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孔祥毅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699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29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7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金融协调的历史考察3
导论 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3
一、金融制度变迁分析4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演进4
(二)信用与信用工具发展8
(三)金融中介的沿革11
(四)中央银行制度变革19
二、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25
(一)金融与经济发展25
(二)双刃剑32
(三)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33
三、金融协调理论概要40
(一)金融协调理论现实基础40
(二)金融协调理论经济学基础42
(三)金融协调理论的内容和思想框架43
(四)金融协调理论的意义47
四、金融协调理论运用(Ⅰ):两个现实问题49
(一)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连通和联动:泡沫经济的根源之一49
(二)需求不足与金融协调问题51
五、金融协调理论运用(Ⅱ):金融协调战略研究53
(一)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53
(二)金融监管与金融效率协调战略56
(三)金融国际化协调发展战略62
六、结语64
第一章 金融中介机构的变迁与金融协调66
一、金融中介机构66
二、中国金融中介机构的变迁68
(一)早期的金融中介68
(二)近代的金融中介70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金融中介71
三、金融中介变迁的原因73
(一)早期金融中介变迁的原因73
(二)中国近代金融中介变迁的原因73
(三)社会主义时期金融中介变迁的原因74
四、金融中介创新与金融风险75
(一)钱庄、票号的创新与风险76
(二)近代金融中介的创新与风险76
(三)社会主义时期金融中介发展77
五、金融中介变迁中的金融协调78
(一)金融中介发展的外部协调78
(二)金融中介发展的内部协调79
第二章 工业化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82
一、工业化国家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82
(一)货币制度的演进82
(二)金融组织机构的演进84
(三)金融交易的演进88
二、工业化国家金融制度变迁分析91
(一)变迁的动因91
(二)变迁的内在逻辑92
(三)变迁的趋势95
三、工业化国家金融风险的制度因素96
(一)金融机构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96
(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了冲击97
(三)跨国银行和银行大型化的制度缺陷98
(四)政府主导型金融制度的缺陷98
(五)“金融安全网”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99
四、工业化国家的金融协调100
(一)金融制度与金融秩序的关系100
(二)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101
第三章 转轨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105
一、转轨国家金融制度变迁105
(一)研究范围105
(二)转轨国家金融变迁状况的描述107
二、影响转轨国家金融制度变迁的因素109
(一)政策因素的巨大推动力110
(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111
(三)经济结构多元化局面的形成112
(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113
(五)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114
三、转轨国家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115
(一)计划经济制度基础115
(二)金融制度基础117
(三)企业制度基础119
(四)金融国际化121
四、转轨国家的金融协调123
(一)政府营造市场环境123
(二)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革123
(三)完善金融企业内控制度124
(四)谨慎开放资本市场124
(五)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125
(六)银行与企业的重组与再生126
第四章 金融市场变迁与金融协调128
一、金融市场变迁的历史轨迹128
(一)金融市场的形成132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133
(三)中国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136
二、金融市场变迁的动因142
三、金融市场发展的内部协调149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内在联系149
(二)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151
第五章 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155
一、企业融资制度的发展157
(一)发达国家企业融资制度的演进157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融资制度的演进164
二、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169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下的企业融资制度169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融资制度172
(三)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制度176
三、中国企业融资制度的构建180
(一)两种选择180
(二)多元协调型企业融资制度182
(三)多元协调型企业融资制度的构建185
(四)证券融资方式的完善189
第六章 中央银行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193
一、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193
二、货币发行制度的变迁与金融协调195
(一)货币发行制度的变迁195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197
三、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变迁与金融协调197
(一)宏观调控目标的演变198
(二)宏观调控手段与方法的演变203
四、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金融协调214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214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历史演变216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果217
(四)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219
第七章 货币制度的变迁与金融协调222
一、中外货币制度的变迁223
(一)货币的发展223
(二)中外货币制度的变迁228
二、货币流通规律230
(一)“劣币驱逐良币”规律230
(二)“良币驱逐劣币”规律232
三、货币制度与金融协调233
(一)货币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协调233
(二)货币制度的内部协调236
第八章 货币政策制度的变迁与金融协调241
