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守护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庆近现代文化精髓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进,高宝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732412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传统文化-研究-重庆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守护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庆近现代文化精髓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近现代重庆文化精髓引论1
第一章 文化、文化精髓与重庆文化精髓2
第一节 众说纷纭的“文化”2
一、对以往“文化”概念的述评2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概念的使用13
三、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18
第二节 文化精髓——文化的核心与灵魂21
一、什么是文化精髓22
二、“文化精髓”所研究的“文化”24
三、“文化精髓”与人文精神28
第三节 重庆文化精髓研究的文化学依据33
一、文化的地域性33
二、文化的民族性34
三、文化的传播与融合36
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6
第二章 重庆文化精髓形成的条件39
第一节 重庆文化精髓形成的自然条件39
一、山高水急的自然环境39
二、炎热多雾的气候条件42
三、特殊的自然资源状况45
第二节 重庆文化精髓形成的社会环境47
一、战乱频仍的社会环境47
二、世代移民的人文环境49
第三节 周边区域性文化对重庆的影响58
一、荆楚文化的影响58
二、蜀文化的影响60
三、秦陇文化的影响61
四、吴越文化的影响63
五、夜郎文化的影响64
六、中原文化的影响67
第四节 中华民族精神与重庆文化精神68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68
二、重庆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75
第三章 重庆文化精髓: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79
第一节 前人对重庆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79
一、历史典籍对重庆文化精神的描述79
二、当代学者对重庆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83
第二节 重庆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86
一、精忠报国的情怀86
二、劲勇刚烈的秉性91
三、质直好义的品格95
四、团结协作的风范98
五、百折不挠的气慨101
六、兼容并包的度量105
中编 近现代重庆文化精神的嬗变及其若干历史形态109
第四章 重庆开埠与重庆文化精神的近代化110
第一节 重庆开埠——重庆文化近代化的开端110
一、商业的发展与重庆城市近代化110
二、近代工业的发展与重庆工业文明的诞生114
三、开埠后重庆文化巨大而深刻的变化119
第二节 重庆开埠为重庆文化精神注入的新内涵128
一、勇于开放的精神128
二、敢为人先的精神130
三、反帝爱国的精神132
四、近代科学文化意识增强137
第三节 资产阶级变法维新及民主革命精神141
一、维新思想的传播——重庆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41
二、重庆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精神144
第五章 五四运动与重庆文化精神的发展151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重庆151
一、五四爱国运动在重庆151
二、重庆新文化运动概述155
三、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15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重庆的传播与中共重庆地方组织的建立164
一、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重庆的传播164
二、五四后重庆工人运动的发展170
三、中共重庆地方组织的建立171
第三节 五四时期重庆文化精神的新发展176
一、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彰显176
二、重庆文化精神中马克思主义因素的出现178
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179
四、敢于斗争精神的弘扬183
五、团结奋斗精神的凸现186
第六章 重庆大轰炸锻造的抗战精神189
第一节 重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地位189
一、重庆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战时首都189
二、重庆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政治舞台191
三、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196
第二节 重庆抗战文化及其特点198
一、重庆抗战文化运动概况198
二、重庆抗战文化的特点202
三、抗战时期“巴蜀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研究211
第三节 重庆大轰炸与重庆抗战精神213
一、重庆大轰炸概况213
二、重庆大轰炸催生了重庆抗战精神218
第四节 重庆抗战精神的内涵220
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220
二、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222
三、愈炸愈强的刚毅精神224
四、毁家纾难的奉献精神229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培育的红岩精神234
第一节 红岩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234
一、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抗战烽火锻造了红岩精神234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统战实践成就了红岩精神237
三、重庆人民英勇抗战的壮举拱卫着红岩精神238
第二节 研究红岩精神的基本原则239
一、近十年来红岩精神研究概述239
二、研究和概括红岩精神的基本原则243
第三节 红岩精神的内涵245
一、坚定不移的信念245
二、相忍为国的气度249
三、出淤不染的气节252
四、韧性战斗的精神255
五、舍己为人的品格256
第四节 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259
一、红岩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体系中的地位259
二、红岩精神在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264
第八章 为革命坐穿牢底的歌乐山英烈精神269
第一节 歌乐山英烈的狱中斗争概述269
一、歌乐山,悲壮的山269
二、歌乐山英烈斗争的特点271
第二节 歌乐山英烈精神的内涵279
一、备受折磨而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279
二、坐穿牢底而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285
三、大义凛然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290
四、身陷囹圄而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296
第三节 歌乐山英烈精神与红岩精神之间的关系302
一、重庆的两个“红岩”302
二、歌乐山英烈精神与红岩精神的联系与区别305
三、对重庆“红岩文化现象”的解析309
第九章 贫困地区人民自强不息的黔江精神312
第一节 黔江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312
一、艰苦的生存条件逼出来的黔江精神312
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催生的黔江精神314
三、黔江人民苦干出来的黔江精神318
第二节 黔江精神的内涵319
一、自强不息的精神319
二、艰苦奋斗的精神321
三、科学求实的精神324
四、团结协作的精神326
第三节 黔江精神的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327
一、黔江精神的历史作用328
二、弘扬黔江精神的现实意义330
第十章 百万大移民实践陶冶的三峡移民精神337
第一节 三峡移民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337
一、中华民族富民兴国的伟大工程,呼唤着三峡移民精神337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潮流,催生出三峡移民精神341
三、百万大移民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三峡移民精神343
四、中华民族精神和红岩精神的伟大传统,滋养着三峡移民精神344
第二节 三峡移民精神的科学内涵344
一、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345
二、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349
三、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352
四、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358
五、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360
第三节 三峡移民精神的时代意义365
一、全面完成移民任务的精神动力365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保证367
三、加强党的建设的生动教材368
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369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370
下编 当代重庆文化精神的重构372
第十一章 重庆文化精髓——重庆文化精神的重构373
第一节 重庆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构373
一、重庆传统人文性格消极面的剖析373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冲击380
三、当今世界的文化冲突对重构重庆文化精神的新要求383
第二节 重构重庆文化精神的原则和途径392
一、重构重庆文化精神的原则392
二、重构重庆文化精神的途径396
第三节 当代重庆文化精神的内涵399
一、忠贞不渝、爱国爱乡的情怀400
二、爬坡上坎、负重自强的精神401
三、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意识404
四、耿直豪爽、诚信无欺的品德405
五、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风范407
六、大度宽容、兼收并蓄的气度409
附录:红岩精神、黔江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与重庆文化发展研究(研究报告)411
一、三种精神在重庆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412
(一)三种精神代表了重庆近现代文化精神的三种类型412
(二)三种精神集中体现了近现代重庆文化的精髓415
(三)三种精神都是重庆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416
二、围绕三种精神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420
(一)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420
(二)发挥三大精神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422
(三)促进重庆继续发展的需要423
三、围绕弘扬三种精神加强重庆文化建设的思路425
(一)建设三个教育基地425
(二)整合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430
(三)做好黔江精神有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433
(四)做好有关三峡移民精神文化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433
(五)加强对三种精神的研究434
(六)围绕三种精神加强文艺创作435
主要参考书目436
后记439
热门推荐
- 3007894.html
- 115586.html
- 3568153.html
- 3164403.html
- 2302618.html
- 2017130.html
- 1403891.html
- 3149406.html
- 3186033.html
- 27116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5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2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01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5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78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34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50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87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8651.html