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运行机制和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及实证分析 朱永达论文选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系统运行机制和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及实证分析 朱永达论文选集
  • 朱永达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6264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系统科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系统运行机制和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及实证分析 朱永达论文选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系统工程在车辆设计中的应用1

1.1浮式工作原理及其应用1

1.1.1土壤支承能力与“浮”式工作原理1

1.1.2支承机构的形态5

1.1.3驱动行走机构的形态6

1.1.4支承和驱动行走机构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6

1.1.5完全滑转时的“自救”7

1.1.6水田土壤值的测定7

1.1.7浮式工作原理的初步实践7

1.2组合式拖拉机原理及初步实践——拖拉机形态学理论的一个应用(摘要)10

1.2.1组合式拖拉机的设想方案11

1.2.2组合拖拉机性能计算11

1.2.3简易组合式拖拉机样机初步试验结果12

1.2.4样机上采用的新概念和新结构简介13

1.2.5进一步的设想14

1.3系统工程与车辆形态学(摘要)16

1.3.1用途和车辆关系模型17

1.3.2土壤—车辆形态模型18

1.3.3地形—车辆系统模型18

1.3.4车辆系统模型19

1.3.5车辆使用性能模型19

1.3.6车辆形态的评价19

2 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22

2.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概率-灰色评估方法及应用22

2.1.1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22

2.1.2指标灰类划分标准及可靠度确定23

2.1.3概率-灰色评估模型24

2.1.4河南省农业机械化评估分析26

2.2农机化经济效果临界特性曲线28

2.2.1确定用于分析机器经济效果的变量28

2.2.2机组的劳动日值经济临界点28

2.2.3机组的年作业量经济临界点30

2.2.4机组经济效果临界特性方程式31

2.2.5机组经济效果临界特性曲线32

2.2.6农机化经济效果临界特性曲线及其应用34

2.3宏观与微观相协调的农机化经济效益分析39

2.3.1宏观经济效益计算方程39

2.3.2微观经济效益计算方程41

2.3.3经济效益计算方程的应用43

2.3.4实例计算43

2.4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量化关系分析48

2.4.1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48

2.4.2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因素间的关系50

2.4.3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资源配置关系51

2.4.4结语52

2.5我国农业机械合理配备的特点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摘要)52

2.6河南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和对策54

2.6.1历史和现状的辨识54

2.6.2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对策57

2.7论面向21世纪的河南省农机化发展战略63

2.7.1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现状63

2.7.2面向21世纪的河南省农机化技术发展对策65

2.7.3支持和保障措施67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化机制与优化调控69

3.1区域经济的协调性69

3.1.1中国区域经济格局69

3.2.2区域经济协调性70

3.2.3区域经济的协调原则73

3.2部门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自组织理论的应用77

3.2.1引言77

3.2.2理论模型的建立78

3.2.3实证分析82

3.3非均衡自激励自调节原理及其应用87

3.3.1非均衡与均衡87

3.3.2NSS原理88

3.3.3NSS原理的控制论模型89

3.3.4实证分析91

3.4区域产业系统的演化机制和优化控制95

3.4.1区域产业系统演化是产业的创新和重组过程[4,5]97

3.4.2自组织理论与哈肯模型97

3.4.3应用哈肯模型建立产业系统演化方程99

3.4.4模拟运算与分析102

3.5我国四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模式与经济结构转换初探104

3.5.1我国四元经济结构的形成104

3.5.2四元经济结构下的矛盾和冲突107

3.5.3城乡通开,二元社会结构111

3.5.4发展对策112

3.6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体系研究115

3.6.1模型体系的结构115

3.6.2RLC预测模型116

3.6.3RCRCDM模型118

3.6.4DTOPSIS模型125

3.6.5结论126

3.7河南省经济增长预测与产业结构演化机制127

3.7.1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的ANN方法及应用127

3.7.2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131

3.8河南省工业部门结构调整139

3.8.1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河南省近十年来的工业部门结构情况140

3.8.2工业部门结构的有序度评价144

3.8.3对河南省工业部门结构调整的建议148

4 系统评价与系统预测152

4.1区域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多目标决策152

4.1.1动态多目标决策的DTOPSIS法152

