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艺术史 音乐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艺术史 音乐卷
  • 史仲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2501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181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1242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音乐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艺术史 音乐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远古三代音乐史3

第一章 概述3

第二章 全新世中国古人类音乐的物态遗存7

第一节 裴李岗文化期的音乐文物11

第二节 河姆渡文化期的音乐文物15

第三节 仰韶文化期的音乐文物16

第四节 大汶口文化期的音乐文物17

第五节 马家窑文化期的音乐文物18

第六节 龙山文化期的音乐文物20

第七节 音乐听觉思维的发展——由陶埙测音透露的音阶形成过程中的有关信息23

第三章 全新世中国古人类音乐活动在后世文献中的反映25

第四章 原始乐舞的文化心理分析32

第一节 图腾之乐32

第二节 典礼之乐34

第三节 农事之乐35

第四节 战争之乐37

第五节 生息之乐38

第六节 原始乐舞的文化特征39

第五章 氏族社会音乐形式美及其美感特征42

第一节 原始拟音工具与音乐审美听觉感知力的开发43

第二节 远古骨笛音列结构的形式美及其美感特征45

第三节 三度音程审美听觉尺度的萌生47

第四节 鱼形埙的四声音阶结构及其形式美感49

第六章 夏代的社会音乐活动51

第一节 夏代音乐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51

第二节 夏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音乐活动54

第七章 商代的社会音乐活动59

第一节 商代音乐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59

第二节 商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音乐活动61

一、商代的乐舞与乐歌61

二、商代奴隶主的音乐享乐活动65

三、商代巫风中的歌舞活动67

第八章 夏、商时期的乐器68

第一节 夏代的乐器68

第二节 商代的乐器69

第九章 西周的社会音乐活动78

第一节 西周音乐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78

第二节 西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音乐活动81

一、西周礼乐制度中的礼仪音乐81

二、西周礼仪音乐的行为方式87

三、西周乐舞的典型作品——《武》93

四、西周娱乐音乐活动97

第三节 西周的乐器101

一、文献的记载及其分类101

二、音乐考古中所见西周乐器101

第十章 西周的音乐教育制度及行为117

第一节 西周礼乐教育制度117

第二节 西周乐教的内容119

第三节 周公与西周的乐教123

第四节 周代乐教的基本特征及其审美意识125

第十一章 周代雅乐制度及其审美意识127

第一节 周代雅乐制度的实施及其行乐规范127

第二节 周代雅乐制度中的礼乐关系129

第三节 周代雅乐乐求人和的审美意识131

第四节 雅乐审美意识的历史特征133

第十二章 郑风、郑声的文化比较及其历史评价136

第一节 郑风的文化背景及其行为方式136

一、作为原生性歌谣的郑风138

二、作为诗乐的郑风142

第二节 郑声的文化背景及其行为方式143

一、郑声的古文献记载及有关评论143

二、郑声的文化存在及其音乐行为方式145

第十三章 远古至西周四声音阶观念的形成及其应用149

第一节 有关音阶史早期问题的文物文献史料150

一、先秦文献中有关音阶的记载150

二、新石器时期至先秦的有关乐器测音151

第二节 对文献、文物史料的分析与认识154

第三节 四声音阶的存在与相关分析158

第十四章 夏、商、西周三代的音乐审美意识163

第一节 三代乐舞活动中的审美意识164

一、“王者功成作乐”观念中的审美意识164

二、祭乐“尚声”行为中的审美意识165

