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
  • 黄开国,唐赤蓉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659655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先秦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潘富恩1

前言1

第一章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1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经济进步1

第二节 礼崩乐坏的政治动荡5

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10

第四节 社会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3

1.和而不同的开明政治14

2.舆论开放的言论自由21

第五节 春秋思想文化的转变23

第二章 对传统天命论的怀疑与否定26

第一节 夏商周至春秋的天命观26

1.三代的文化官27

2.三代的天命观30

3.春秋时期的天命观35

第二节 春秋时期对传统天命观的怀疑与否定38

1.《诗经》《尚书》中的反映38

2.《左传》《国语》对天命的怀疑与否定44

1)天与人的二分化44

2)神灵之天与自然之天的二分化48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预占57

第一节 从天方面的诸预占58

1.龟卜58

1)龟卜与筮占59

2)龟卜的主要内容60

2.星象、神怪诸预占67

1)神怪的预占67

2)星象的预占69

3)历数的预占71

4)望气的预占72

1.从人的相貌的预占74

第二节 从人方面的诸预占74

1)长相的预占75

2)面部表情的预占76

3)美女祸害论77

2.从人语言的预占80

1)声音的预占80

2)语言是否适当的预占80

3)赋诗的预占83

4)童谣之类的预占84

5)名字的预占85

3.从人的行为举止进行预占87

4.据梦进行的预占90

1)天神之梦91

2)祖先神之梦92

3)鬼神之梦93

4)各种怪变之梦94

第三节 预占中包含的人文、理性因素95

1.古代预占发展的新阶段96

2.道德在预占中的作用97

3.政治在预占中的作用100

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易》104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周易》104

1.《易经》在春秋时期存在的大略105

2.与今本《易经》的比较108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易》筮115

1.用所筮得本卦进行的预占116

2.一爻变的预占117

3.数爻变的预占124

4.易数八的问题131

第三节 《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138

1.《易》筮对占卜的影响138

2.《易传》形成的直接准备140

第五章 春秋时期的《诗》148

第一节 《诗经》在春秋时期的概况148

1.春秋时期所见《诗经》的概略149

2.春秋时期所见佚诗考辨154

3.与三百篇之异同156

4.三百篇的最后定型163

5.《诗经》的来源与性质164

第二节 《诗》在春秋的运用与作用167

1.礼聘会盟的用《诗》168

2.赋《诗》言志175

3.断章取义179

4.《诗经》的作用182

1.《尚书》的来源与性质186

第一节 《尚书》在春秋时期的大略186

第六章 《尚书》与其他典籍186

2.《尚书》通行的大略188

3.引用《尚书》的具体分析190

4.《尚书》与《诗经》同为春秋的重要经典198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众多文化典籍与谚语199

1.众多的文化典籍200

2.谚语之类的流行204

第三节 孔子与春秋时期的文化典籍207

1.孔子与《周易》207

2.孔子与《诗经》209

1)春秋各国是否有不同的《诗经》209

2)孔子未有删定《诗经》211

3.孔子与《尚书》218

第七章 春秋时期的礼论221

第一节 礼观念的重大变化221

1.春秋以前的礼观念222

2.春秋时期的礼观念225

1)尊卑上下的等级之分225

2)礼数与等差229

第二节 对礼的人文理性认识233

1.礼的道德意义233

1)礼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236

2.礼的政治价值与作用236

2)礼为国之基238

3)人无礼不立240

3.礼与吉凶祸福242

第三节 礼与仪之分244

1.礼是本,仪是末245

2.仪是礼的体现247

3.礼的精神实质248

第四节 礼与乐251

1.乐的社会政治道德功用251

2.春秋是否有《礼》、《乐》成书254

第八章 春秋时期的德观概念256

第一节 德观念的两种含义257

1.广义与狭义的德概念257

2.德概念的本质规定260

第二节 德的功用与价值265

1.德与国家政治265

2.德与祸福270

3.德是人生的最高价值273

第三节 德观念的人文精神274

1.天命依德为转移说274

2.德与天命作用的矛盾之说275

3.德与天道相分之说276

第四节 德与刑278

1.德、刑是相互补充的278

2.德重于刑280

第五节 德观念的历史意义282

第九章 春秋时期的其他伦理观念285

第一节 仁观念286

1.仁者爱人286

2.仁与礼、功288

3.杀身成志,仁也289

第二节 义观念291

1.义观念的含义291

2.义必生利293

3.大义灭亲与死而利国、利民297

第三节 忠、信、孝的观念299

1.忠观念299

1)忠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300

2)忠是对国家、人民的忠诚301

2.信观念303

1)信观念的内涵303

2)信观念与忠观念及其祸福306

3.孝观念307

1)孝观念在春秋的发展308

2)孝与忠310

3)道高于忠孝311

第四节 春秋时期道德观念的特性312

第十章 重民的社会思潮314

第一节 民与神314

1.春秋时期的民315

2.民神并重论316

3.民重于神318

1)民为神主320

2)神依于民320

3)神不敌民321

1.民的作用的新认识322

第二节 对民的作用的认识322

2.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324

1)里革之说325

2)晏子之说325

3)史墨之说326

第三节 君与民328

1 君与民是相互依存的328

2 君应亲民、恤民、抚民330

1)亲民说330

2)抚民说332

3)恤民说333

1.因民的含义335

第四节 因民的统治政策335

2.德义是生民之本337

3.厚其民性340

第五节 对人性的最初认识342

1.春秋时期的性观念342

2.春秋的人性论说344

3.人性与教育学习348

主要参考文献353

附:黄开国已出版与发表论著目录355

后记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