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医学导论
  • 文历阳主编;文历阳,冯鉴强,乔敏等编者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262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3

第一章 古代医学3

第一节 医药的起源——原始医学3

第二节 古代东方医学4

一、古埃及医学4

二、古印度医学5

三、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6

四、中国古代医学6

第三节 古代西方医学6

一、古希腊的医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1世纪)6

二、古罗马的医学(公元前1世纪~4世纪)8

第四节 古代医学的特点9

第二章 近代医学10

第一节 近代医学的发展10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医学10

二、17世纪的医学12

三、18世纪的医学14

四、19世纪的医学16

第二节 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20

一、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21

二、不同学派的争鸣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21

三、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22

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22

第三章 现代医学23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23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医学23

二、药物学与治疗学的飞跃24

三、分子生物学的发展24

四、免疫学的发展25

五、医学遗传学的发展26

六、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26

七、医学模式的转变27

八、传染病的新动态28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特点29

一、医学分科专门化29

二、医学发展国际化30

三、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30

四、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31

第三节 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31

一、临床必须与预防相结合31

二、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32

三、既要重视延长寿命又要重视生命质量32

第四节 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32

一、分子生物学将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龙头32

二、高科技成果将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突破33

三、预防医学发展将促进卫生革命33

四、老年医学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医学课题34

第四章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35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5

一、阴阳五行35

二、脏腑经络36

三、病因病机36

四、诊法辨证37

五、治则方药37

第二节 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37

一、中医基础38

二、诊断学38

三、内科39

四、外伤科39

五、妇产科40

六、儿科40

七、五官科41

八、针灸科41

九、药物学42

十、方剂学42

第三节 中医学的振兴42

一、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43

二、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突出成果43

三、中西医结合不断取得新的成就44

第二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习第五章 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45

第一节 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45

一、自然科学知识45

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6

三、医学专业知识46

第二节 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47

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7

二、动手能力48

三、自学能力48

四、创新能力48

五、交往能力49

六、组织和管理能力49

第三节 医学人才的素质49

一、思想道德素质49

二、文化素质50

三、业务素质51

四、身心素质51

第六章 医学教育教学概论与现代医学教育思想52

第一节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52

一、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52

二、医学教育体系的专业结构53

三、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54

第二节 医学教育教学过程55

一、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55

二、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56

三、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56

第三节 医学教学管理58

一、医学课程58

二、医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60

第四节 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1

一、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61

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3

第五节 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66

一、教育思想的概念66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66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67

四、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67

五、医学模式及其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68

六、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69

第七章 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71

第一节 学习的理论概述71

一、学习的内涵71

二、学习的种类72

三、影响学习的因素73

第二节 大学学习与医学学习特点79

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79

二、大学学习的特点82

三、医学学习的特点83

四、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85

第三节 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86

一、医学知识的记忆技巧86

二、医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89

三、医学的学习方法92

第三篇 卫生人员与卫生服务第八章 卫生人员97

第一节 卫生人员的分类97

一、按工作性质分类97

二、按工作场所分类98

三、按从事中西医学分类98

四、按是否专门从事卫生工作分类99

第二节 临床医生角色99

一、临床医生的使命与职责99

二、临床医生的社会声望和权力100

三、对临床医生的综合要求102

第三节 护理人员角色103

一、护理人员的产生和社会地位103

二、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105

第四节 其他临床医务人员107

一、临床卫生技术人员107

二、临床管理人员108

第五节 卫生防疫监督人员109

一、卫生防疫人员109

二、卫生执法监督人员110

第六节 基层社区卫生工作者112

一、社区卫生工作者112

二、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113

三、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114

第九章 医学社会交往117

第一节 医学人际交往117

一、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手段117

二、医患交往119

第二节 医学人际关系120

一、人际关系的内容、特点和规律120

二、医患关系121

三、医务人员的人际关系124

第三节 医学人际沟通127

一、人际沟通类型127

二、人际沟通的特征128

三、人际沟通的一般技巧129

四、医生如何更好地与病人沟通130

第十章 健康与疾病131

第一节 生命与健康131

一、生命的定义131

二、生命的起源和进化132

三、生命的标准133

四、健康的定义133

五、健康的标准134

六、亚健康状态136

第二节 疾病136

一、疾病的定义136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137

三、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141

四、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142

五、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144

六、疾病的分类145

七、疾病谱变化146

第三节 衰老与死亡148

一、衰老的定义148

二、衰老的机制148

三、人口老龄化及老年病150

四、死亡的定义151

五、死亡的标准152

六、安乐死与临终关怀152

第十一章 临床诊断与治疗154

第一节 临床诊断154

一、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154

二、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思维方法157

三、临床诊断方法、技术及其评价157

第二节 临床治疗161

一、治疗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161

二、常用治疗方法及其评价162

第三节 病历记录与表达167

第四节 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169

一、法律与法规169

二、卫生法律与法规170

三、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170

四、医疗事故及其分类与等级171

五、医疗事故的处理办法173

六、医疗事故责任者的处罚174

七、医疗事故的法律处理程序175

八、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况176

九、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措施177

第五节 非主流医学与循证医学178

一、非主流医学178

二、循证医学180

第十二章 疾病的预防与卫生保健185

第一节 疾病预防概论185

一、疾病预防与预防医学185

二、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186

三、疾病预防的主要特点186

第二节 疾病预防的宏观策略187

一、“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187

二、医学模式与疾病预防模式的转变187

三、社会大卫生观点189

第三节 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189

一、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189

二、三级预防191

三、疾病监测196

第四节 卫生保健198

一、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198

二、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198

第十三章 疾病后期的康复201

第一节 康复医学概述201

第二节 康复评估技术概述203

一、躯体功能评估203

二、心理机能评估205

三、社会功能评估206

四、残疾分类与评定206

第三节 康复治疗技术207

第十四章 中国卫生国情210

第一节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210

一、建国后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和发展210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及意义211

第二节 我国卫生组织机构211

一、卫生行政组织211

二、卫生业务组织212

三、宣传、出版和群众性卫生组织213

第三节 我国的卫生资源213

一、卫生机构213

二、医院床位213

三、卫生人力214

四、卫生资金214

第四节 建国五十年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214

第五节 我国的卫生改革216

一、卫生改革的背景——卫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16

二、卫生改革的原则217

三、卫生改革的任务2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