三、乐以象德的审美意识168

第二节 音乐享乐活动中的审美意识169

一、行乐的享乐倾向169

二、以新奇为美的审美意识171

第三节 音乐审美的形式美感特征172

一、乐器的制作与听觉美感172

二、乐器音列的形式美感结构175

先秦音乐史179

第一章 概述179

第二章 春秋战国音乐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183

第三章 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音乐活动187

第一节 宴饮中诗乐活动的展开187

第二节 俗乐的流行及其类型191

一、“新声”的流行191

二、民歌谣曲与说唱形式194

三、民间祭祀音乐197

第三节 歌唱艺术的发展199

一、歌唱活动的普及199

二、声乐演唱技艺及教学理论200

第四章 音乐的传播与交流202

第五章 音乐人物206

第一节 私奴与官奴性质的乐人206

第二节 宫廷乐师207

第三节 士阶层中的音乐人物210

第六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213

第一节 官学、私学中的音乐教育213

一、官学中的音乐教育213

二、私学中的音乐教育218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220

一、春秋时期“心平德和”的音乐教育思想221

二、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224

三、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229

四、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231

第七章 先秦诸子、诸官的音乐观及其审美意识235

第一节 “和”、“同”之辩中的音乐审美观235

第二节 师旷的音乐审美观237

一、民本思想与“好乐无荒”的音乐观238

二、崇雅抑俗、强调教化的音乐美育思想238

三、以音不调为耻的审美观238

第三节 季札的音乐评论及其审美观239

第四节 医和、子大叔的音乐观240

一、医和具生理、心理基础与阴阳五行理论特征的音乐审美观240

二、子大叔重情感、重形态的音乐审美观241

第五节 单穆公、伶州鸠的音乐审美观242

一、从审美听觉心理与生理健康的角度主张乐音的谐和242

二、审美听觉心理上产生的谐和感当以工艺和乐律制度为基础242

三、音乐审美评价中“声和——心和——人和——政和”的思维模式243

第六节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243

一、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仁”243

二、孔子音乐美的评价标准——“尽善尽美”244

三、孔子的音乐审美态度——“和”245

四、孔子论音乐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246

第七节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247

一、老子音乐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247

二、老子的音乐观——“大音希声”248

第八节 墨子的音乐思想249

一、墨子“非乐”思想的哲学基础——“三表说”249

二、墨子的“非乐”音乐思想250

第九节 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251

一、孟子谈“乐”的内容——“仁”、“义”251

二、孟子心目中美的音乐——“仁声”251

三、孟子的音乐社会观——“与民同乐”252

第十节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253

一、庄子的音乐美——“天乐”253

二、庄子的音乐审美态度255

第十一节 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257

一、乐之“欲”与“礼”257

二、“心有徵知”的音乐审美心理思想259

第八章 上古音乐审美范畴261

第一节 上古音乐审美范畴——“乐”的研究261

一、“乐”之初义及其情感心理261

二、“乐(lè)”——古乐文化的传统审美心态265

第二节 上古音乐审美范畴——“和”的研究273

一、“和”之初义及其文化学研究273