一、货币政策理论的演变241
(一)早期货币政策思想241
(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货币政策制度理论243
(三)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货币政策制度理论的新发展244
二、货币政策制度的变迁245
(一)货币政策制度的演变245
(二)货币政策制度发展的轨迹248
三、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250
(一)货币政策的国际间协调250
(二)货币政策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协调252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253
(四)经济金融化与货币政策256
(五)货币政策发挥有效作用的宏观经济环境257
(六)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258
四、中国货币政策的总体评价与改革建议260
(一)发展及评价260
(二)我国货币政策改革的建议264
第九章 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266
一、金融监管制度的理论266
(一)金融监管268
(二)目标和内容270
(三)制度结构与决策过程272
(四)制度变革与创新机制274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277
(一)历史进程277
(二)变革与创新机制279
三、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过程285
(一)变革的历史考察286
(二)分析289
四、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与协调292
(一)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非均衡状态292
(二)21世纪中国金融监管制度面临的环境296
(三)由环境所决定的战略选择297
第十章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金融协调301
一、国际货币制度与金融协调的一般关系301
(一)国际金融协调301
(二)国际货币制度与金融协调的关系303
二、国际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304
(一)国际金本位制与货币政策协调304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货币政策协调307
(三)《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协调311
三、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政策协调314
(一)选择浮动汇率的困惑314
(二)资本流动自由化后的不对称318
(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选择的困难320
四、当前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特征及启示321
(一)国际政策协调的变化特征321
(二)中国的几点战略思考326
第十一章 合作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331
一、合作金融制度331
(一)合作金融制度的基本内涵331
(二)合作金融制度的本质特征332
(三)合作金融制度的特点333
二、合作金融制度变迁335
(一)合作金融制度产生和发展335
(二)中国合作金融制度的质变347
三、中国合作金融制度的协调与发展351
(一)合作金融制度351
(二)我国合作金融制度的双轨制发展353
第十二章 金融危机与金融协调358
一、金融危机的历史回顾358
二、金融危机与金融协调363
三、金融经济时代与金融协调理论369
下篇 金融协调的理论分析377
第十三章 金融制度变迁轨迹的一般性分析377
一、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377
(一)经济发展变化377
(二)社会制度变化380
(三)经济调控382
(四)金融创新385
二、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理论创新387
(一)金融经济发展推动金融理论创新387
(二)金融理论发展推动金融业务和制度的创新389
(三)金融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作用391
三、金融制度变迁中的金融协调392
第十四章 金融与经济、社会协调395
一、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395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95
(二)金融经济不协调的形成过程397
二、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403
(一)金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03
(二)社会环境对金融发展的作用406
三、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412
(一)经济增长中的社会因素412
(二)经济增长中的文化背景413
(三)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14
四、金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416
(一)金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416
(二)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419
(三)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424
第十五章 金融协调的层次427
一、金融协调与可持续发展427
二、金融微中观协调428
(一)证券业和银行业的协调429
(二)融资结构的协调430
(三)金融市场的协调432
(四)银企关系的协调433
三、金融宏观协调434
(一)风险和收益的协调434
(二)货币政策的协调435
(三)金融监管的协调436
四、世界金融体系的协调438
第十六章 金融业的内部协调441
一、金融业协调的理论分析441
(一)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441
(二)金融要素与金融协调448
二、银行业协调453
(一)银行业协调的一般描述453
(二)银行业不协调的内在矛盾454
(三)协调银行业的成本——收益分析456
(四)银行业协调的层次性457
三、证券业协调459
(一)证券业与经济增长459
(二)证券业协调的一般描述461
(三)证券业协调与市场效率461
(四)证券业协调的“瓶颈”462
四、保险业的协调465
(一)保险业与经济发展465
(二)保险业协调的模式选择468
五、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的协调473
(一)三业协调的理论基础——资产专用性473
(二)混业协调的焦点474
(三)混业协调模式的分析475
(四)中国的混业协调分析476
第十七章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479
一、关联性分析482
(一)两市场的关系482
(二)两市场的联结渠道485
二、面临的困境490
(一)市场失灵491
(二)政府失灵494
三、协调发展的策略497
(一)协调策略的阶段性497
(二)金融全球化趋势下的协调策略506
第十八章 区域金融与国家金融的协调508
一、区域金融的崛起与安全保障509
二、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511
(一)区域性商业银行511
(二)资本市场512
(三)资金投入机制512
三、区域金融流动513
(一)商品买卖形成的资金流动514
(二)劳务输出与资金流动514
(三)直接投资引起的资金流动514
(四)银行间的资金流动515
四、区域金融上下之间的协调516
(一)建立统一分层的金融调控体系516
(二)优化区域金融的运行机制517
(三)改善和加强金融监管518
第十九章 国际金融协调521
一、国际金融协调的理论基础521
(一)“溢出效应”理论521
(二)“货币替代”理论523
