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互联网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武长海,涂晟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6964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89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206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应用-金融监管-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互联网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基础理论概述1
第一节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1
一、从“金融”概念的演进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1
(一)“金融”概念之历史演进1
(二)“互联网金融”概念之辩3
(三)“互联网金融”概念之重新审视9
二、互联网与金融业融合的不同阶段11
(一)电子金融阶段12
(二)网络金融阶段13
(三)大数据金融阶段16
(四)下一个风暴眼——人工智能金融阶段18
三、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的特征与发展19
(一)从“无纸化与虚拟化”向“程式性与智能化”发展20
(二)从“直接性与迅捷化”向“即时性与移动化”发展20
(三)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向“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跨界融合”发展21
(四)金融的“普惠性”、“互助性”逐渐增强21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的基础理论研究22
一、网络经济理论22
(一)网络经济学定律22
(二)网络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23
二、金融创新理论25
(一)金融创新的理论解释25
(二)互联网对传统金融创新的冲击27
三、金融与数据的基因匹配理论29
(一)互联网金融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30
(二)互联网金融可大幅提升金融的支付清算功能效率31
(三)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完善了风险配置功能31
(四)互联网金融积极推动了金融提供价格信息的功能31
第三节 中国语境下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本质32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32
(一)电子金融阶段33
(二)网络金融阶段34
(三)大数据金融启蒙阶段34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及中国特色37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还是金融37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中国特色38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准入制度研究40
第一节 传统金融投资者准入的制度分析42
一、传统金融投资者准入限制的“三维度”标准42
(一)信息可获得性43
(二)专业性44
(三)经济能力46
二、传统投资者准入限制的法律责任47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投资者准入标准的影响分析49
一、传统投资者准入限制“三维度”标准的经济分析49
(一)理性人假设、信息成本与信息可获得性标准49
(二)不理智的投资者、行为金融学与专业性标准51
(三)投资者经济实力要求与风险承受能力标准54
二、互联网金融对准入限制经济基础的突破与变革55
(一)信息成本降低,“信息可获得性”增加57
(二)数据分析使得投资人更为理性59
(三)互联网金融产品改变了风险承受能力需求62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准入的效率分析与制度重构63
一、投资者准入限制影响资金配置的效率63
二、投资者准入限制影响风险配置的效率65
三、应实行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开放准入”下的“额度限制”制度67
(一)理想制度模式——取消资格限制,实行开放准入67
(二)过渡制度模式——根据财产状况限制投资额度68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开放准入的监管及制度条件71
一、互联网金融中的监管体系构建问题72
(一)构建投资者信息数据库72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数据统计监测体系73
(三)构建在线纠纷解决机制75
二、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披露责任问题76
三、互联网金融中投资顾问认定的相关问题80
四、互联网金融中的投资者教育问题83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挑战与完善86
第一节 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演化、内容及特点87
一、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演化87
(一)早期的金融监管理念(20世纪30年代以前)87
(二)全面控制的金融监管理念(20世纪30-70年代)88
(三)放松的金融监管理念(20世纪70-90年代)88
(四)重新加强的金融监管理念(20世纪90年代至今)88
二、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主要内容90
(一)“经济人假设”理念的形成与填补90
(二)金融脆弱性的监管理念92
(三)“市场失灵”的金融监管理念94
(四)“公共产品”与“监管失灵”的金融监管理念99
(五)法律不完备的金融监管理念104
三、传统金融监管理念表现出的主要特征106
(一)传统金融监管理念围绕“有效监管”的主题辩证展开106
(二)传统金融监管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监管上108
(三)传统金融监管理念大都在危机爆发后形成,起源具有“后发性”109
(四)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强干预”的方式消除“信息不对称”112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提出的挑战114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基础受到冲击114
(一)行为金融学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115
(二)信息传播学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116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失灵”的结构发生了变化117
(一)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弱118
(二)防范操作性风险带来的负外部性将成为金融监管的主要矛盾119
(三)竞争不完全性将更加突出121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传染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更难预防122
四、在互联网背景下,“卡特里娜效应”对金融监管理念起源的挑战123
