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大理论和支撑体系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从政,阎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 ISBN:978722007551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138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城乡建设-研究-成都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大理论和支撑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1
一、统筹城乡发展2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2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3
(三)成渝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5
二、城乡二元结构与统筹城乡发展7
(一)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提出7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路径10
(三)我国城乡差距现状13
(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需求指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17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18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18
(二)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22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决定了成渝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26
四、中国改革历程与统筹城乡发展28
(一)中国改革历程回顾28
(二)新时期改革的主要特点和任务30
(三)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动改革深化32
(四)改革进程的阶段性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中行政和社会体制改革重点33
五、“成都试验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重大问题36
(一)“成都试验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分析36
(二)“成都试验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亟须研究的重大问题42
第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44
一、相关经济学理论评述45
(一)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45
(二)全要素贡献率理论47
(三)城市化理论47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统筹城乡发展概述49
(一)经济发展方式49
(二)统筹城乡发展51
三、成都市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及转变制约因素分析54
(一)成都市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54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分析57
四、统筹城乡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60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选择城市化道路60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61
五、成都市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61
(一)统筹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指南62
(二)统筹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动力63
(三)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活力64
(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载体65
(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基础67
(六)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保障69
第三章 城乡统筹与农村市场主体培育71
一、世界各国(地区)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经验借鉴71
(一)日本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市场主体培育现状71
(二)韩国农业发展概况与合作社简况74
(三)法国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市场主体培育现状74
(四)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经验75
(五)印度农业改革成果及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现状78
二、国内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80
(一)农村市场主体的存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80
(二)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类型、作用及局限81
(三)地区模式简介88
(四)带普遍意义的培育措施92
(五)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发展趋势93
三、成都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95
(一)成都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现状95
(二)成都农村市场主体培育存在的问题101
四、进一步推进成都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对策106
(一)进一步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的重点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106
(二)注重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和经验推广107
(三)重视农村市场主体的质量规模107
(四)加强政府在农村市场主体培育中的扶持作用108
第四章 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制度障碍与改革路径110
一、土地资本化的制度障碍分析111
(一)农地产权主体虚置111
(一)农民土地发展权的缺失113
(三)土地配置效率低下114
二、土地资本化的改革路径选择116
(一)做实农村集体产权主体117
(二)以土地发展权的贴现来分摊土地用途管制的成本118
(三)农地使用权抵押可获得性的农村金融工具创新119
第五章 重建农村承包地的产权主体123
一、现行农村承包地产权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125
(一)必要性分析125
(二)紧迫性分析126
(三)改革方向:集体不再虚置127
二、现行农村承包地产权制度的主要缺陷128
(一)承包地产权主体虚置与委托—代理关系颠倒128
(二)集体组织的刚性行政代理约束与软性土地委托约束并行129
(三)土地经营难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129
(四)土地经营效益难以进一步提高130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131
(一)所有权明晰是一切产权制度安排有效性的根本前提131
(二)建立新型土地“委托—代理”关系132
四、农村承包地产权改革的现实约束条件132
(一)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约束133
(二)农民土地经营能力约束133
(三)政府、集体公权约束134
(四)制度变革与外部成本约束134
五、如何重建农村承包地产权主体135
(一)重新确立农民与集体的产权关系,明晰土地产权135
(二)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行政职能的分离,抑制集体公权对农民作为承包地产权主体地位的干扰136
(三)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作为承包地产权主体的各项权益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136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土地的经济职能与社会保障职能的分离137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139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理论140
(一)政府职能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本质内涵140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基础140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意义141
二、成都市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143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效果欠佳143
(二)单一强化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不够144
(三)部门职能交叉、职权不清现象仍然存在144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待向纵深发展145
(五)制约政府职责转变的障碍有待进一步消除146
三、城乡统筹发展中政府的职能定位147
(一)经济调控与规划引领149
(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149
(三)完善社会管理体制149
(四)确保公共服务质量150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制150
(一)构建“权力明晰化、职责无缝化、管理一体化”的政府职责体系151
(二)推进政府流程再造,建立“高效便捷、协调联动”的行政运行机制152
(三)构建社会力量支持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153
(四)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机制153
(五)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系154
(六)健全分层分类绩效评估系统,落实行政问责机制,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154
(七)推进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构建行政文化体系155
第七章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156
一、成都市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157
(一)探索选准用好干部的新途径157
(二)群众参与提高决策质量158
(三)落实和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159
(四)保障党员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及公务人员的监督权159
二、成都市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160
(一)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进一步落实160
(二)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161
(三)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加161
(四)党的执政能办进一步提高161
(五)基层干部与党员群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162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统筹推进163
(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163
(二)乡村治理机制的基本功能164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166
(一)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基础上的政府引导机制166
(二)发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示范效应168
(三)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69
第八章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决策支撑体系171
一、决策的内涵及其理论体系171
(一)决策的内涵172
(二)现代决策理论174
二、建立健全决策体系的重要意义175
(一)成都市决策体系的现状175
(二)完善决策支撑体系的重要意义178
三、部分城市决策体系比较180
(一)深圳市180
(二)武汉市180
(三)重庆市181
四、建立健全决策支撑体系的方向和重点182
(一)发展方向182
(二)组织结构183
(三)运行制度187
第九章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产业支撑体系191
一、统筹城乡与产业支撑191
(一)统筹城乡与城乡一体化191
(二)产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192
(三)城乡产业差别193
(四)城乡产业联系195
二、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的构建200
(一)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200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的基本途径202
三、成都市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206