4.1.2应用DTOPSIS法于郑州市区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分析154

4.2区域经济评估指标与三角隶属函数评估模型158

4.2.1区域经济评估指标体系158

4.2.2三角隶属函数评估模型161

4.2.3河南经济评估分析162

4.3灰区间可靠度的确定方法166

4.3.1引言166

4.3.2灰区间可靠度的数学模型166

4.3.3灰区间可靠度的修正168

4.3.4结语169

4.4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与数学模型①170

4.4.1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170

4.4.2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模型173

4.4.3实证研究——武陟县工业主导产业选择175

4.5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177

4.5.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77

4.5.2实证分析182

4.6农村经济多指标评判方法及应用研究184

4.6.1农村经济评判的指标体系185

4.6.2各指标权重的确定185

4.6.3多指标评判方法187

4.6.4河南省农村经济多指标评判187

4.6.5结论188

4.7建立指标体系评估技术进步的思路188

4.7.1技术与技术进步189

4.7.2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0

4.7.3技术进步评估模型体系简介191

4.8用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及预测气象灾害对区域农业的影响193

4.8.1气象因子的选择与筛选193

4.8.2气象因子状态划分及转移概率的确定193

4.8.3气象因子产量的蒙特卡洛法计算与误差估计196

4.8.4结果与分析198

4.9用改进的分解法预报玉米产量198

4.9.1引言198

4.9.2建立模型199

4.9.3建立玉米产量预报方程201

4.9.4结果与分析201

4.10河南省食物现状和预测分析204

4.10.1河南省食物的现状204

4.10.2河南食物供需预测208

4.10.3建议212

5 “三农”问题213

5.1中国粮食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213

5.1.1应用分解法分析和预测粮食产量213

5.1.2中国粮食问题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模型216

5.1.3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对策218

5.2我国当前就业态势的定量分析与对策220

5.2.1托达罗均衡失业率模型概述221

5.2.2我国均衡失业率的计算223

5.2.3就业弹性的计算224

5.2.4政策建议225

5.3高产高效机械化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初探227

5.3.1水资源利用的基本态势227

5.3.2高产高效机械化节水农业技术体系227

5.4秸秆产业及其技术体系233

5.4.1引言233

5.4.2秸秆资源的基本特性234

5.4.3秸秆开发利用技术体系236

5.4.4秸秆产业的效益和展望237

5.5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若干条件的研究238

5.5.1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互关系的模拟模型238

5.5.2各种分析方案的模拟239

5.5.3结论与建议247

5.6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及对策247

5.6.1资金、劳动投入少、劳动效率低是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直接原因248

5.6.2文化、技术素质差、投工结构不合理是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深层原因249

5.6.3消除贫困现象,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251

5.7河南省农民收入问题的探析252

5.7.1调查地区概况253

5.7.2河南省农民收人低的原因253

5.7.3加快河南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措施和政策建议255

5.8河南省粮食产量的G—E预测模型256

5.8.1确定模型变量的灰关联原理256

5.8.2灰色—经济计量学组合模型257

5.8.3灰色—经济计量学组合预测258

5.9周口地区粮食产量预测研究262

5.9.1逻辑斯蒂曲线趋势外推预测模型262

5.9.2作时序修正的线性平滑预测模型265

5.9.3变权数逐年递推的非线性平滑预测模型267

5.10河南省周口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最佳匹配方案268

5.11就业、投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275

5.11.1就业、资本、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275

5.11.2G—C—D组合模型及劳动、资本、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度277

5.11.3河南省各时期劳动、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78

5.11.4就业产出的弹性系数及就业资本增长比值的测度279

5.11.5主要结论及政策性建议282

5.12化肥分配三级调控系统283

5.12.1问题的提出283

5.12.2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283

5.12.3三级调控系统的建立284

5.12.4模型运算结果与分析286

5.12.5结论290

6 农业工程学科建设291

6.1试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291

6.1.1亟待回答的问题291

6.1.2农业工程学的框架设想292

6.2中国农业的工程化与农业工程教育294

6.2.1引言294

6.2.2农业的工程化295

6.2.3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工程教育297

附录300

后记3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