五、政府直接干预的方式已经不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124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监管理念的完善125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新理论架构与基础125
(一)“过度互联”理论125
(二)“正反馈”理论127
(三)在复杂系统中,应以防范“过度互联”和“正反馈”为监管理念128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监管应以“风险配置”取代“风险防范”理念130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激励相容的金融监管理论将得到广泛运用131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136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金融风险的衍变137
一、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137
(一)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期限错配问题138
(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集中赎回问题139
(三)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防范与应对机制140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特殊的流动性风险——“刚性兑付”141
二、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142
三、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143
(一)贷前借款人信用审核问题145
(二)贷款后资金用途及流向无法监控问题146
(三)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147
四、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148
五、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152
(一)违法违规导致的风险153
(二)法律法规规定不足导致的风险154
(三)国际法律法规冲突的风险155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新风险155
一、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誉风险155
二、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157
(一)系统性的安全风险158
(二)技术选择风险159
(三)技术支持风险159
三、互联网金融的数据风险160
(一)数据噪音风险160
(二)数据库安全风险160
四、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运用风险161
五、互联网金融的垄断风险163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金融风险的特殊性163
一、传染性164
二、快速转化性165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新因素166
一、太互联而不能倒167
二、太快而不能挽救169
第五章 “金融互助”新型传销监管研究172
第一节 “金融互助”传销的发展现状与模式172
一、“金融互助”传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172
二、“金融互助”传销的模式173
(一)“金融互助”传销的起源与传入173
(二)“金融互助社区”的模式175
第二节 “金融互助”传销的特点与社会危害性176
一、“金融互助”传销的特点176
(一)“MMM””及类似主体不具备合法资质176
(二)“MMM”及类似主体无经营实体、不具备理财产品发售资质176
(三)“MMM”及类似主体的运作模式具有非法集资、传销特征177
(四)“MMM”及类似主体传播速度快,迷惑性、利诱性和隐蔽性强177
(五)“MMM”及类似主体的跨地区和跨国界性178
(六)“MMM”及类似主体的伪互联网金融性178
(七)“MMM”及类似主体的参与者素质高,影响面广178
二、“金融互助”传销的社会危害性178
(一)“金融互助”传销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178
(二)“金融互助”传销扰乱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179
(三)“金融互助”传销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利益179
(四)“金融互助”传销滋生了大量境内外犯罪活动180
(五)“金融互助”传销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180
第三节 “金融互助”传销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及其本质180
一、“金融互助”传销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80
(一)“金融互助”与互助金融180
(二)“金融互助”与金融传销181
(三)“金融互助”与社交金融181
二、“金融互助”传销的金融本质和法律性质182
(一)“金融互助”的金融本质182
(二)“金融互助”的法律性质183
第四节 “金融互助”传销的监管困境与监管路径185
一、“金融互助”传销泛滥和监管困难的原因185
(一)关于金融传销的法律法规缺位,现有法律难以发挥作用185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投资渠道狭窄186
(三)投资者相关法律和金融知识教育缺失,认知偏差,急功近利186
(四)政府对“金融互助”行为的认识不足186
(五)政府对金融投资者保护不足187
(六)我国金融业监管侧重机构而非功能监管187
(七)传统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式187
(八)涉案因素复杂,监管责任划分不明确187
二、遏止“金融互助”传销的监管路径188
(一)采取终端打击的方式188
(二)采用协同监管的办法188
(三)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188
(四)完善遏止“金融互助”传销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189
(五)完善遏止“金融互助”传销行为的工作制度和程序189
(六)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189
热门推荐
- 624672.html
- 3162260.html
- 63430.html
- 2785140.html
- 1266524.html
- 3789352.html
- 1125118.html
- 918993.html
- 855670.html
- 15856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2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1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41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91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62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48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30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02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88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