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生物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古生物学
  • 童金南,殷鸿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0751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古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 化石与古生物学1

一、化石的定义1

二、化石的种类2

三、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2

四、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3

第二节 化石的形成4

一、化石形成的条件5

二、化石的石化作用6

三、化石埋藏学7

四、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11

第三节 化石的类型12

一、实体化石12

二、模铸化石13

三、遗迹化石16

四、分子化石18

第二章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20

第一节 古生物的分类方法20

第二节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与命名24

一、古生物的分类等级24

二、古生物的命名26

第三节 古生物的分类体系27

一、生物的分界29

二、原核生物界32

三、原生生物界33

四、真菌界37

五、植物界38

六、动物界42

第三章 古无脊椎动物57

第一节 概述57

一、无脊椎动物的一般特征57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57

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研究意义58

第二节 珊瑚动物58

一、珊瑚动物的分类位置与一般特征58

二、软体特征及其与骨骼构造的关系59

三、珊瑚纲的分类60

四、四射珊瑚亚纲61

五、横板珊瑚亚纲69

六、珊瑚的生态72

第三节 软体动物73

一、一般特征73

二、腹足纲74

三、双壳纲79

四、头足纲90

第四节 三叶虫动物100

一、一般特征100

二、三叶虫的背甲构造100

三、三叶虫的分类及代表属103

四、三叶虫的生态与形态功能107

五、三叶虫的演化与地史分布109

第五节 腕足动物110

一、腕足动物的软体特征111

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112

三、腕足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属116

四、腕足动物的生态119

五、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120

第六节 笔石动物121

一、笔石动物概述与分类位置121

二、笔石动物的骨骼构造122

三、笔石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属125

四、笔石动物的生态127

五、笔石动物的地史分布128

第四章 古脊椎动物131

第一节 概述131

一、一般特征131

二、分类132

三、演化简史132

第二节 骨骼构造133

一、中轴骨134

二、附肢骨134

三、咽骨骼135

四、头骨136

第三节 鱼形动物136

一、无颌纲137

二、盾皮鱼纲137

三、棘鱼纲138

四、软骨鱼纲139

五、硬骨鱼纲139

第四节 两栖类142

一、迷齿亚纲143

二、壳椎亚纲145

三、滑体两栖亚纲145

第五节 爬行类145

一、缺弓亚纲或无孔亚纲146

二、龟鳖亚纲147

三、双弓亚纲或双孔亚纲147

四、单弓亚纲或下孔亚纲151

第六节 鸟类152

一、古鸟亚纲152

二、反鸟亚纲153

三、今鸟亚纲154

第七节 哺乳类154

一、原兽亚纲155

二、兽亚纲156

第八节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158

一、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58

二、人类的起源与演化159

三、现代人的起源161

第五章 古植物164

第一节 植物的形态结构164

一、根164

二、茎164

三、叶166

四、生殖器官170

第二节 分类体系171

第三节 苔藓植物门171

一、一般特征171

二、分类及代表化石172

三、地史分布及生态172

第四节 蕨类植物173

一、原蕨植物门174

二、石松植物门和节蕨植物门176

三、真蕨植物门184

第五节 裸子植物189

一、种子蕨植物门189

二、苏铁植物门194

三、银杏植物门197

四、松柏植物门199

第六节 被子植物202

一、一般特征202

二、分类及代表化石203

三、叶结构分析206

四、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206

第七节 植物演化的主要阶段207

第六章 微体古生物210

第一节 概述210

第二节 微体化石的主要类群210

第三节 微体化石采集与处理方法212

一、微体化石野外采集212

二、微体化石的处理213

第四节 有孔虫216

一、一般特征216

二、有孔虫壳的基本构造及壳形217

三、有孔虫壳壁成分及微细构造220

四、有孔虫的分类220

五、?类有孔虫222

六、有孔虫的化石代表226

七、有孔虫的生态229

八、有孔虫的地史分布230

第五节 放射虫231

一、一般特征231

二、放射虫骨骼成分及保存231

三、放射虫的骨骼类型232

四、放射虫的分类及代表属233

五、放射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235

第六节 介形虫236

一、一般特征236

二、壳的基本构造237

三、介形虫化石壳的定向240

四、介形虫的分类及代表化石240

五、介形虫的地史分布243

六、介形虫的生态243

第七节 牙形石244

一、一般特征244

二、牙形石骨骼分子的形态类型244

三、牙形石的定向248

四、牙形石自然群集及骨骼器官249

五、牙形石的分类及代表化石250

六、牙形石动物的生态及地史分布253

第八节 孢子花粉254

一、孢子花粉的形态结构254

二、各大类植物孢粉形态特征257

三、化石孢粉的分类和命名259

四、现代植物孢粉代表260

五、孢子花粉的特点及与植被关系262

六、各地质时代孢粉组合特征263

第七章 演化古生物学265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265

一、生命的起源与最早的化石记录265

二、早期生物进化与化石生物群273

三、后生动物的早期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278

第二节 小进化282

一、居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282

二、居群的遗传变异283

三、小进化的机制285

四、适应288

五、自然选择288

第三节 成种作用293

一、种问题293

二、种的概念293

三、成种作用295

四、成种作用机制和成种作用模式296

第四节 大进化299

一、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300

二、大进化中革新事件的实例301

三、大进化的型式302

四、进化速率305

五、辐射和灭绝306

第五节 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309

一、生物大分子进化特点309

二、分子进化中性论310

三、分子系统学与分子系统树311

第六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312

第八章 分子古生物学316

第一节 分子古生物学的概念316

一、概念316

二、发展历史317

第二节 古DNA318

一、古DNA的降解和保存318

二、古DNA的实验技术321

三、古DNA的应用323

第三节 地质类脂物326

一、地质类脂物的种类326

二、应用331

第四节 古蛋白质和氨基酸333

一、古氨基酸333

二、古蛋白质335

第九章 环境古生物学337

第一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337

一、基本概念337

二、生态因素338

三、生物的环境分布344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方式346

一、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347

二、陆生生物的生活方式349

三、生物的营养类型349

第三节 适应功能形态学350

一、形态功能分析的基础351

二、硬体骨骼构造与适应功能的关系351

三、适应功能分析的方法352

第四节 居群、群落和生态系分析355

一、居群密度与居群散布模式356

二、群落及群落结构357

三、化石群落的识别及分析方法360

四、营养结构与生态系362

第五节 生物的地理分布365

一、概述365

二、生物地理分布的控制因素367

三、生物地理分区的基本格局368

第十章 古生物学的应用371

第一节 古生物学研究方法371

一、化石的野外采集371

二、化石的修理与分析373

三、化石鉴定与记述373

第二节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375

一、生命起源和早期生物进化的古生物化石证据376

二、后生生物演化重大事件的古生物化石证据376

第三节 古生物学与环境378

一、利用指相化石恢复环境378

二、形态功能分析在灭绝生物的生活方式方面的应用378

三、古生物学资料在古地理环境恢复方面的应用379

第四节 古生物学与地质年代379

一、古生物学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应用379

二、古生物学与地质年代和年代地层384

第五节 古生物与矿产388

一、古生物化石形成矿产388

二、菌藻类化石与矿产389

第六节 古生物学与全球构造391

第七节 古生物学与人类393

一、古生物学与人文经济393

二、古生物学研究的以古启今意义393

建议阅读书籍395

主要参考文献396

索引4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