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 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的选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麦尚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4903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13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新闻事业-研究-中国-2006~2010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 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的选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式融合的概念与逻辑1
第一节 找寻融合新闻业的“中国问题”1
一、全媒体作为解密融合的钥匙1
二、融合实践的“未来十年”考量3
第二节 全媒体融合的多维视野与研究走向5
一、全媒体融合研究的中国面相5
二、国外融合研究的多维视野9
三、融合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议题走向12
第三节 全媒体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14
一、关于全媒体的逻辑起点14
二、全媒体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15
三、全媒体融合研究的突破点20
第四节 建立融合新闻业研究的关系范式22
一、“关系”对融合新闻研究的适用性22
二、全媒体研究关系范式的建构性23
第五节 全媒体融合的理论与知识创新预期25
一、理论价值:关系范式下的全媒体融合理论建构25
二、实践意义:全媒体融合的一种行业标准参照26
第六节“全媒体”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诠释27
第二章 全媒体:融合新闻业的一种新思维32
第一节 全媒体概念生成与身份界定33
一、全媒体概念生成语境:技术革命推动报业身份转型33
二、争辩全媒体:三种思维的碰撞与兼容36
三、本研究对全媒体的界定:报业转型的结构融合模式40
第二节 作为融合新闻业的新思维42
一、战略观念转换:从传统以“纸”为核到“跨界”融合考量42
二、“融合”理念升级:从报网互动到“融合2.0”思维模式45
三、生产规范再造:从“版面导向”到“全界面”聚合生产47
第三节 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多重逻辑50
一、市场逻辑:变革商业模式实现报业价值的增量50
二、新闻逻辑:捍卫专业化新闻生产及职业属性的社会意义52
三、政治逻辑:建构作为国家能力的现代传播体系54
第三章 重塑新闻:全媒体新闻的“关系” 诠释56
第一节 新闻嬗变:全媒体塑造的新闻面相57
一、谁决定新闻:新闻定义的多样性与社会化58
二、全媒体新闻的三重面相:“私人化、移动性与全景式”64
第二节“关系即信息”:全媒体新闻本质的一种诠释70
一、全媒体新闻的结构性特征71
二、从“内容信息”到“关系信息”的逻辑转换72
三、“关系即信息”:全媒体新闻本质的三个维度74
第三节 编织“关系”:“下一代新闻”与媒体再造86
一、“新闻30”:从全媒体新闻到下一代融合新闻86
二、再造媒体:传统媒体转向新式通讯社91
第四章“关系”裂变:全媒体布局的结构模型97
第一节 尴尬的报网互动:融合新闻业的初级模式99
一、“关系”十年:我国报网互动发展简史99
二、融合的基点:报网互动对“20新闻业”的意义104
三、身份焦虑:报网互动的双重困境106
四、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滚动新闻部”:一个过渡性机制的双面意义108
第二节 重组“关系”:报业全媒体布局的五种模式116
一、“报网双核”模式:人民日报社的全媒体融合路径119
二、“终端”模式: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价值追求129
三、“全线”模式:南都报系全媒体集群战略构想138
四、“小型通讯社”模式: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的整体转型155
五、“网络门户”模式: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的单边行动162
第三节 发现“边界”:全媒体融合的战略选择与布局规则168
一、全媒体模式的战略适用性168
二、全媒体布局的结构缺陷170
三、全媒体“融合边界”的三个理论维度171
四、全媒体战略的核心思想与布局规则179
第五章 再造流程:全媒体新闻生产的路径与模式182
第一节 生产链重构: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四种模式184
一、“多中心制”模式:以平台为主导的“全流程”协作模式184
二、“双轮”编辑部模式:报网两条生产链的对等协作191
三、“同轴捆缆”模式:终端导向的“重定向”制作流程198
四、“扇形”模式:基于中央内容枢纽的“多层开发”与制作204
第二节 重拟规范:全媒体新闻流程模式的行业标准214
一、生产流程的理想模型与现实选择214
二、全媒体流程再造的三大定律218
第六章 开放性“协商”: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协作机制223
第一节 结构性制约:全媒体新闻生产机制的现实问题224
一、媒介场的封闭性:制约用户观与社会化生产224
二、协作链的断裂:媒体链接与角色分工的失序227
三、观念场的抗争:融合认同与实践思维形成矛盾228
第二节 权力的扁平化: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协商机制230
一、编辑部权力场的调整:多中心与扁平化230
二、有价协商模式:作为“交易品”的内容产品231
三、“爵士乐队”模式:全媒体报道团队的最优结构234
第三节 新闻的“孔多塞陪审团定理”:全媒体生产的社会化机制238
一、“集市模式”与“教堂模式”238
二、破除“信息茧房”:社群媒体的聚合模式240
第四节“开放性”协商:建构全媒体新闻生产协作体系的规则245
一、协作体系的内容构成245
二、开放式生产的两个规则247
第七章“身份焦虑”:全媒体的角色认同与观念转型252
第一节“组群间偏见”:全媒体转型中的身份冲突253
一、“全能模式”与角色的单一性253
二、跨介质壁垒制造“身份偏见”255
三、技术与新闻的结构性背离256
第二节 多重的身份:全媒体职业角色的转型路向258
一、以平台为中心的角色扩散模式258
二、作为“信息优化师”的社会角色担当261
第三节“价值的迷思”:全媒体结构下的新闻观念与职业取向264
一、全媒体新闻观念体系的基本面264
二、全媒体“职业共同体”认同与建构269
第八章“关系为王”:全媒体融合模式的理论建构275
第一节“内容处优”:全媒体优质内容银行体系的构想277
一、内容观的再诠释277
二、全媒体内容银行体系的三种结构281
第二节“平台先行”:对全媒体融合边界与身份的再考量284
一、平台化趋势对媒介融合的意义284
二、平台于全媒体的身份适用性考量286
第三节“关系为王”:全媒体模式的嵌入理论解释289
一、“关系”范式与融合理论建构289
二、全媒体“关系为王”的理论图式292
参考文献302
后记311
热门推荐
- 1435970.html
- 1662200.html
- 1727159.html
- 1410196.html
- 986102.html
- 1139940.html
- 821409.html
- 3703078.html
- 2340246.html
- 45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9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77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83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3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28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85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3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