二、“和”——古代音乐审美的理想境界278

第九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律学理论与成就289

第一节 五声、七声音阶观念的形成及乐制中的反映289

第二节 十二律名在春秋时期的体系化292

第三节 先秦生律法294

一、曾侯乙编钟六阳律的三度定律及其音阶形态294

二、弦律上的三分损益生律法304

第四节 “旋相为宫”的理论与实践308

第十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311

第一节 曾侯乙墓乐器311

一、曾侯乙编钟312

二、曾侯乙墓其他乐器315

第二节 诸类乐器317

一、编钟317

二、编镈323

三、钲、铎、錞于324

四、铜鼓324

五、木腔皮鼓325

六、磬325

七、笙、排箫、笛327

八、琴、瑟、筝327

秦汉音乐史331

第一章 概述331

第二章 乐府334

第一节 乐府的设立及兴衰334

第二节 乐府的任务及内容336

第三节 乐府中的音乐家337

一、协律都尉李延年337

二、司马相如339

第三章 宫廷雅乐341

第四章 鼓吹乐347

第一节 鼓吹乐的兴起与发展347

第二节 鼓吹乐的分类348

一、黄门鼓吹348

二、骑吹349

三、横吹349

四、短箫铙歌350

第三节 鼓吹乐的艺术特色351

第五章 歌曲353

第一节 民歌353

第二节 秦声356

第三节 楚声357

第六章 相和歌361

第一节 相和引 相和曲 四弦曲 吟叹曲362

一、相和引362

二、相和曲362

三、四弦曲363

四、吟叹曲363

第二节 相和五调曲363

一、相和五调曲363

二、相和五调曲中的“部”、“弦”和“歌弦”365

第三节 相和大曲366

一、相和大曲的结构366

二、相和大曲的曲辞369

第七章 百戏371

第一节 百戏节目的表演372

一、总会仙倡372

二、东海黄公372

三、鱼龙曼延373

四、五案伎373

五、寻橦373

六、走索373

七、跳丸剑373

第二节 百戏中的音乐374

第八章 民间歌舞375

第九章 乐器378

第一节 吹奏乐器378

一、排箫378

二、羌笛379

三、横吹380

四、笳380

五、角381

第二节 弦乐器381

一、箜篌381

二、琵琶382

三、筝384

四、筑384

第三节 打击乐器385

第十章 古琴与古琴音乐386

第一节 古琴形制和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成熟386

第二节 著名琴家388

一、刘安388

二、司马相如388

三、师中、赵定和龙德389

四、刘向389

五、桓谭390

六、蔡邕390

第三节 琴曲392

一、《聂政刺韩王曲》与《广陵散》392

二、《猗兰操》393

三、《雉朝飞操》393

四、《箜篌引》394

第十一章 律学和乐学395

第一节 京房与“京房六十律”395

第二节 淮南律397

第三节 相和三调397

第十二章 音乐文献和音乐思想400

第一节 音乐文献400

一、《史记》中的《乐书》和《律书》400

二、《汉书》中的《艺文志》、《礼乐志》、《律历志》及其他401

三、《礼记》中的《投壶》404

四、《乐记》404

五、《琴操》408

第二节 音乐思想409

一、董仲舒的儒家音乐思想409

二、《淮南鸿烈》中的音乐思想410

三、《新论》中的音乐思想412

魏晋南北朝音乐史417

第一章 概述417

第一节 时代背景417

第二节 历史大势影响下的音乐文化41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大观423

第四节 古代音乐文化基本结构的形成424

第二章 民间俗乐427

第一节 文化融合与清商乐的形成427

第二节 吴歌与西曲429

第三节 清商乐的文化特征及历史地位432

第四节 北朝民间俗乐433

一、少数民族歌曲434

二、汉族歌曲435

第五节 传统民间舞曲437

第六节 散乐杂戏438

第七节 歌舞戏440

第三章 文人音乐443

第一节 魏晋文人音乐444

第二节 文人音乐家与琴曲446

第三节 文人音乐的美学特征453

第四节 嵇康的音乐观及《声无哀乐论》457

第五节 文人的乐律理论成果462

第四章 宫廷音乐466

第一节 宫廷音乐的历史地位466

第二节 雅乐的恢复与困境467

第三节 各朝雅乐469

一、曹魏雅乐469

二、西晋雅乐470

三、东晋雅乐471

四、南朝雅乐471

五、北朝雅乐473

第四节 宫廷俗乐476

一、魏晋宫廷俗乐477

