197879.html
- 3215414.html
- 2844529.html
- 2788121.html
- 3615806.html
- 34314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00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3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85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61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80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95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34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9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22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