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 第1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白寿彝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11074·673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 第1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叙篇1
第一章 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1
一、“历史”一词的歧义1
客观的历史和写的历史1
“历史”一词含义的变化:史原为官称3
从文字结构上看“史”的原意5
称历史记载为“史”和两种概念的混同6
区别两种概念的必要8
二、史学的任务和范围11
历史理论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
历史理论二: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者的历史15
历史理论三:社会历史之辩证的发展及其规律性16
史料学19
历史编纂学23
历史文学28
三、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29
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29
史学发展的规律性: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因素31
唯物主义因素在史学发展中的作用36
史学的发展跟其他学科的关系39
史学的时代特点及其社会影响40
传说时代45
第二章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上)45
一、先秦时期45
甲骨文出现以后和宗周晚年以后46
孔子和战国时的私人撰述47
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49
二、秦汉时期50
马、班的史学巨著和刘向的文献整理50
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尊儒51
石渠阁奏议和白虎观奏议54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56
史书在数量上的发展56
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56
反映门阀地主要求的时代特点57
反映其他的时代特点63
三个阶段63
四、宋元时期65
三部通史巨著65
王霸义利之辨70
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71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72
宋元史学的特点和三个阶段74
明代的史学77
五、明清时期77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77
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79
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85
第三章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下)90
一、近代前期90
民族危机的迫切感90
变法与历史必变的观点94
史学工作和革命思想的宣传98
二、近代后期102
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02
李大钊同志的贡献107
郭沫若同志的贡献109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多种成就11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斗争中建立118
三、近代后期中的考据学派122
顾颉刚先生和胡适122
梁启超125
王国维128
陈寅恪先生130
陈垣先生134
司马迁的论述137
一、汉唐时的论述137
第四章 有关史学史的古今论述137
班彪的论述140
《文心雕龙》的《史传》篇142
《晋书》卷八十二和《隋书·经籍志》的史部叙录143
刘知几的论述148
二、宋元明清时的论述150
郑樵的论述151
李贽的论述152
章学诚的论述154
梁启超对史学史专著的设想及其影响159
三、近人的论著159
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论著167
第五章 我的摸索和设想173
一、摸索的经历173
摸索的开始173
在一九六一年以后174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177
有两点比过去要好些180
二、摸索中的一些体会183
要认真地有重点地读书183
逐步前进和博约关系的处理185
师友之益187
三、我的设想192
多写专著192
关于史学史研究的四件事195
第一篇 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197
第一章 从远古的传说到国史的出现197
一、英雄人物的故事197
二、王侯贵族的文书和诗篇200
甲骨文、金文的记载200
《尚书》和《诗经》202
商周记载的特点和表述形式204
鄂君启节和侯马盟书208
三、宗周晚期以后的国史209
宗周晚期以后的时代特点和国史的出现209
世卿的家史212
第二章 《春秋》经传和私人撰述213
一、《春秋经》213
孔子修《春秋》213
《春秋》的属辞比事215
二、《公羊传》、《谷梁传》216
《公羊传》、《谷梁传》原为流行的口说216
二传的大一统思想217
二传的史料价值220
二传对《春秋》在表述方面的说明221
二传的文风222
二传的史论224
三、《国语》和《左传》225
《国语》的内容和特点226
《左传》的内容、作者和体裁228
《左传》写战争232
《左传》写辞令234
《春秋》三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236
《竹书纪年》238
一、《竹书纪年》、《世本》、《山海经》238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多种撰述238
《世本》243
《山海经》244
二、《尧典》、《禹贡》、礼书250
《尧典》250
《禹贡》253
《仪礼》和《周官礼》257
三、《战国策》259
《战国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体裁259
《战国策》在表述上的成就261
中国历史撰述的主要体裁266
四、图象和地图266
最早的历史图象268
《山海经》、《天问》和历史图象269
地图271
第四章 历史观点的初步形成273
一、神的世界273
远古传说中的氏族神273
殷人的氏族神274
周人的氏族神278
氏族神身份的变化284
氏族神身份的变化和历史来到了人间288
二、来到人间288
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的怀疑思想291
孔子和《国语》《左传》的历史观点295
三、观点的争鸣302
墨家的观点302
老子和庄子的观点305
商鞅的观点309
孟子和《易·大传》的观点310
邹衍的观点315
荀子的观点316
韩非的观点321
历史知识的重要性323
第五章 历史知识的运用323
一、“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323
列举同类事例以说明一个问题324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上说明问题326
援引史事进行理论上的辩诘330
韩非对历史知识的运用331
《吕氏春秋》对历史知识的运用333
二、“疏通知远”334
“疏通知远”的重要意义334
孔子论“有道”、“无道”和墨子论治乱335
战国时期主张变法的人物:商鞅和赵武灵王339
孟子和荀子对历史前途的看法342
李斯和韩非对历史前途的看法348
三、直笔、参验、解蔽355
直笔和良史355
儒墨重“征”“信”358
《吕氏春秋》的《察传》篇360
韩非论“参验”362
荀子论“蔽”和“解蔽”363
《庄子·天下篇》和解蔽精神367
“蔽”和“通”372
热门推荐
- 2018469.html
- 465030.html
- 3015731.html
- 1129923.html
- 3101553.html
- 2990957.html
- 1535054.html
- 1869903.html
- 2573740.html
- 3063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21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1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67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23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32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9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81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32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19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