二、南朝宫廷俗乐478

三、北朝宫廷俗乐480

第五节 鼓吹乐484

第五章 宗教音乐490

第一节 道教音乐的起步490

第二节 佛寺梵音连檐响491

第六章 外族、外域乐风495

第一节 西域音乐的东渐495

第二节 西域乐人与龟兹乐律496

第三节 西域乐舞500

第四节 中原与其他地域的音乐交往500

第七章 丝竹八音繁会503

第一节 丝竹乐器503

第二节 吹管乐器506

第三节 打击乐器508

隋唐五代音乐史513

第一章 概述513

第二章 宫廷音乐520

第一节 雅乐520

一、隋代雅乐521

二、唐代雅乐524

三、五代雅乐529

第二节 燕乐531

一、隋七部乐和隋九部乐531

二、唐九部乐和唐十部乐535

三、四夷乐537

四、立部伎与坐部伎541

五、燕乐大曲的结构特点546

六、法曲的艺术特色548

七、鼓吹与散乐551

八、五代乐舞554

第三节 西域音乐文化的影响与燕乐外传555

一、西域乐舞的兴衰556

二、隋唐燕乐对日本宫廷音乐的影响558

三、西域乐器考略560

第三章 宫廷音乐机构571

第一节 管理、教育机构571

一、太乐署571

二、清商署572

三、鼓吹署572

四、尚仪局573

第二节 排练、演出机构573

一、教坊573

二、梨园575

第四章 民间音乐577

第一节 民间歌曲577

第二节 曲子的形成与发展579

第三节 唐诗与音乐581

第四节 “胡夷之曲”对城市音乐文化的影响585

第五节 宗教音乐588

一、道教音乐589

二、佛教音乐590

三、其他宗教音乐592

第五章 古琴艺术的发展与成就594

第一节 琴家的艺术成就594

一、隋代琴家简介595

二、唐代琴家简介595

第二节 琴曲创作597

一、《大胡笳》597

二、《离骚》598

第三节 制琴工艺598

第六章 音乐理论600

第一节 乐学、律学的研究与实践600

一、宫调理论601

二、记谱法改革605

三、五代弦律608

第二节 音乐美学思想610

一、雅乐派的音乐观610

二、唐太宗的音乐观611

三、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612

第三节 音乐著述615

一、音乐类书、志书616

二、音乐专著617

宋辽金夏音乐史621

第一章 概述621

第二章 市民文化的兴盛623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与艺术场所的繁盛623

一、瓦舍624

二、勾栏624

三、茶肆与酒楼625

四、堂会625

五、庙会625

六、其他场地626

第二节 艺人的专业组织626

第三章 民间歌曲的发展628

第一节 民歌的繁荣628

一、叫声628

二、嘌唱629

三、小唱629

四、番曲629

第二节 民歌的内容629

第四章 百戏的演变632

第一节 百戏的形式632

一、驯象632

二、弄蛇633

三、马戏633

四、口技633

五、箫笛异术633

六、踩绳634

七、舞狮子634

八、竿技634

第二节 皇家百戏的演出635

第五章 歌舞音乐636

第一节 歌舞音乐的发展636

第二节 歌舞音乐的结构类型637

一、大曲638

二、曲破638

三、缠达638

四、单曲638

第三节 宫廷歌舞638

第四节 民间歌舞641

第六章 器乐的发展643

第一节 乐器643

第二节 民间器乐合奏647

一、细乐648

二、清乐648

三、小乐器648

四、鼓板648

五、边地的器乐合奏649

第三节 其他器乐独奏649

第七章 文人音乐650

第一节 词体歌曲650

第二节 宋代词人及其音乐654

一、柳永655

二、苏轼656

三、秦观657

四、周邦彦658

五、李清照658

六、陆游661

七、范成大661

八、姜夔663

九、张炎672

第三节 琴家与琴曲673

一、郭沔及他的《潇湘水云》674

二、杨瓒676

三、徐天民与《泽畔吟》676

四、毛敏仲677

五、汪元亮677

六、苗秀实678

七、耶律楚材678

八、赵匡义679

九、赵佶679

十、完颜璟679

十一、朱文济679

十二、义海679

十三、则全和尚680

第八章 宫廷音乐681

第一节 雅乐681

一、雅乐的用途681

二、雅乐的内容681

三、乐器683

四、乐队形成684

五、舞队685

六、雅乐的音阶685

七、雅乐的音域685

八、雅乐的宫调686

九、雅乐的标准音高687

十、辽金的雅乐688

第二节 燕乐688

一、教坊688

二、云韶部690

三、钧容直690

四、东西班乐691

五、辽、金的燕乐691

