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危重病医学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危重病医学 第3版
  • 邓小明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4694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16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急性病-诊疗-医学院校-教材;险症-诊疗-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危重病医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1

一、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1

二、课程特点及学习要求2

第二节 危重病医学的任务与发展2

第二章 创伤后机体反应4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改变4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4

二、免疫系统反应与炎症6

三、急性期反应7

四、凝血系统的改变7

五、循环系统的改变7

六、呼吸系统的改变8

七、消化系统的改变8

八、泌尿系统的改变8

九、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8

十、代谢的改变9

第二节 创伤后机体反应的调控10

一、机体对创伤后反应的调控10

二、创伤后机体反应的人工调控10

第三章 围术期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13

第一节 麻醉手术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13

一、体液治疗的基础知识13

二、麻醉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16

三、手术创伤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16

第二节 围术期液体治疗17

一、围术期体液量失衡的诊治17

二、围术期电解质失衡的诊治21

第三节 体液治疗的监测26

第四章 围术期酸碱失衡的诊治29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29

一、酸与碱的概念29

二、酸碱平衡29

三、酸碱平衡理论29

四、酸碱平衡的调节31

第二节 酸碱失衡的诊断33

一、分类和命名33

二、各种酸碱失衡的特点34

三、诊断和分析方法35

第三节 酸碱失衡的治疗40

一、代谢性酸中毒40

二、代谢性碱中毒41

三、呼吸性酸中毒41

四、呼吸性碱中毒42

五、复合性酸碱失衡42

第五章 血液气体监测44

第一节 血气监测参数及临床意义44

一、血氧分压(PO2)45

二、血氧饱和度(SO2)46

三、二氧化碳分压(PCO2)46

四、气体交换效率指标47

五、反映气体血液运输和组织呼吸的指标49

第二节 血气监测与呼吸生理50

一、血气监测与外呼吸50

二、血气监测与气体运输54

三、血气监测与组织呼吸55

第三节 血气监测的临床应用57

一、麻醉前应用57

二、麻醉手术中应用57

三、麻醉恢复室及加强医疗病房中的应用58

第六章 呼吸功能监测60

第一节 肺功能监测60

一、通气功能监测60

二、换气功能监测66

第二节 呼吸运动监测68

一、一般性观察68

二、呼吸肌功能监测69

三、呼吸力学监测69

四、呼吸中枢兴奋性监测72

第三节 临床应用72

一、围术期的应用72

二、呼吸治疗中的应用75

三、病例讨论76

第七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78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78

一、无创血压测量法78

二、有创血压测量法79

第二节 中心静脉压监测83

第三节 肺动脉压监测86

第四节 心排出量监测88

第五节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90

第六节 心功能监测91

第七节 微循环监测93

第八章 心电图监测95

第一节 心电图监测的方法95

一、心电图监测仪器95

二、心电导联及其选择96

第二节 临床应用99

一、应用范围99

二、正常心电图100

三、心电图监测的意义101

第九章 脑功能监测103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103

一、颅内压的测定方法103

二、颅内压监测的判断104

三、影响颅内压的因素105

第二节 脑电监测106

一、脑电图106

二、诱发电位107

三、数量化脑电图108

四、脑电监测与麻醉深度监测108

第三节 脑血流监测109

一、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110

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10

第四节 脑组织氧合与代谢的监测111

一、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111

二、脑血氧饱和度仪监测(近红外光谱技术)111

三、脑组织氧(PtiO2)监测112

四、脑氧代谢监测的临床意义112

第五节 微透析技术动态监测112

第十章 体温监测114

第一节 体温监测的方法114

一、测温方法114

二、测温部位114

三、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115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116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116

二、体温升高116

三、体温降低118

第十一章 出凝血监测121

第一节 出凝血监测的分类122

一、临床监测122

二、实验室监测123

第二节 出凝血监测在围术期的应用125

一、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125

二、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126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8

第十二章 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131

第一节 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项目131

一、下丘脑-垂体功能监测131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监测133

三、肾上腺髓质功能监测134

四、甲状腺功能监测135

五、胰腺功能监测136

第二节 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在围术期的应用137

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危象137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138