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524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524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526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协调的措施528
三、国际金融运行的协调529
(一)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协调529
(二)外汇储备与本外币政策之间的协调531
四、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532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及其传递途径532
(二)当前国际金融监管的局限性及加强其协调的必要性534
(三)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的措施536
五、国际金融的组织性与制度性协调537
(一)国际金融组织性协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537
(二)国际金融组织性协调的改进措施建议538
(三)加强国际金融制度性协调的原因分析538
(四)《金融服务贸易协定》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539
六、入世后我国国际金融协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541
(一)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541
(二)入世对我国国际金融运行的影响及对策542
(三)入世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影响及对策544
第二十章 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546
一、利率汇率政策关系的理论依据546
(一)利率—汇率政策协调的理论依据546
(二)利率政策对汇率的传导机制561
(三)汇率政策对利率的传导机制563
二、利率—汇率失调的理论与实证分析565
(一)利率—汇率失调的理论分析566
(二)利率—汇率失调的实证分析——泰国案例571
三、中国的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576
(一)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政策分析577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率汇率政策587
(三)中国的利率汇率关系598
第二十一章 金融发展的内外协调605
一、内外协调的产生605
(一)内外协调的含义606
(二)内外协调的必要性607
(三)内外协调的理论基础610
(四)内外协调的前景611
二、内外协调的运行机制612
(一)内外协调机制612
(二)金融发展内外协调运行的典范:欧洲货币一体化616
三、内外协调政策617
(一)国际收支均衡与总供求617
(二)货币制度的协调617
(三)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618
(四)内外金融机构的协调619
(五)中央银行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协调619
四、中国金融发展的内外协调620
第二十二章 宏观金融效率与协调623
一、宏观金融效率的界定624
二、宏观金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626
(一)宏观金融效率的衡量626
(二)协调与金融效率628
(三)宏观金融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630
三、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宏观金融效率633
(一)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宏观金融效率633
(二)金融机制和经济环境的协调与宏观金融效率634
四、产权制度与宏观金融效率637
五、金融工具与宏观金融效率639
(一)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宏观金融效率639
(二)金融工具的协调与宏观金融效率640
六、金融市场与宏观金融效率641
(一)间接金融市场与宏观金融效率642
(二)直接金融市场与宏观金融效率645
(三)金融市场协调与宏观金融效率647
七、利率机制与宏观金融效率648
(一)利率与储蓄、投资的关系648
(二)利率机制功能与宏观金融效率649
八、宏观金融调控与宏观金融效率651
(一)宏观调控与宏观金融效率651
(二)调控方式与宏观金融效率652
第二十三章 货币政策效率与金融协调654
一、影响货币政策宏观金融效率的因素分析655
(一)货币当局的金融政策效率655
(二)货币政策效率与金融环境的动态协调661
(三)金融内部协调与货币政策效率662
(四)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效率666
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效率提高的若干思考668
(一)中国货币政策效率的估价668
(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效率提高的途径676
第二十四章 金融协调发展战略研究681
一、从亚洲金融危机看金融发展的战略性失误681
(一)政府主导型金融赶超战略的缺陷681
(二)金融监管软弱683
(三)利用外资的战略失误687
(四)日、韩主银行制度的缺陷688
二、金融发展的战略模式689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689
(二)金融发展总体战略类型690
(三)三种战略模式的比较与选择691
三、金融创新战略693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观693
(二)金融创新的两种模式695
(三)金融创新政府主导的根源695
(四)政府主导型金融创新的效率损失和路径依赖696
(五)从政府主导到市场推进——我国金融创新模式的战略转移698
四、金融监管战略699
(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699
(二)金融监管有可能损害金融效率702
(三)制定合理的金融监管战略703
(四)改进我国金融监管的战略措施708
五、金融国际化战略709
(一)金融国际化的利益与风险709
(二)金融国际化总体战略711
(三)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713
(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战略选择714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715
主要参考文献717
热门推荐
- 1520370.html
- 2620991.html
- 2069963.html
- 663275.html
- 2723153.html
- 2483978.html
- 499975.html
- 1330426.html
- 1473229.html
- 17756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8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56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74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20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25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77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4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7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59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