第三节 鼓吹乐692

一、宋代的鼓吹乐692

二、辽的鼓吹乐693

三、金的鼓吹乐693

第九章 少数民族音乐695

第一节 渤海的音乐695

第二节 契丹的竟乐696

第三节 女真的音乐696

第四节 鞑靼的音乐697

第五节 回回的音乐699

第六节 南方诸民族的音乐699

第十章 宗教音乐701

第一节 佛教音乐701

第二节 道教音乐702

第三节 伊斯兰教音乐703

第十一章 乐律理论704

第一节 蔡元定和他的十八律704

第二节 之调式和为调式705

第十二章 音乐思想707

第一节 周敦颐的音乐观707

第二节 沈括的音乐观708

第三节 张知白、房庶的音乐观709

第四节 王灼的音乐观710

第五节 郑樵的音乐观711

第六节 朱熹的音乐观712

第十三章 音乐论著714

第一节 琴论714

一、朱长文《琴史》714

二、袁桷《琴述》715

三、崔遵度《琴笺》715

四、刘籍《琴议》716

五、则全和尚《节奏、指法》716

六、成玉磵《论琴》717

第二节 乐论718

一、陈旸《乐书》718

二、王灼《碧鸡漫志》719

三、蔡元定《律吕新书》720

四、朱熹《琴律说》720

五、王溥《唐会要·乐类》721

六、郑樵《通志·乐略》721

七、陈元靓《事林广记》722

八、郭茂倩《乐府诗集》723

第三节 “笔记”中的音乐史料724

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724

二、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725

三、吴自牧《梦梁录》725

四、周密《武林旧事》726

元代音乐史729

第一章 概述729

第二章 民间歌曲731

第一节 反元民谣731

第二节 蒙古歌曲733

一、战歌734

二、宴歌735

三、赞歌741

四、武士思乡曲743

五、狩猎歌曲744

六、叙事歌746

七、劳动歌749

第三章 散曲750

第一节 散曲的音乐形式752

一、小令752

二、带过曲754

三、套曲755

第二节 表演场所与艺人755

第三节 散曲中的少数民族音乐757

一、音调和音乐表现手法757

二、曲牌758

三、生活题材760

第四节 少数民族散曲家760

第四章 民间歌舞762

第一节 汉族歌舞与社火762

第二节 蒙古族集体歌舞763

一、踏歌763

二、其他集体舞蹈765

第三节 其他少数民族歌舞769

一、回纥舞769

二、朝鲜舞769

三、女真舞770

四、鹧鸪舞770

五、白沙细乐771

第五章 杂剧音乐772

第一节 杂剧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772

第二节 元杂剧的音乐特点775

第三节 少数民族戏剧音乐775

一、蒙古宫廷中的戏剧表演776

二、元代蒙文剧本的发现777

三、元宫廷中的杂剧演出777

第四节 少数民族杂剧家779

第六章 乐器与器乐曲781

第一节 元代乐器781

一、火不思782

二、胡琴783

三、两弦弹拨乐器784

四、抄兀儿785

五、兴隆笙786

六、三弦786

七、云璈787

八、水盏787

第二节 元代器乐曲787

一、《海青拿天鹅》787

二、《白翎雀》789

三、《昭君曲》791

四、《绛桃》791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曲和小曲792

一、以民族或国家名称命名的乐曲792

二、以地区命名的乐曲794

三、以表现内容来命名的乐曲794

四、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命名的乐曲795

第七章 宫廷音乐797

第一节 宫廷音乐机构798

一、云和署798

二、安和署799

三、常和署800

四、天乐署800

五、兴和署800

六、教坊司800

七、太常礼仪院801

第二节 宫廷乐舞801

一、宫廷雅乐与太庙中的“文武二舞”801

二、大型宫廷队舞801

三、女子乐队803

四、十六天魔舞803

五、昂鸾缩鹤之舞805

六、八展舞805

七、太平年舞805

八、元朝宫廷中的唐宋大曲遗存806

第八章 宗教音乐808

第一节 萨满教歌舞809

第二节 藏传佛教音乐810

一、白伞盖(游皇城)810

二、寺庙法曲811

三、四大天王与骷髅头舞811

第三节 基督教堂与清真寺音乐812

第九章 音乐论著813

一、《唱论》813

二、《中原音韵》814

三、《音乐论》815

四、元人笔记、类书与官方史书815

第十章 著名音乐家817