三、急性肾上腺危象138

第十三章氧疗139

第一节 氧气吸入疗法139

一、适应证139

二、方法139

三、注意事项141

四、并发症142

第二节 高压氧治疗143

一、基本原理与治疗作用143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144

三、治疗方法145

四、并发症146

第十四章 机械通气147

第一节 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147

一、启动147

二、限定148

三、切换148

第二节 常用通气方式148

一、机械控制通气和机械辅助通气148

二、间歇指令性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149

三、分钟指令性通气150

四、压力支持通气150

五、呼气末正压和持续气道正压151

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151

第三节 特殊通气方式152

一、反比通气152

二、压力控制通气152

三、压力限定通气153

四、气道压力释放通气153

五、高频通气153

六、无创通气153

第四节 正压通气时的呼吸参数设置和调节154

一、呼吸参数设置154

二、呼吸参数调节155

三、监测报警参数设置和调节156

第五节 应用机械通气的相关问题156

一、正压通气对生理的影响156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57

三、常规呼吸管理158

四、呼吸机撤离159

第六节 机械通气并发症及防治160

一、气管插管、套管产生的并发症160

二、呼吸机故障引起的并发症160

三、长期机械通气的并发症160

第十五章 输血165

第一节 概论165

一、输血的临床应用165

二、输血指南165

第二节 输血反应166

第三节 大量输血169

第四节 成分输血171

第五节 自身输血173

一、自身输血的优点173

二、自身输血主要的方法173

第十六章 心脏除颤、复律与起搏175

第一节 心脏除颤175

一、心脏除颤的原理及除颤器175

二、心脏除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76

三、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177

第二节 心脏电复律177

一、适应证177

二、禁忌证178

三、并发症178

四、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78

第三节 心脏起搏179

一、起搏器的构造和分类179

二、适用范围180

三、起搏器的使用180

第十七章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184

第一节 概述184

一、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184

二、危重患者营养支持原则185

三、临床营养状态评估186

第二节 肠内营养支持187

一、肠内营养支持适应证与禁忌证187

二、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188

三、肠内营养的并发症189

四、肠内营养的管理189

五、临床常用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及选择190

六、免疫营养、生态营养和生态免疫营养193

第三节 肠外营养支持194

一、肠外营养支持应用指征194

二、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和选择原则195

三、胃肠外营养的成分配制与输注195

四、肠外营养的并发症197

第十八章 危重患者的镇静与镇痛199

一、危重患者的镇静199

二、危重患者的镇痛202

第十九章 危重患者的感染206

第一节 危重患者感染的流行病学206

一、宿主因素206

二、病原微生物学病因206

三、医源性因素207

四、病理生理变化208

第二节 危重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08

第三节 危重患者感染的预防209

一、制定制度、严格管理209

二、加强ICU环境及建筑设施的清洁与消毒209

三、ICU内器械与设备的消毒210

四、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210

五、合理使用抗生素210

六、加强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210

七、对ICU工作人员的要求210

第四节 危重患者感染的治疗211

一、感染灶的处理211

二、支持治疗211

三、抗生素治疗211

四、辅助治疗212

第五节 常见危重患者的几种感染212

一、脓毒症212

二、肺部感染213

三、腹部感染214

四、尿路感染215

五、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215

六、呼吸机相关肺炎216

第二十章 急性肺水肿218

第一节 发病机制218

一、Starling理论218

二、肺水肿的形成机制218

第二节 病因与病理生理219

一、血流动力性肺水肿219

二、通透性肺水肿221

三、与麻醉相关的肺水肿221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222

一、临床表现222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223

第四节 治疗224

一、充分供氧和机械通气治疗224

二、降低肺毛细血管静水压224

三、镇静及感染的防治225

四、复张性肺水肿的防治226

第二十一章 急性呼吸衰竭227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227

一、病因227

二、分类228

第二节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229

一、肺泡通气不足229

二、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229

三、肺内分流230

四、弥散功能障碍231

五、吸入氧分压降低231

六、氧耗量增加231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231

一、病史231

二、临床表现232

三、血气分析233

四、胸部X线233

五、其他检查233

第四节 治疗233

一、病因治疗233

二、呼吸支持疗法233

三、控制感染235

四、维持循环稳定235

五、营养支持236

六、预防并发症236

第二十二章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38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238

