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全国二十一所高等师范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01061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50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第一节哲学的性质和特征1
一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1
二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4
三 哲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6
四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7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8
一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8
二 哲学基本派别11
第三节哲学的历史发展15
一 哲学的历史形态15
二 哲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1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2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25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25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26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2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31
变革3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规定了哲学对象31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33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3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39
一 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则39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发展40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42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44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意义44
二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47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49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49
一 哲学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49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51
三 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54
四 物质范畴在现代科学中的深化55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56
一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56
二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59
三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61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63
一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63
二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66
三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68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70
一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70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72
三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5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78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78
第四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78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82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85
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85
二 意识和信息91
三 意识和人工智能95
第三节意识的作用98
一 意识的能动性98
二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01
三 在意识作用问题上不同观点的对立103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107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107
一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107
二 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110
三 普遍联系与系统科学112
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发展及其规律115
一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115
二 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116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119
一 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的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119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20
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22
四 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对立124
第六章对立统一规律127
第一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27
一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27
二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31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32
一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132
二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134
第三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38
一 矛盾的客观普遍性138
二 矛盾的特殊性139
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43
第四节 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式146
一 矛盾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146
二 矛盾解决的方式147
第七章质量互变规律150
第一节质和量150
一 质150
二 量152
三 质和量的统一——度155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157
一 量变和质变157
二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58
三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63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165
一 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165
二 质量互变规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167
第一节肯定和否定173
一 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173
第八章否定之否定规律173
二 辩证的否定观175
三 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178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179
一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179
二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8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85
一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185
二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89
第四节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91
一 新事物和旧事物191
二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92
三 善于发现、热情扶植新事物194
第九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96
第一节原因和结果196
一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196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99
三 原因和结果范畴的方法论意义201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202
第二节必然性和偶然性202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204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的方法论意义207
第三节可能性和现实性208
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208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211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的方法论意义212
一 内容和形式的含义214
第四节内容和形式214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215
三 内容和形式范畴的方法论意义217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218
一 本质和现象的含义218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219
三 本质和现象范畴的方法论意义221
一 达尔文的贡献和马克思的伟大发现223
第一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223
第十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223
二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227
第二节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231
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31
二 社会机体的矛盾结构236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39
一 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和根据239
二 地理环境、人口与社会发展243
一 生产力248
第十一章社会生产方式248
第一节生产方式的结构与系统248
二 生产关系251
三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55
第二节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256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56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259
一 改革是同一生产方式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264
第三节生产方式的发展与改革264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266
第十二章社会形态270
第一节社会形态的结构与系统270
一 经济基础270
二 上层建筑273
三 社会形态276
第二节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规律279
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279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282
第三节社会形态的发展与改革287
一 改革的实质及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87
二 社会主义改革289
第十三章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295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295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95
二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98
三 阶级的消灭303
第二节国家304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04
二 国家的职能和形式307
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与专政相统一的国家309
四 国家的消亡311
第三节社会革命312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历史作用312
二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类型313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318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构成318
一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318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20
三 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321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特点和形式322
一 社会意识的特点322
二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325
第三节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28
一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328
二 科学发展的规律性330
三 科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杠杆333
第四节精神文明建设336
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36
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38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40
第十五章生活方式344
第一节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制约性344
一 什么是生活方式344
二 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346
三 生活方式的其他制约因素350
第二节生活方式的要素、结构和特性353
一 构成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353
二 生活方式系统的基本特性358
一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361
第三节生活方式的变迁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361
二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364
三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建设367
第十六章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70
第一节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370
一 人的本质370
二 人的价值373
第二节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377
一 唯心史观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377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380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384
第三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86
一 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386
二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87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390
一 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395
第四节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395
二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397
第十七章认识和实践402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402
一 认识的主客体要素及其结构402
二 主客体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406
三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10
一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413
第二节 认识的基础413
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418
第三节认识的过程419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419
二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转化425
三 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29
第十八章真理432
第一节客观真理432
一 真理的客观性432
二 真理的具体性435
三 真理和谬误437
第二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441
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441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443
三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真理观上的错误实质446
第三节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448
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48
二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451
三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452
第十九章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455
第一节归纳和演绎455
一 什么是归纳和演绎455
二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457
三 归纳和演绎的作用460
第二节分析和综合461
一 什么是分析和综合461
二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463
三 分析和综合的作用468
一 什么是抽象和具体469
第三节抽象和具体469
二 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471
三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473
第四节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475
一 什么是历史的与逻辑的475
二 历史的与逻辑的辩证统一477
三 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479
一 人类对必然与自由认识的发展482
第二十章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482
第一节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482
二 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487
三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永无止境491
第二节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494
一 社会进步494
二 人类解放497
三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500
热门推荐
- 3845586.html
- 112229.html
- 2624996.html
- 2274635.html
- 2902945.html
- 3749213.html
- 105567.html
- 1868778.html
- 1001140.html
- 1689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6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32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57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9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87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3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22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97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