一、作曲家817

二、演奏家818

明代音乐史823

第一章 概述823

第二章 民间歌曲825

第一节 繁盛的俗曲825

一、俗曲的形式与特征825

二、俗曲的内容与题材828

三、俗曲的传播与辑录832

第二节 散曲833

一、散曲的形式与风格833

二、散曲作家与作品836

第三章 歌舞音乐839

第一节 汉族民间歌舞839

一、龙舞839

二、狮子舞840

三、傩舞840

四、花鼓灯、地花鼓841

五、英歌舞841

六、太平鼓842

七、台阁舞842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间歌舞843

一、木卡姆843

二、锅庄、囊玛844

三、芦笙舞845

四、《百夷传》与《赤雅》中的少数民族乐舞资料845

第三节 戏曲中的歌舞型态846

一、歌舞与戏曲的结合846

二、以歌舞为主体的民间小戏847

第四章 器乐的发展849

第一节 古琴音乐849

一、琴派与琴人849

二、琴谱与琴曲852

第二节 琵琶音乐861

第三节 新乐器的出现与器乐合奏的发展864

第五章 宗教音乐866

第一节 道教音乐的发展866

第二节 佛教音乐的发展872

第六章 宫廷音乐877

第一节 宫廷雅乐的衰落877

第二节 宫廷中的民间音乐878

第七章 科学艺术巨星朱载堉881

第一节 朱载堉的生平881

第二节 朱载堉的律学成就883

第三节 朱载堉的音乐实践887

第八章 中外音乐交流890

第一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890

第二节 中国音乐的西传892

第三节 与亚洲各国的音乐交流895

第九章 音乐美学思想897

第一节 王阳明的音乐美学思想897

一、乐以“中和”为本897

二、恶郑声、崇雅乐898

三、以私克己,非礼勿听899

第二节 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900

一、音乐以情为美900

二、音乐以自然为美901

三、音乐以真为美902

第三节 《溪山琴况》的音乐美学思想904

一、“琴况”之“和”况904

二、“琴况”之“静”况906

三、“琴况”之“清”况907

四、“琴况”中诸况与“和”、“静”、“清”三况之关系908

清代音乐史913

第一章 概述913

第二章 民间歌曲915

第一节 民歌小曲的新发展915

一、民歌小曲的内容与形式915

二、民歌小曲的留存与发展924

第二节 文人与民歌小曲926

一、蒲松龄“俚曲”926

二、其他与民歌小曲有关的文人创作929

第三节 民歌小曲集932

一、《霓裳续谱》932

二、《白雪遗音》932

三、《借云馆小唱》932

四、《粤风》933

第四节 少数民族歌曲933

第三章 歌舞音乐937

第一节 汉族民间歌舞937

一、秧歌937

二、花鼓939

三、采茶939

第二节 少数民族歌舞941

一、木卡姆941

二、囊玛942

三、芦笙舞947

第四章 器乐的发展949

第一节 古琴音乐949

一、琴派与琴人949

二、琴谱与琴曲953

三、琴论955

第二节 琵琶音乐957

一、著名艺人与流派957

二、琵琶谱集959

第三节 器乐合奏艺术960

一、西安鼓乐961

二、十番鼓962

三、十番锣鼓963

四、福建南音964

五、《弦索备考》972

第四节 《清稗类钞》中有关西洋乐器的史料973

第五章 宫廷音乐975

第一节 各种礼仪音乐975

一、《中和韶乐》975

二、《卤簿乐》与《丹陛大乐》976

第二节 宫廷宴乐977

一、《清乐》977

二、《队舞乐》979

三、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乐部980

第三节 承德离宫音乐981

第六章 中外音乐交流982

第一节 西乐东渐982

一、宫廷中的西方音乐982

二、宗教活动中的西方音乐985

三、西方军乐在中国988

第二节 国乐西传989

一、中国音乐在西方的演出与影响989

二、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音乐992

三、西方人有关中国音乐的著作994

第三节 《魏氏乐谱》与《东皋琴谱》997

一、《魏氏乐谱》997

二、《东皋琴谱》998

第七章 学堂乐歌1000

第一节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1000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内容与曲调来源1002