一、病因238

二、发病机制238

第二节 病理生理240

一、基本病理改变240

二、基本病理生理改变240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241

第四节 治疗243

第二十三章 围术期心律失常247

第一节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病因247

一、术前存在的疾病247

二、麻醉用药247

三、电解质异常248

四、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248

五、体温降低248

六、麻醉操作和手术刺激249

七、再灌注心律失常249

第二节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判断249

一、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249

二、心律失常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因素249

三、围术期常见的心律失常250

第三节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治疗256

一、围术期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256

二、围术期心律失常的治疗257

第二十四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肌梗死260

第一节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原因260

一、心肌氧供下降261

二、心肌氧需增加262

第二节 围术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262

一、临床表现262

二、心电图263

三、心肌酶谱263

四、其他检查手段264

五、诊断要点265

第三节 围术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265

一、手术前用药265

二、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与麻醉方法266

三、调控围术期氧供氧需的相关因素267

第四节 围术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268

一、药物治疗268

二、心律失常的治疗269

三、心源性休克的治疗269

第二十五章 急性心力衰竭271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271

一、病因271

二、分类272

第二节 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272

一、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272

二、心肌代谢改变273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273

四、血流动力学改变274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275

一、临床表现275

二、诊断275

第四节 治疗276

一、治疗原则276

二、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276

第二十六章 休克280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280

第二节 病理生理280

一、休克的微循环障碍281

二、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82

三、休克的细胞损伤283

第三节 休克的监测与评估284

一、临床表现284

二、监测与评估284

第四节 休克的治疗原则286

一、治疗目标286

二、复苏286

三、液体治疗286

四、纠正酸碱平衡失常287

五、血管活性药物应用287

第五节 临床常见休克处理287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287

二、心源性休克288

三、过敏性休克288

四、感染性休克288

第二十七章 术后脑功能障碍290

第一节 术后谵妄290

一、定义290

二、发病机制290

三、高危因素291

四、临床表现292

五、诊断293

六、治疗与预防293

第二节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294

一、定义294

二、发病机制与高危因素294

三、诊断295

四、治疗及预防296

第二十八章 急性肾损伤297

第一节 术后急性肾损伤297

一、高危因素297

二、分类298

三、临床常见病因及机制298

四、临床表现和并发症299

五、诊断301

六、预防与治疗302

第二节 肾移植术后的常见问题及治疗原则304

一、处理原则304

二、术后一般处理304

三、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305

第三节 肾脏替代治疗307

一、概述307

二、肾替代治疗原理307

三、肾替代治疗的方法309

四、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309

第二十九章 术后肝功能不全312

第一节 肝功能障碍的原因及临床特征312

一、高胆红素血症312

二、肝炎312

三、术后胆汁淤滞313

第二节 急性肝衰竭313

一、病因314

二、发病机制314

三、临床表现315

四、并发症315

五、肝功能分级评分316

六、诊断317

七、治疗317

第三节 肝移植术后常见问题及治疗原则318

一、排异反应318

二、并发症319

第三十章 围术期内分泌系统危象321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321

一、诱因与发病机制321

二、临床表现321

三、诊断322

四、治疗322

第二节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323

一、病因323

二、临床特点与诊断323

三、治疗324

第三节 急性糖代谢异常324

一、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324

二、危重患者高血糖症与胰岛素抵抗325

三、低血糖症326

第三十一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28

第一节 病因与病理生理328

第二节 发病机制331

第三节 临床诊断与病情评估332

第四节 预防治疗及预后337

第三十二章 心肺脑复苏340

第一节 心搏骤停的病因和诊断340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340

二、心搏骤停的诊断341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的阶段与步骤342

第三节 基础生命支持342

一、人工循环342

二、呼吸道通畅344

三、人工呼吸345

第四节 进一步生命支持346

一、除颤346

二、控制气道347

三、药物治疗348

四、人工通气和氧疗350

五、循环支持350

第五节 长期生命支持352

一、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352

二、脑复苏的治疗措施354

第六节 终止复苏357

一、脑复苏的结局357

二、脑死亡357

三、复苏终止359

第三十三章 加强医疗病房360

第一节 病房建设要求360

第二节 人员与教育362

第三节 主要任务与目的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