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总论专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代雄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7862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民法-中国-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法总论专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法的外部体系与内部体系1
第一节 民法的外部体系1
一、法学阶梯式民法体系2
二、潘得克吞式民法体系11
三、两种民法体系构造体现了不同的体系化思维模式18
第二节 民法的内部体系:民法基本原则22
一、平等原则22
二、私法自治原则29
三、诚实信用原则41
四、公序良俗原则44
五、信赖保护原则:以卡纳里斯的信赖责任理论为考察重点47
第二章 民事能力的若干疑难问题51
第一节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起点与终点51
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起点51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点59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69
一、学说与制度史考察70
二、我国民法学上的论争78
三、以“过错能力”取代“民事责任能力”81
四、过错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91
第三节 法人的民事能力95
一、法人目的范围与法人民事能力的关系95
二、设立中法人109
三、法人的侵权行为能力119
第三章 法律行为的效力瑕疵128
第一节 违反禁止性规范的法律行为128
一、问题概说128
二、国外的学说与判例129
三、对我国现行法相关规定的评价135
第二节 形式瑕疵的法律行为的效果136
一、从形式强制主义到形式自由主义136
二、法律行为法定形式的立法目的138
三、欠缺法定形式的法律行为的效果139
四、欠缺法定形式的法律行为的补正148
五、欠缺约定形式的法律行为的效果150
六、我国民法上的法律行为形式瑕疵制度153
第三节 关于恶意串通法律行为161
一、恶意串通法律行为概念的立法—学说史考察161
二、我国司法实践对恶意串通法律行为的理解163
三、恶意串通法律行为概念的立法取舍171
第四节 意思表示瑕疵的若干问题174
一、意思表示错误174
二、因胁迫而为的意思表示192
三、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203
第五节 法律行为基础障碍213
一、法律行为基础障碍理论的缘起与发展213
二、法律行为基础障碍的立法化215
三、法律行为基础障碍在我国民法中的制度空间217
四、我国民法典中法律行为基础障碍的立法构想220
第四章 法律行为的效果归属222
第一节 代理权授予行为与原因行为的关系222
一、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说考察222
二、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与学说的立场225
三、本书的观点226
第二节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228
一、比较法考察228
二、我国民法上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234
第三节 容忍代理与默示授权246
一、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上的容忍代理246
二、关于《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第3句的学说争议248
三、我国的司法实务见解250
四、本书的观点254
第四节 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效果258
一、比较法考察258
二、我国的民事立法与学说262
三、我国的司法实务见解263
四、本书的观点264
第五节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归属265
一、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类型266
二、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效果的判定基准268
三、各种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分析273
第五章 民事权利的救济278
第一节 民事权利救济制度的二元结构278
一、权利复原请求权与民事责任的区分278
二、权利复原请求权的类型构造282
三、我国民法典中权利复原请求权的立法体例选择287
第二节 关于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思考288
一、对“无过错即无责任”原则的检讨288
二、现行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能解决问题吗?293
三、作为归责原则的无过错损失分担原则297
第六章 民法上的时效302
第一节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302
一、比较法考察302
二、我国的立法、司法解释与学说304
三、本书的观点306
第二节 取得时效的立法问题311
一、取得时效的立法取舍311
二、取得时效构成要件的历史—比较法考察312
三、我国民法典中取得时效构成要件的设计320
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取得时效规则的评价322
参考文献324
后记337
热门推荐
- 2649920.html
- 1671871.html
- 598425.html
- 2695108.html
- 1599741.html
- 2456566.html
- 847792.html
- 3837495.html
- 3636355.html
- 15582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6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7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6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3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58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02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46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1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1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