一、学堂乐歌的内容1002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1005

第三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的创作1007

一、沈心工及其作品1007

二、李叔同及其作品1010

第四节 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1012

一、重要的现实意义1012

二、广泛传播了西方音乐1013

三、奠定了新型音乐教育的基础1014

民国音乐史1017

第一章 概述1017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演进及新兴音乐的启蒙和发展1018

第二节 不同政权区域中的社会音乐生活1021

第三节 历史文化结构变迁中的音乐1023

第二章 传统音乐1026

第一节 民歌与民间歌舞1026

一、民歌小调表现内容的变化1027

二、新秧歌运动对民间歌舞的改造1028

三、王洛宾等对民歌的采集和改编1029

第二节 民族器乐1031

一、民间传统器乐和阿炳1031

二、文人社团与大同乐会1032

三、刘天华等对民族器乐的改革1033

第三章 声乐1036

第一节 群众歌曲1036

一、沈心工、李叔同等的学堂乐歌作品1037

二、20年代早期创作群众歌曲的出现1039

三、聂耳等人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与流传1040

四、讽刺歌曲和爱国民主歌曲的创作1042

第二节 独唱歌曲1044

一、萧友梅、赵元任等人的独唱歌曲创作1044

二、黄自等人的独唱歌曲创作1046

三、独唱歌曲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1049

第三节 合唱歌曲1052

一、30年代前的合唱歌曲创作1052

二、30年代的合唱歌曲及清唱剧创作1053

三、冼星海等人的大合唱作品1056

第四章 西洋器乐1060

第一节 马思聪等人的小提琴作品1061

第二节 钢琴作品1062

一、早期钢琴曲创作1062

二、贺绿汀等人的钢琴作品1063

第三节 室内乐1066

一、早期室内乐创作1067

二、谭小麟等人的室内乐作品1068

第四节 管弦乐1069

一、早期管弦乐的创作1069

二、江文也等人的管弦乐作品1070

第五章 歌剧音乐1074

第一节 作为歌剧萌芽的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1074

第二节 不同样式歌剧的探索1077

一、话剧插曲的歌剧化倾向1077

二、歌唱剧的多样化尝试1078

三、黄源洛和正歌剧《秋子》1079

四、戏曲化的歌剧1081

第三节 新歌剧1082

一、新歌剧《白毛女》1083

二、新歌剧的创作及其影响1084

第六章 音乐理论1086

第一节 音乐思潮1086

一、王光祈等人对西方音乐理论的引进1086

二、中西音乐之争1088

三、音乐的“雅”、“俗”之争1090

第二节 音乐美学1092

一、对音乐功能的体认1092

二、青主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1093

三、《讲话》及音乐为政治服务的理论1095

第三节 中国音乐研究1096

一、叶伯和、杨荫浏等人的中国音乐史研究1096

二、吕骥等人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1097

附录:古人论音乐舞蹈1101

尚书·尧典(节选)1101

左传(节选)(传)&左丘明1102

国语·周语下(节选)(传)&左丘明1104

非乐上&《墨子》1106

乐论&荀子1109

十过(节录)&韩非子1111

吕氏春秋(节选)&吕不韦1112

礼记·乐记1118

春秋繁露·楚庄王(节选)&董仲舒1126

史记·乐书(节选)&司马迁1127

说苑(节选)&刘向1129

琴道(节选)&桓谭1131

论衡·感虚篇(节选)&王充1132

乐论&阮籍1133

声无哀乐论&嵇康1136

文心雕龙·乐府&刘勰1142

贞观政要·礼乐(节选)&吴兢1143

送杨置序&欧阳修1144

梦溪笔谈·乐律一(节选)&沈括1145

杂书琴事&苏轼1146

琴史·尽美&朱长文1147

乐书(节选)&陈旸1149

碧鸡漫志(节选)&王灼1151

唱论(节选)&燕南芝庵1153

太和正音谱(节选)&朱权1154

南词引正&魏良辅1156

焚书·读律肤说&李贽1158

弹琴杂说&杨表正1158

乐律全书(节录)&朱载堉1159

溪山琴况&徐上瀛1162

竟山乐录·乐不分古今&毛奇龄1168

乐府传声(选录)&徐大椿1169

鼓琴八则&苏璟等1175

琴论(节选)&陈幼慈11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