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的历史与哲学论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功耀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5489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55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技术史-文集;科学哲学-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的历史与哲学论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宋代的科学技术及其与生产的关系1
第一章 引论1
第二章 宋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9
第一节 宋代科学技术成就总述9
第二节 宋代科学技术与西方主要科学技术成就的比较24
第三节 宋代科学技术的特点29
第三章 宋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38
第一节 对一种流行观点的述评38
第二节 第一个类例:兵器技术与兵器制造业40
第三节 第二个类例:活字印刷与印刷业44
第四节 第三个类例:农业与农业技术48
第五节 第四个类例:自然科学与生产53
第四章 几个值得讨论的理论问题55
一、宋代的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与生产形成令人满意的循环55
二、“靖康之变”在科学史上的意义60
三、宋代的科学技术对此前科学技术成就的继承与综合66
四、宋代的科学技术进步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引起产业革命67
结论75
后记79
附录一 《宋代政区及主要产业分布略图》及附释80
附录二 唐、宋时期主要金属矿产收入量表83
附录三 宋代兵器名录84
附录四 表2-2中C项文献目录索引86
“鬼文化”漫谈90
一、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鬼”90
二、鬼概念起源于原始思维94
三、中国的宗教与鬼神崇拜97
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简史102
人类反饥饿历史上光辉的一页106
一、为驱散黑暗点上一盏灯106
二、从杰斯罗·塔尔到袁隆平107
三、杂交水稻史上的“三大发现”109
四、在失败中崛起的辉煌112
五、人类反饥饿的新起点:“金米”与“超级稻”114
“大跃进思维”的起源117
一、从中国的落后说起117
二、中国人对待落后的不同态度127
三、中国产生“大跃进”的国际国内背景133
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的大跃进树立了榜样136
因果模式论144
一、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判定准则144
二、条件因果模式147
三、循环因果模式148
四、函数相关因果模式150
五、生态因果模式150
六、网络因果模式151
七、系统因果模式152
八、量子力学因果模式154
九、双盲法:判断因果关系的最新方法156
关于测量的哲学思考160
一、测量的认识论意义160
二、测量如何才能成为认识的经验基础163
三、测量的哲学疑难:不可测量性问题166
自然观的新视野:暗物质世界170
一、暗物质的存在证据171
二、宇宙中有多少“暗物质”173
三、暗物质的“身份”问题174
信仰主义真理观批判178
一、引言:要战胜迷信必先战胜信仰主义真理观178
二、信仰主义与怀疑主义的对立180
三、经验主义对信仰主义真理观的挑战181
四、信仰主义真理观的理论困境183
五、信仰主义真理观的现实危害186
且勿把简单问题复杂化189
一、复杂性科学产生的事实背景189
二、复杂性系统的一般特征192
三、对当前我国流行的复杂性概念的几点辨析194
四、认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196
五、复杂性与认识目的198
六、复杂性是有序与混沌的边缘198
科学的基本特征200
一、关于“科学”概念的语源学考查201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科学概念具有经验的可理解性203
三、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二:科学具有可靠的经验基础204
四、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三:科学具有公理性和一致性的逻辑基础208
五、科学的基本特征之四:科学具有严格的可检验性215
六、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五:科学具有简单性219
七、科学的基本特征之六:科学具有独立的语言特征222
八、与“科学”对立的几个概念226
创造性毁灭原理231
一、创造性毁灭原理的理论渊源及其表述231
二、创造性毁灭原理在中国的若干表现235
三、由创造性毁灭原理决定的竞争格局242
四、要么创新,要么被毁灭,没有调和的余地244
热门推荐
- 3315950.html
- 2230059.html
- 3041653.html
- 1976085.html
- 1693627.html
- 2979834.html
- 2138300.html
- 2834942.html
- 502346.html
- 20718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97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16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29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5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5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93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72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4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69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7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