(一)成都市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状206
(二)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09
四、构建成都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的对策与建议213
对策一:以三个圈层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乡产业布局213
对策二:提升制造业新一轮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214
对策三:加快中心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市服务业向农业的延伸215
对策四:大力发展城市旅游215
对策五:加快乡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216
对策六:重视和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216
对策七:强化城乡产业的关联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16
对策八:以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217
第十章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文化产业支撑体系220
一、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220
(一)发展现状2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221
(三)发展前景224
二、国内外的经验借鉴及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框架225
(一)国内外经验借鉴225
(二)研究思路227
(三)成都市文化产业支撑体系研究框架229
三、构建富有竞争活力及和谐的文化市场体系229
(一)多渠道培育有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市场主体229
(二)建立和完善各类文化资源的市场交易平台232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类中介机构233
(四)建立高效和大众化的文化资源信息网络库234
四、构建高效及合理的政府组织管理体系236
(一)对文化产业宏观调控的运行机制236
(二)建立和健全政府对文化产业宏观管理组织体系的思路237
五、构建合理并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体系242
(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构242
(二)人才激励机制244
(三)人才的引进和选拔机制245
(四)高级人才交流市场248
六、建立和健全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系249
(一)融资体系249
(二)风险投资渠道250
(三)政府资金支持体系252
七、建立和健全科学及透明的政策体系254
(一)创业政策255
(二)税收优惠的政策256
(三)鼓励文化创新政策256
(四)培育和引进紧缺人才的政策257
八、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其他保障体系258
(一)技术支撑体系建设258
(二)人文环境支撑体系建设261
(三)各类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组织体系262
第十一章 成都城乡统筹中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263
一、城乡统筹中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地位和作用264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在社会投融资体系中的地位264
(二)城乡统筹中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265
二、城乡统筹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要求266
(一)提高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能力267
(二)促进区域性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267
(三)加大政府融通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268
(四)加大对农业的资金融通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68
(五)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主导作用268
三、城乡统筹中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的构成269
四、成都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70
(一)依据行业要求分类建立投资公司,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初步形成270
(二)以现代企业制度方式建立政府投资公司270
(三)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力量271
五、城乡统筹中进一步改革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措施273
(一)拓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功能,扩大政府投融资平台覆盖范围273
(二)整合利用资源,做好国有投资公司资产管理273
(三)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拓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274
(四)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长效支农模式274
(五)完善政府基金制度,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274
(六)健全直接融资机制,拓宽成熟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275
六、可资借鉴的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模式介绍275
(一)几种主要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275
(二)政策性产业扶持基金模式277
(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运行模式279
第十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280
一、发展公共服务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281
(一)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281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282
(三)地方政府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282
(四)创造经济环境,发展社会事业的需要283
二、公共服务的界定与地方政府的责任283
(一)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分层283
(二)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职能定位284
(三)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原则286
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基本公共服务288
(一)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同理解与我们的界定288
(二)均衡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目标289
四、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成都市城乡统筹进程中的主要障碍289
(一)整体性滞后289
(二)结构性滞后292
(三)制度性滞后293
五、成都市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的成效、目标与保障措施295
(一)成都市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及成效295
(二)成都市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与保障措施296
六、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298
(一)支撑内容298
(二)支撑方式301
第十三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转移支付支撑体系303
一、转移支付理论与国际借鉴304
(一)转移支付理论304
(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借鉴307
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制约因素311
(一)我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沿革及现状评价311
(二)成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现状分析315
(三)成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317
(四)建立转移支付制度面临的现实与技术难题324
三、成都政府转移支付支撑体系的构建326
(一)建立转移支付制度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326
(二)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制327
(三)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撑330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监督制度333
(五)探索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333
四、建立转移支付支撑体系的几点建议334
(一)落实财富共享理念,有效推进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享有的均等化334
(二)加大全域财政均衡力度,推进功能区形成和区域协调发展335
(三)建立转移支付标准体系,推动转移支付制度化、规范化、公式化337
(四)理顺省市关系,继续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转移支付支持338
(五)继续争取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资金,研究财政体制变革对策339
(六)省市合力,推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的建立和横向转移支付合作机制的形成339
(七)建立以土地收益为来源的转移支付基金服务建立,完善对农民的社会保障340
第十四章 城乡统筹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342
一、成都丰富的人才资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43
(一)人才总量位居中西部前列343
(二)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并实现了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的较快增长344
(三)人才质量快速提升,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得到提升345
(四)人才向产业聚集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人才短缺状况有所缓解346
(五)人才市场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人才实现合理有序流动347
(六)人才服务公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才工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348
二、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人才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348
(一)显性问题分析348
(二)隐性问题分析351
三、努力构建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353
(一)“三轮驱动”构筑起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人才支撑353
(二)“两翼护航”构筑起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人才支撑360
第十五章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指标体系364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内涵365
(一)统筹城乡发展365
(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365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指标体系的构建367
(一)指导思想367
(二)遵循原则367
(三)经验借鉴368
(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指标体系370
三、落实措施378
(一)加强组织领导379
(二)落实工作责任379
参考文献381
后记386
热门推荐
- 1699489.html
- 1107185.html
- 3591471.html
- 18142.html
- 3055146.html
- 1762516.html
- 353776.html
- 1931496.html
- 740945.html
- 1069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9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52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2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33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74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1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68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